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隆庆年间,朝廷解除海禁,政府开放洋市,外国机铸货币(主要是银币)开始流入中国,其时主流货币为银币。因为这种银币重量、成色、形制标准统一,便于携带交易,深受民众喜爱,逐渐成为商品交易的主流币种。由于外国银元的基本重量为七钱二分,成色90%左右,而中国银两(生银)成色95%左右,成色高于各国银元。外国银元与中国银两(生银)在兑换时会产生差价,从而使我国的白银常年被大量套购,致使白银大量外流。这种现象迫使中国政府不得不考虑进行行之有效的货币体制改革,官府、财政、地方、商民也都在期盼中国统一的货币出现。
我国银元于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90)开始正式由官方铸造。民国初期,始以银元作为主要流通货币,进行大量铸造。主要分:
⭕️清末时期:
清末历史 :(1840年一1912年)-鸦片战争: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立太平天国。太平天国运动坚持了十四年,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中的一些官员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维护清朝的统治,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戊戌变法: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发动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但由于遭到守旧派的反对,变法仅持续了103天就失败了。-甲午战争: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清朝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英、美、法、德、俄、日、意、奥八国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末新政:1901年,清政府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宣布实行“新政”,内容包括改革官制、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辛亥革命: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随后各省纷纷响应,推翻了清朝的统治。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
清末铸币:外国银圆流人中国后,因其制作精美及成色、重量的划一,,非常方便,慢慢成为民间交易的工具,银两在流通上的影响力逐渐式微。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台湾仿洋银形式首创老公银饼。外国银圆的泛滥造成弊端从生、自钢限圆抵制外币之议由初期的受排斥转为逐渐受到重视。两广总督张之洞奏准向英国订购机器下广州大东门外黄华墙勘地建“广东钱局”,此乃中国正式设立专业机器造币厂之始。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正式铸造广东龙洋,由于绩效良好,持续运作,各省纷纷跟进,中国自此而始全面以机器造币。同时张之洞也被誉为“中国近代机制币之父”。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五月银国局正式开工,湖北成为中国第二个正式设厂生产机制银币的省份。光绪二十五年,清政府下令除广东、湖北两省的银元局之外,其余各省的全部裁撤,但这立即遭到了各省的反对。光绪二十八年又改天津和北洋机器局为北洋铸造银元总局。光绪三十一年又成立铸造银钱总厂,作为户部的造币总厂。光绪三十二年将全国20家银元局、铜元局归并为9家。宣统二年(1910)制定《造币厂章程》、总厂设在天津,另外保留4个分厂,分别设在武昌、成都、云南、广州、后来在奉天(沈阳)又增设一个临时分厂。宣统三年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纷纷独立,统一铸币机构的工作随即夭折。
张之洞:是清末重臣,直隶南皮(今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人。他自幼聪慧好学,号称神童,在同治三年的科举考试中高中一甲第三名,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属于皇帝的秘书机构,是储备锻炼高级官员的地方。在清末那个新旧更替、错综复杂的年代,张之洞很好地把握住了历史机遇。他学业有成、仕途顺利,先后扮演了清流健将、洋务主角、新政核心等重要角色,既是政界的巨擘,又是文坛的盟主,并集文治武功与兴办实业于一身,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不但发挥了一位政治家、思想家的引领作用,更成了一位实践家,正是在他的倡导和主持之下,成功地铸造了我国最早的机制银币“光绪元宝”,他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近代机制币之父”。
