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他算不上什么好人,但也称不上大奸大恶

北宋汴京城,翰林学士苏轼的府邸里,一个名叫高俅的家伙正在替主人收拾书房,他小心翼翼地擦拭着苏轼从儋州带回的椰壳笔筒,突然

北宋汴京城,翰林学士苏轼的府邸里,一个名叫高俅的家伙正在替主人收拾书房,他小心翼翼地擦拭着苏轼从儋州带回的椰壳笔筒,突然被案头一幅未干的墨迹吸引——"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是的,那个在水浒传里被描述成巨奸的高俅,原本竟是大名鼎鼎的苏轼门下的书童。

元丰三年,当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时,东京汴梁的市井巷陌里,十五岁的高俅正凭借"使枪弄棒、相扑玩耍"的本事,在瓦舍勾栏中混得风生水起。王明清《挥麈后录》记载:"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史,笔札颇工。"这段记载揭开了高俅人生第一个贵人——苏轼的知遇之恩。

苏轼对这个机灵少年格外关照,不仅教他读书习字,还允许他随侍左右观摩文人雅集。元祐四年,苏轼出任杭州通判,特意将高俅推荐给驸马王诜。临别时,苏轼赠予高俅一方端砚,砚底刻着"守拙"二字,这个细节被南宋文人周密记录在《癸辛杂识》里。

这个在当时看似平常的职场推荐,却因王诜与端王赵佶(即后来的宋徽宗)的密切交往,彻底改变了高俅的命运轨迹。

建中靖国元年,宋徽宗即位后,高俅以"善蹴鞠"获宠的说法其实是后世文学作品的过度演绎,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据《宋史·职官志》记载,高俅真正的政治资本来自其处理文书的能力,他历任三班院、殿前司等要职,政和七年官至太尉,掌管八十万禁军,这个晋升速度在北宋官场堪称惊人,绝不是仅凭球技就能达到的。

但许多历史人物都有两面性,虽然高俅在众多文艺作品中形象不佳,但他还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那就是懂得报恩。苏轼在常州病逝的噩耗传来时,已是殿前都指挥使的高俅正在巡视禁军,据《宋会要辑稿》记载,他当即"面北长揖,泪湿戎装",这个举动让随行将校大为诧异。

苏轼逝世后,高俅对苏氏家人的关照堪称是一段佳话,高俅此后二十年持续资助苏氏后人,苏过在颍州购置田产时,高俅暗中补贴了三百贯,这在当时相当于知县两年的俸禄。

苏辙次子苏适出任太常寺太祝时,高俅利用职权为其疏通关系,苏过出任中山府通判,高俅还特意写信给河北转运使要求照拂,这些事情在苏过《斜川集》与晁说之《晁氏客语》中都有记载。

另外,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政和年间,苏辙之子苏迟入京述职,高俅不仅安排馆驿接待,还通过关系将其任期从三年缩短为两年,出于感恩,高俅对苏轼家人的照顾可谓是不遗余力,这在党争激烈的北宋末年实属难得。

而在本职工作上,高俅执掌禁军期间,他治军确存在诸多弊政,比如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当时禁军缺额达三成,空饷大多都跑进高俅私人腰包。

但他似乎也并不是那种一无是处的人,高俅在宣和二年主持重修汴京防御工事时,创造性地采用"以工代赈"方式,既完成工程又缓解流民问题。

与蔡京、童贯等"六贼"相比,高俅似乎并没有坏透,他虽参与花石纲运输,但未直接主导,虽贪墨军饷,却没有贪到构陷忠良。

贪而不酷,奸而不毒,这恐怕是最适合高俅的评价。

他不是什么好人,但也称不上是什么大奸大恶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