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流行一个词,叫“职场三件套”。
表面上大家互道辛苦,亲如一家,背地里算KPI、抢功劳、甩锅一样不落。
都说国际关系是职场生态的顶级放大版,这话一点不假。
英国和印度,刚刚就上演了这么一出教科书级别的“职场现形记”。
先看看这块“蛋糕”有多大。
英国和印度,签了一份历史性的自由贸易协定。
白纸黑字写着,要给两国企业带来60亿英镑的新投资。
换算一下,差不多是5500亿人民币。
这还不算完。
协议预计每年能给英国经济多带来48亿英镑的增长。
真金白银,谁不眼馋。
这份协议谈了快三年半,可谓是“世纪牵手”。
两国领导人在首相的乡间别墅里,笑得那叫一个灿烂。
莫迪说,我们是“天然的合作伙伴”。
斯塔默说,这是“历史性的一天”。
对普通人来说,最直接的好处是关税。
英国商品进入印度的平均关税,从15%直接砍到3%。
酒友们最关心的苏格兰威士忌,关税先给你来个“腰斩”。
气氛烘托到这里,简直是兄弟情深,合作共赢的典范。
但你以为故事就这么甜甜蜜蜜地结束了?
魔鬼,总藏在看不见的角落里。
协议签署的墨迹还没干,一些刺耳的声音就冒了出来。
英国国内的批评者就说了,这份协议光顾着卖酒卖货了,对我们最牛的金融和法律服务业,根本没给够支持。
环保组织也站出来开炮,说协议里连最基本的劳工权利、环境标准都缺位,尤其是在印度的煤炭开采问题上,简直是开了个大倒车。
更尴尬的是,那个对伦敦金融城至关重要的“双边投资协定”,压根就没谈拢。
英国官员自己都觉得,这事儿八成要黄。
这些还只是前菜。
真正让气氛瞬间降到冰点的,是英国首相斯塔默的下一个动作。
就在双边会议上,前一秒还在畅谈合作的斯塔默,后一秒就换了一副面孔。
他当着莫迪的面,直接提了一个人的名字。
贾格塔·辛格·乔哈尔。
一个在印度监狱里被关了整整8年的英国公民。
这位来自苏格兰的锡克教活动人士,8年前去印度参加婚礼时被捕,罪名是恐怖主义。
他本人坚称,自己遭受了酷刑,被迫签下了认罪书。
斯塔默这一手,堪称绝杀。
等于是在说:钱,我们可以一起赚;但人,你得给我个说法。
会议室里的空气,估计在那一刻都凝固了。
莫迪脸上的表情,一定很精彩。
为什么斯塔默非要在这个节骨眼上,玩这么一出“极限施压”?
第一个原因,是做给国内人看的。
斯塔默是新上任的首相,他急需树立一个强硬、有原则的形象。
乔哈尔的家人之前就公开批评过,说前任保守党政府不作为,只会说漂亮话。
斯塔默现在当面“要人”,就是在告诉所有人:我跟他们不一样,我来办实事了。
这波政治秀,得分很高。
第二个原因,是一场精密的战略算计。
国际交往,从来不是请客吃饭。
给你60亿英镑的甜头,不是让你白拿的。
先用巨大的经济利益把你稳住,然后立刻抛出最棘手的政治难题,这叫“议程设置”。
等于从一开始就给这段“兄弟情”定了调:经济归经济,但别忘了谁在这段关系里有更多筹码。
这一招“先礼后兵”,玩得炉火纯青。
那么,未来会怎样?
两国关系不会因为这件事就崩盘。
毕竟,一年几百亿的生意,没人会跟钱过不去。
大家都是成年人,懂得把生意和“私人恩怨”分开处理。
这叫“务实”。
但这件事也给所有人提了个醒。
别再天真地以为,签了个协议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了。
未来关于投资协定、碳边境税的谈判,只会是更加艰苦的拉锯战。
这次的“当面要人”,只是未来无数次博弈中的一个小小预演。
每一份看似慷慨的礼物,其实早就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别再幻想什么一团和气了,牌桌上的每一次微笑,背后都藏着一张还没打出来的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