一、地方造币厂
🔹广东省造银元
广东省造的光绪银币是我国近代第一套正式获准铸行的银币,它的模式是晚清银元的典型。在它之前出现的光绪元宝七三番版和七二番版,以其独特的形式证明了清廷一些官僚们的“庸人自扰”和“自欺欺人”的德行。这两套银币以其独特的身世和铸量极少的现实,已使其身价倍增,成为收藏者追求的稀有之物。广东光绪元宝七三番版的铸造侧重于经济上的考虑,七二番版的铸造侧重政治上的考虑,正式铸行的第三版则是各方妥协的产物。细细鉴赏这些银币,可能帮助人们更深刻地了解清末的历史。广东省不仅开机制银币之先,其铸币技术在全国也堪称一流。
广东省铸的光绪元宝“寿”字一两银币的出现足以说明。“寿”字银币工艺精湛、构思奇特。使人有巧夺天工、出神人化的观感。它巧妙地利用银币圆的造型,体现中华民族的吉庆世俗和或隐或现的祝语,用蝙蝠图案隐含“福”,篆书“寿”字在中心位置突出主题,戏珠的双龙气势非凡。隽永娟秀的楷书使人有一种清新飘逸的感受。这枚银币堪称为瑰宝,令人神往和追 求,足以显示中国机制银币之魅力。
🔹湖北省造银元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上游,地处南北要冲,清末,汉口和宜昌等城市是重要通商口岸,商业贸易的繁盛需要相当数量的制钱与之配套,铸造银元也是当务之急。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率先铸造广东光绪元宝银元。改任湖广总督后,作为近代洋务派首领,他又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奏请在湖北鼓铸机制银元,购买中等铸币机器。参照广东省铸造银元的模式,经允准后,在武汉设立湖北银元局。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开始铸造湖北省造光绪元宝,前后铸造两套。
光绪三十年(1904年),张之洞极力主张铸造“两单位”的银元,其理由是中国的赋税都是以两和两以下单位计算的,湖北省便铸造湖北省造大清银币库平一两。
宣统二年(1910年),湖北银元局收归部有,改名为武昌造币分厂,铸造宣统元宝。
🔹北洋造银元
北洋是清代的直隶省,即今天的天津。北洋曾建立北洋机器局。该局是北洋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等人创办的。北洋机器局原是兵工厂。光绪十三年(1887年),李鸿章从北洋机器局分出一部分机器设备,成立天津机器铸钱局,并从英国购买造币机器,开始铸造机制铜钱。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廷同意各省仿制银元,时任北洋大臣王文韶令北洋机器局试造银元。北洋机器局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七月试铸出一套五种币值的银元,主币为“壹圆”。光绪二十三年又继续铸造一套,除中英文纪年更换,英文加上“大清’外,式样与光绪二十二年银币相似。光绪二十四年又继续铸行。
光绪二十五年四月,清廷欲收回铸币权、经荣禄上奏力争保留,六月,清廷准许北洋机器局继续铸造银元,但从此北洋机器局以及以后的北洋铸造银圆总局,所铸的银元改变原来的模式,改为“北洋造”,计有二十五年版、二十六年版(铸量少)、二十九年版、三十三年版和三十四年版(铸量多)。
🔹江南省造银元
清代的江南省地辖今天的江苏和安徽南部。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初,时任南洋大臣刘坤一就准备筹建造币厂仿铸银元,当年建成“江南铸造银元制钱局”。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开始铸造“江南省造光绪元宝”,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前后共铸造九套银币,分别为“老江南”,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和乙巳。第一套未铸干支的称为“老江南”,其余八套银币用甲子纪年的人称为“新江南”。
🔹安徽省造银元
🔹奉天省造银元
