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迪丽热巴申请限消邓氏阿嬷手作

当顶流明星迪丽热巴的名字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奶茶品牌同时登上热搜,背后竟是一场关于5万元赔偿的拉锯战。2025年10月9日

当顶流明星迪丽热巴的名字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奶茶品牌同时登上热搜,背后竟是一场关于5万元赔偿的拉锯战。2025年10月9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对广州旺客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黄森发出限制消费令,这场因"邓氏阿嬷手作"盗用明星肖像引发的纠纷,最终以司法强制措施收场。看似普通的侵权案件,却因明星方坚持申请限消令的"较真"态度,撕开了流量经济时代维权困局的冰山一角。

一场教科书级的肖像权保卫战

"邓氏阿嬷手作"的侵权操作堪称商业碰瓷的典型样本。该品牌不仅在门店悬挂"热巴同款""代言"等虚假宣传物料,更在社交平台投放精心设计的代言海报,刻意营造与迪丽热巴存在商业合作的假象。北京互联网法院2025年8月14日立案的判决书显示,其侵权行为事实清晰,需赔偿5万元。但真正引发舆论关注的,是侵权方拒不执行判决的傲慢态度。

与多数明星选择"大事化小"不同,迪丽热巴团队坚持申请强制执行,最终推动法院祭出限消令这一司法利器。这种"小额赔偿+信用惩戒"的组合拳,让一起普通侵权案升级为具有示范意义的司法案例。法律界人士指出,该案特殊性在于侵权方存在伪造代言材料的主观恶意,且对司法裁决采取消极抵抗策略。

《民法典》第1019条的实战样本

翻开《民法典》第1019条,明确规定"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以发表、复制、发行、出租、展览等方式使用或者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迪丽热巴案中,法院特别认定"邓氏阿嬷手作"使用明星肖像具有直接营利目的,符合侵权构成要件。

对比近年明星维权案例可见差异化处理:杨幂诉化妆品侵权获赔50万,王一博诉鞋企侵权获赔80万,赔偿金额往往与侵权持续时间、影响范围相关。而迪丽热巴案5万元的赔偿看似不高,实则包含更深层法律逻辑——当侵权方拒不履行判决时,限消令带来的信用惩戒实际违法成本远超赔偿金额本身。北京某律所知识产权律师指出:"此案警示企业,法院判决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

限消令背后的连锁反应

限制消费令对"邓氏阿嬷手作"的打击是立体式的。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显示,该公司法定代表人黄森被禁止乘坐高铁、入住星级酒店,公司融资渠道基本冻结。更严重的是商业信誉崩塌,其加盟商透露已有多个合作方紧急终止合约。

深挖该公司背景发现惊人"前科":2024年就因商标侵权赔偿正版"阿嬷手作"65万元。这种"碰瓷知名品牌+盗用明星肖像"的双重侵权模式,暴露部分企业将侵权作为商业策略的乱象。法律界人士分析,连续司法败诉将使其彻底丧失资本市场信任,这种惩戒效果远非金钱赔偿可比。

消费者如何识破"明星同款"骗局

该事件同时揭开饮品行业"明星同款"营销的黑幕。专业打假人士建议消费者掌握三项识别技巧:查验明星工作室官网或微博的官方合作公示;警惕"推荐""同款"等模糊表述;保存消费小票和宣传页面截屏。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遭遇虚假宣传可主张"退一赔三"的法定赔偿。

市场监管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查处食品类虚假宣传案件同比增长37%,其中明星肖像侵权占比达21%。上海市消保委特别提醒:"任何未经授权的明星代言物料都涉嫌违法,消费者可向12315平台举证投诉。"

顶流维权背后的行业启示

迪丽热巴案的标杆意义在于突破明星维权"成本高、收益低"的传统困境。通过将5万元经济索赔与限消令信用惩戒结合,形成"小额赔偿大震慑"的新型维权范式。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评估认为,这种模式对中小规模侵权具有精准打击效果。

更深层看,案件折射出文娱产业维权生态的进化:从个体抗争转向司法、消费者、明星的立体联防。当95后顶流明星不再容忍侵权,当Z世代消费者主动抵制山寨产品,当司法机关完善信用惩戒体系,那些寄生于流量经济的侵权者终将失去生存空间。正如网友评论:"5万元买的不是赔偿,是行业规则的重新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