当#荣梓杉被曝恋爱期间出轨打人#的词条冲上热搜时,许多观众的第一反应是错愕——这个在《隐秘的角落》里饰演高智商少年朱朝阳的男孩,怎么突然成了暴力渣男?19岁的荣梓杉正经历着童星转型必经的阵痛,但这次,阵痛来得格外剧烈。
荣梓杉事件全复盘:从"朱朝阳"到暴力渣男事件始于10月15日深夜,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生李禹熹发布的长文控诉。她详细披露了与荣梓杉一年零两个月的恋爱中遭遇的冷暴力、精神控制及肢体暴力。根据李禹熹提供的伤情鉴定和立案书,10月8日的肢体冲突中,荣梓杉将其拎起摔地并补踹一脚,事后经纪团队却反咬女方"私闯民宅"。
更令人震惊的是时间线梳理:2024年8月确立关系后,荣梓杉从2025年3月起同时与至少3名女性保持暧昧关系。李禹熹晒出的证据包括抖音400天火花记录、颈部吻痕照片等,与媒体早前拍到的"混血女友街头打闹"画面形成讽刺对照。
流量明星塌房史:完美偶像的工业化陷阱荣梓杉的案例并非孤例。从吴亦凡到蔡徐坤,经纪公司惯用的"幼态审美+社交媒体控评+综艺剧本"三板斧,正在制造一批批人设精致的"商品"。尤其对童星而言,"朱朝阳滤镜"成为双刃剑——观众既期待他们成长,又抗拒其脱离童年形象。
这种矛盾在荣梓杉身上尤为突出:抽电子烟被指"学坏",恋爱被视为"堕落",甚至在中戏校园里的普通青年行为也被放大审视。当经纪公司持续强化"学霸乖乖仔"标签时,真实人格与人设的割裂必然加剧。
心理学视角:高压扭曲下的青少年明星19岁的荣梓杉面临三重困境:与陈思诚公司的经纪合约捆绑、粉丝对"朱朝阳2.0"的期待、以及普通青年与公众身份的角色冲突。日本杰尼斯事务所解约风波曾揭示,过早职业化会导致艺人情感认知发育滞后。
李禹熹控诉中提到的"冷热交替控制"行为,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荣梓杉自身的情感处理能力缺陷。当资本需要维持人设、粉丝要求完美表现时,青少年明星往往通过极端方式释放压力——就像电子烟成为荣梓杉的"成人仪式"。
破局之道:娱乐圈需要一场"去人设化"革命行业亟需建立三项机制:艺人合约中的心理健康条款、系统的职业培训体系(如韩国SM的艺人学院)、以及容错率更高的成长空间。易烊千玺的成功转型证明,真实成长叙事比完美假象更具生命力。
值得思考的是,《花儿与少年6》中荣梓杉的"低情商"表现本可成为转型契机,但团队选择继续强化"天才少年"标签。这种策略在短期流量和长期发展间的失衡,最终酿成今日苦果。
公众情绪的二次反思我们是否在用"乖孩子"标准绑架青少年艺人?当谴责荣梓杉出轨打人的同时,也该审视那些"朱朝阳滤镜碎一地"的评论——一个19岁青年正常的成长探索,为何会被视为背叛?
将作品表现与私德问题分开讨论,或许是更健康的追星方式。毕竟,要求明星永远停留在观众记忆中的模样,本身就是种温柔的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