清代的奉天省是今天的辽宁省。奉天机器局建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为了解决奉天省制钱短缺的局面,盛京将军奏请购机设局铸造银元,经清廷批准后,于光绪二十三年开始铸造“光绪二十三年银元”,但现已看不到实物。光绪二十四年和二十五年先后各铸造一套以元为单位的银元。光绪二十五年适逢清廷整顿各省造币厂,奉天机器局停止铸造所有银元。光绪二十九年,奉天省内制钱紧缺,奉天省当局决定修配添置机器局设备重新铸钱,此时奉天机器局改为奉天造币厂。重新铸造的银元不再是以“元”为单位,而是恢复用纪重的旧制,先后铸造了癸卯光绪元宝一两、癸卯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和甲辰光绪元宝等纪年纪重银币。
🔹东三省造银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将奉天、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合称为东三省,并将奉天和吉林两省的造币厂合并,称为东三省造币厂。当年,新到任的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奏请天津户部造币总厂代铸大银元,由东三省造币厂自铸小银元。获准后,天津造币总厂代铸“光绪元宝”银币一套四种面值,东三省造币厂仅自铸库平一钱四分四厘的银币,宣统元年(1909年),东三省造币厂开铸宣统元宝一钱四分四厘小银币。版别较多。辛亥革命后,奉天造币厂继续按旧模铸造小银币。1914年后,奉天造币厂又铸造两种新样式的宣统元宝小银币。
🔹吉林省造银圆
吉林虽然地理位置偏处东北,但它却是我国第一套机制银币“吉林厂平”的铸造地。吉林长期缺乏制钱,市民现钱短缺,造成市场萧条,流通中只能用银票,加上发军饷的需要等原因,光绪十年(1884年)当时的吉林将军希元就向清廷上奏折,要求铸造银元。没待清廷批准,就着手试铸“吉林厂平”银币。结果不久清廷回文不允准,只得停铸,这种银币本来铸量不多,留存下来更是稀少。1897年,吉林机器局试铸一套银元,主币正面中央有一瓶万年青,称为吉林万年青银币。1898年,吉林当局将机器局改为银元局,添置造币机器,铸造大小银元。从1899年起,吉林银币的正面又加铸甲子纪年。1900年,银币面文注“庚子”的除了铸造万年青版别外,还铸造一种阴阳鱼太极图案版别的银币。从1902年至1905年四年吉林省只铸阴阳鱼太极版一种,1906年至1907年只铸万年青版一种。1908年,面文注“戊申”则铸有三种版别,一种是万年青版,一种是满文版,还有一种是数字版。同年,吉林省还铸造一种戊申“吉”字大清银币一两,但很快就停铸了。1910年,吉林省又铸造一种“吉”字宣统元宝库平一钱四分四厘的银币,根据“吉”字阴阳文的不同,可以分两种版别。
🔹四川省造银圆
四川省筹建银元局始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至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在成都机器局内已基本建成,后因清廷整顿各省造币厂,自铸银元就被耽搁了。直至光绪二十七年,时任四川总督奎俊以四川交通不便,向邻省搭铸银元不易为由奏准自铸银元。随后铸造一套银元,称为“四川缶宝”银元。光绪二十八年开铸一套新样式银元,称为“四川尔宝”银元。在此之前,英帝国主义在印度的东印度公司制造了一种所谓“印度卢比”的银币,不断流入西藏和四川等地区。“印度卢比”是英国对落后地区进行不平等交换和实施经济掠夺的工具,面对“印度卢比”对我国边疆的大量渗透,有识之士发出“印币亡边”的信号,为了抵制印度卢比,当地曾用土法铸造一种“炉关”银币,由于银币成色很高,民间乐用,很快就被入收藏或销熔。时任四川总督锡良(蒙古人),意识到货币问题事关国家主权,就奏请清政府准许四川造币厂铸造“四川藏洋”,以抵制和替代“印度卢比”在川藏地区使用。清政府也感到主权受损,利权外溢的威胁,便同意四川铸造“四川藏洋”,这样一种以光绪皇帝半身侧面像为币面图案的“四川藏洋”就由四川银元厂铸行。宣统元年(1909年)四川银元厂铸行了一套“宣统元宝”银币。辛亥革命后,四川大汉军政府成立,随后接管了成都造币厂,因当时货币供不应求,四川军政府于民国元年铸造了一套“四川银币”。同年,成都造币分厂还铸造一枚醒狮银质纪念币。
🔹浙江省造银圆
浙江地处沿海,很早就已使用洋银,而大量生产银圆则是民国以后的事了。由于筹建较迟,才开工就奉命停办,再次设局后只生产铜元,因此龙银上镌有“浙江省造”者十分稀少,七钱二分银圆有此字样者就更稀少了,目前存世有“光绪二十三年’ “魏碑” (或称草书、个宝) 及“浙江楷书” (或称缶宝)了种,皆为清代银圆的珍品。
🔹福建省造银圆
🔹台湾省造银元
台湾与福建隔海相望,自宋元以来,台湾与福建便有隶属关系,至少有五、六百年归福建管辖。至清代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政府下令台湾建省,1888年台湾正式建省。但台湾货币铸造与福建紧密相联。台湾在清代流通使用墨西哥、西班牙等外国银币,道光、咸丰年间也自铸台湾银饼(奉书代表性的自铸银饼中已介绍)。光绪十二年(1886年),台湾台北机器厂竣工,光绪十六年,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台北设立官银局,开始铸造银辅币。台湾省造银币全是辅币,计有二种制式,即“台湾制造”和“台省制造”。1949年,由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地区发生恶性通货膨胀,为了摆脱困境,国民党政府恢复银本位制,一些省份重新开铸银币。此时台湾省铸造孙像民国三十八年台湾伍角银币。
