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的一天,青年干事为红军筹粮反被土司抓走,萧华同志前去谈判。对方:留下他

同巍聊历史 2024-03-23 16:27:49

1935年的一天,青年干事为红军筹粮反被土司抓走,萧华同志前去谈判。对方:留下他,我卖给你粮食,不同意就打一仗。 8月的一天,时任红一军团二师政委的萧华同志接到了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 筹粮队再次遇到当地土司袭击,7名战士牺牲,一位青年干事被抓。 领导班子紧急开会商量营救对策,却得到土司欲留下这个青年干事,如果不同意就要开战的消息。 这位青年干事究竟是谁?他究竟做了什么?开国上将萧华为什么多年后回忆起他,依旧满脸伤感? 红一、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成功会师以后,中央深刻分析客观环境,一致认为: 全国日益高涨的抗日运动为长征提供了有利条件,再次明确了北上方针,部队分两路继续北上。 红一方面军,作为左路军之一,向阿坝地区开进。路途崎岖,人迹罕至,沿途要经过许多少数民族地区。 最让人发愁的实际问题是同志们的粮食严重短缺,甚至有些连队几天吃不上饭。 红军中一支队伍在经过玉米地时,经过请示后,同志们摘下一些玉米叶子饿得急不可耐地支起铁锅开始煮。 一位藏族老阿妈揭开锅,看到后,转身回到家中端来了一大盆煮熟的玉米。在司务长坚持下,老阿妈收下了他递来的三块大洋,战士们才狼吞虎咽地一扫而净。 筹集粮食这一头疼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萧华。为了不让战士们饿肚子,各个部队都派出一小队为部队筹集粮食。 周书良正是他任命的第二师的筹粮队长。筹粮队遇袭的消息传了回来,这一次7名红军战士不幸牺牲,周书良被土司武装抓走。 少数民族同胞们饱受欺压,他们不明白红军是一支怎样的队伍。 当地土司武装不断地袭击红军部队,不少部队遭到偷袭,一些战士被残忍地杀害。 由于我军始终坚持实行友善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萧华只能强忍怒火。 当即展开讨论,正当几人热烈讨论制定营救方法时,附近寺院里的喇嘛带来了一封信。 土司在信中写道要红军立刻撤离此处,否则就要发动骑兵与红军作战。 萧华同志接见喇嘛,并再三承诺不动武力。喇嘛这才神色好些,萧华同志赶紧追问周书良的下落。 “有个青年干事,我们土司要留下来做女婿。 你们这位青年死活不同意,希望你们能劝劝他,要不然他的性命怕是难保。” 萧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这件事情不仅关乎一位同志的性命,更关乎红军和藏族同胞们的友好关系。 请喇嘛速去向土司禀明,让他们和周书良同志见面,肯定做好他的思想工作。 在经过一番开诚布公地协商谈判后,土司终于表示今后不再袭击红军筹粮队,甚至愿意主动向红军提供所需要的粮食。 但是,土司只提出了留下周书良同志的要求。 在藏族武装力量的押解下,周书良同志见到了萧华等部队同志。 被关押许久,见证自己战友牺牲的周书良一见到萧华,便忍不住地放声哭泣。 他表示坚决不会同意土司的要求,无论如何都要跟上部队。 萧华内心两难,一是不愿意抛下自己生死与共的战友,二是不忍看着成千上万战友们饱受饥饿折磨。 经过一番激烈的心理斗争,萧华最终还是艰难开口: “书良同志,你的心情我们非常理解。可是,党的民族政策不允许我们和土司发生冲突。 现在眼看要过草地了,粮食还没有筹集多少。 我们希望你作为革命的种子留在这里,通过你的工作,得到土司的支持,解决部队的粮食问题。” 萧华眼含热泪说完这番话。经过再三劝说,周书良沉默地点点头。 他强忍着悲痛,一字一句地说: “首长,我服从组织的决定。” 萧华再三承诺,在革命胜利以后就会立刻安排人手接周书良回部队。 离别之际,周书良只是站在原地,向着萧华同志和红军战友们敬了最后一个军礼。 然后,和土司武装人民向着红军背离的方向缓缓走去。 土司确实信守承诺,停止了对红军的袭击,并且卖给了红军一批粮食。稍作停留后,红军部队继续北上。 至此,世上再无周书良的消息。解放后,组织上多次派人去当地找寻周书良,却始终无功而返。 周书良,消失在了广阔的土地上。 迄今为止,我们都无从得知周书良同志的下落,甚至连一张周书良同志的照片也没留下。 他的样貌,只是在萧华将军的脑海中留下了一个模糊的轮廓——那个挺拔的,站在土司堡垒上面向着红军敬礼的青年。 他究竟去了哪?经历了什么?这些都随着时间沉淀变成了无解的谜。 周书良同志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国红军革命胜利做出贡献,不应忘却。

0 阅读:803
同巍聊历史

同巍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