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回归纸质书!丹麦拟禁止15岁以下人群使用社交媒体,并提议免纸质书籍税,帮助孩子走出网络囚禁

北欧国家是最早在课堂上推广平板代替纸质书,但如今也回归了纸质书敢对社交媒体 “下狠手” 保护孩子的国家,丹麦这次走在了前

北欧国家是最早在课堂上推广平板代替纸质书,但如今也回归了纸质书

敢对社交媒体 “下狠手” 保护孩子的国家,丹麦这次走在了前面。当地时间 10 月 7 日,丹麦首相直接宣布:拟禁止 15 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还顺带提议免除纸质书籍 25% 的增值税。一边 “堵” 住让孩子沉迷的网络陷阱,一边 “推” 一把让他们重拾纸质书,这波操作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对着青少年被网络困住的痛点,实实在在下的药方。

一、先看丹麦的 “狠招”:15 岁以下禁社交,13-15 岁需家长点头

别觉得 “禁止使用” 是小题大做,丹麦首相说的一句话戳中了很多家长的心事:“手机和社交媒体偷走了我们孩子的童年”。

这次的提案不是 “一刀切”——13 到 15 岁的孩子,如果家长同意,还能有限度使用;但 15 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想自己注册用社交平台,门儿都没有。

背后的数据更让人揪心:丹麦 94% 的七年级学生(大多 13 岁前)就已经有了社交账号,比很多孩子学会独立做饭、整理房间还早;更扎心的是,60% 的 11-19 岁男孩,空闲时间里见不到一个现实中的朋友 —— 不是没时间,是把时间都耗在了刷短视频、聊社交软件上,连面对面和同学聊聊天的机会都没了。

丹麦数字部长说得更直接:“我们以前太天真了,把孩子的网络生活,全交给了那些只在乎流量、不在乎孩子福祉的平台”。

想想也对,社交平台的算法,本来就是为了 “让人上瘾” 设计的 —— 越刷越停不下来,越停不下来越有流量,可孩子的注意力、社交能力,就在这一次次 “刷到下一条” 里被悄悄消耗了。

二、为啥非要管?孩子被 “困” 在屏幕里的代价,比想象中大

丹麦不是没调研就动手的,这些年青少年的变化,让他们不得不重视。

首相在议会演讲里提到,很多孩子出现了 “阅读和集中注意力困难”—— 读几页书就走神,写作业总忍不住看手机,甚至有孩子因为在社交平台看到不适内容,变得焦虑、抑郁。

更严重的是 “社交能力退化”。

以前孩子放学还会约着打球、逛书店,现在宁愿在网上点赞评论,也不愿面对面说句话。

丹麦政府健康委员会的研究显示,31% 的 13-17 岁女孩,已经有中度或重度的社交媒体成瘾迹象 —— 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是摸手机,睡前最后一件事是刷社交软件,甚至上课都偷偷藏在桌下看。

这不是 “孩子自制力差” 这么简单。

社交平台的算法,会不断推送孩子喜欢的内容,慢慢把他们困在 “信息小圈子” 里:喜欢追星就全是明星八卦,喜欢游戏就全是游戏攻略,看不到多元的世界,也学不会怎么和真实的人打交道。

丹麦想做的,就是把孩子从这个 “虚拟囚笼” 里拉出来,让他们重新学会在现实里交朋友、读一本完整的书。

三、不止 “禁止”,还送 “福利”:免纸质书税,给孩子多一个选择

丹麦没只做 “减法”,还做了 “加法”—— 今年 8 月就提议,免除纸质书籍 25% 的增值税。

这意味着什么?一本原价 100 元的书,以后可能只要 75 元,相当于直接给家长和孩子 “降价补贴”。

为啥偏偏是纸质书?

因为丹麦正面临 “阅读危机”:年轻人越来越习惯刷短视频、看碎片化信息,能静下心读一本纸质书的人越来越少。

但纸质书和电子屏幕不一样 —— 翻书的触感、书页的墨香,能让人更专注;没有弹窗、没有推送,能让孩子完整地跟着故事或知识走,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

就像丹麦文化部长说的:“我们想在书籍和社交媒体之间,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 不是要打败数字,而是要给孩子多一个选择”。

丹麦出版商协会也很认可这个举措,他们说:“现在反思和批判性思维太重要了,而读纸质书的过程,就是在慢慢培养这些能力”。

确实,刷短视频是 “被动接收”,算法喂你什么就看什么;读纸质书是 “主动思考”,你要跟着作者的逻辑走,还要自己琢磨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两种体验对大脑的锻炼,完全不在一个层面。

四、不止丹麦:全球都在醒,保护孩子要 “给数字立规矩”

丹麦不是第一个对社交媒体下手的国家,现在越来越多国家意识到,不能把孩子的数字生活 “全交给平台”。

澳大利亚已经宣布,禁止 16 岁以下人士使用脸书、油管等平台;挪威更直接,把使用社交媒体的最低年龄从 13 岁提高到 15 岁,首相还说 “这是一场艰苦的战斗,但政客必须介入,保护孩子免受算法的伤害”;希腊甚至提议欧盟设定 “数字成年年龄”,孩子没父母同意,根本不能访问社交平台。

这些国家的想法很一致:不是 “反科技”,而是 “给科技立规矩”。就像孩子小时候要教他们 “过马路看红绿灯”,数字世界也需要 “红绿灯”—— 什么年龄能用社交平台,每天能用多久,平台不能给孩子推什么内容,这些都得有明确的规则,不能全靠平台 “自觉”。

毕竟平台要的是流量,而家长和政府要的是孩子的健康成长,这两者的目标,本来就不一样。

五、给孩子的童年,不该只有屏幕

丹麦敢对社交媒体下手,敢给纸质书免税,其实是在说一句话:“孩子的童年,不该只有屏幕”。

现在的孩子生在数字时代,完全不用数字工具不现实,但让他们被算法牵着走,失去阅读的能力、社交的热情,更不应该。

不管是禁止 15 岁以下用社交平台,还是免纸质书税,丹麦想做的,都是把 “童年的主动权” 还给孩子 —— 让他们有时间读一本慢慢的书,有机会交一个真实的朋友,有勇气在现实里探索世界。

这或许比任何 “教育理论” 都更实在:好的成长,从来不是 “多刷了多少视频”,而是 “多经历了多少真实的美好”。

你觉得丹麦的这些举措,值得借鉴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