🔹湖南省造银圆
为了治理币制上的混乱,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对收归造币权于中央作了一番努力,下令除粤、鄂、江南、北洋四局以外全国各局(厂)一律停造银圆。这道命令使中国近代银圆出现极少数只有样币而没有流通币的情形,湖南省在奉旨前曾造了为数不多的“无绪元宝”银角流通,惟七钱二分主币造而未发,实乃其中之奇。
🔹云南省造银圆
云南省在光绪三十一年才准备筹建造币分厂。在此之前,云南省所使用的银元主要来自邻近法殖民地安南的印支坐洋以及内地的湖北龙洋。印度卢比也大量流入云南,为了抵制印度卢比,云南省曾仿效四川也试铸一种“云南卢比”银币。但未正式流通。云南省奏请设厂铸钱,经清廷多方考虑,同意其添设造币厂,暂铸一二年。云南省建厂铸币虽然较迟,但云南省铸出的银币却有大珍品和精品。其中初试铸的“云南卢比”和“庚戊春季云南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都是收藏者难得一见的大珍品。云南省铸银币中的蟠龙形态也是多样的,光绪元宝银币中有旧版龙和新版龙,两种龙风格迥然不同,旧版龙纤细秀美,新版龙肥大粗犷。宣统元宝银币中有“光绪版”龙和“宣统版”龙,两种龙虽有差别,但不经意却难于细分。
🔹陕西省造银圆
陕西省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向清廷奏请筹建银元局,同时又向英国伯明翰喜敦造币厂征购造币机器设备和钢模。第二年年初,喜敦造币厂设计好钢模,并试铸一套陕西省造的光绪元宝,有五种面值共试铸10套。据说其中三套陈列在造币厂博物馆,其余存档。陕西省银币的试样送到中国时,正好是清政府整顿币制,裁撤各省造币厂的时候,因此陕西省银元局终未建成。而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陕西省造银元都是英国伯明翰喜敦造币厂所铸的试铸样币。
藏银币大家,辄以有无陕西、福建银元为断。
🔹 西藏银圆
中国近代官铸银币的尝试是在西藏。西藏长期以来都是使用邻国尼泊尔银币、尼泊尔商人将大量尼泊尔银币带入西藏,又将西藏的金银带回尼泊尔,货币问题矛盾非常尖锐。乾隆五十年(1792年),清政府命令西藏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驻藏大臣的监督下,设炉铸造地区性的流通货币“乾隆宝藏”,旨在驱除长期流通在西藏地区的劣质尼泊尔银币。“乾隆宝藏”银币是我国历史上首枚形制、重量和成色等由中央政府明文统一规范的流通银币,既开了我国近代官铸仿效外国银元的先河,也为以后西藏地方铸币树立了典范。
🔹 新疆银圆
新疆位居西北边陲,内接甘肃、青海、西藏等,外与俄罗斯、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为邻,古称西域,清光绪十年(1884年)置新疆省,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设省以前,新疆已铸有“光绪银钱”等数种计重五分的银币,嗣后又造“饷银”、“光绪银圆”、“光绪元宝”、“宣统元宝”、“宣统银币”、“大清银币”等各式名称的银圆,种类之繁杂堪称全国第一。
二、中央造币厂
在1887年光绪皇帝采纳张之洞改革币制的建议后,允许广东兴建第一个中国近代造币厂。此后十年间中国的几个省也仿效兴建造币厂,各地所造银币质量较低,使用紊乱。清廷认为应建立中央造币厂,以控制国家币制。因而在1899年6月开始筹建中央造币厂“京局”。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大肆烧抢掠夺,京局造币厂毁于大火。造币厂的工人抢出五种钢模和几个一角、二角的试铸币。这些钢模被转售,有人又利用这些钢模私自铸造几套银币。1903年,清延在天津筹建户部造币总厂,开始铸造银币。先后铸造“户部光绪元宝”、丙午户部“中”字大清银币、丁末大清银币、造币总厂光绪元宝、宣统年造大清银币、宣统三年大清银币等系列。民国十二年和十五年,民国政府铸造了三种龙凤银币。
自古以来,中国货币制造与流通呈现地方化的特点,在封建社会,此尚不至于引起混乱,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各地与外界往来频繁,此种落后的制度在清末各省纷纷设厂造币后终于造成混乱,这也是外国银圆如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鹰洋等在华流通无阻的原因,由于国币的缺位,洋银还成为各方计价的标准。清政府也逐渐意识到统一币制的重要性,只是有心无力,多次尝试皆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