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如果要用人工铺满同样大小的草方格,得靠几名工人花上一整天。而现在,这台机器十分钟就能完成。一天下来,它能处理大约四十亩沙地。
这不是科幻片里的场景,而是真实发生在甘肃治沙现场的日常。当地人叫它“固沙车”,但更多人因为它的高效率,称它为“吞沙巨兽”。
为什么需要这样的机器?
过去人们怎么治沙?主要靠人力:工人把麦草或芦苇扎进沙地,做成方格来固沙。这方法有用,但效率很低——三个人一天只能完成两亩,而且风一吹,草方格容易散。面对大面积的沙漠,传统方法显得力不从心。
“固沙车”是怎么被造出来的?
北京林业大学的一个团队从2009年开始研究机械化治沙。他们在沙漠里一待就是好几年,反复试验了三百多次,直到2016年底,第一台真正能投入使用的固沙车才诞生。
它带来了什么改变?
从2017年开始,几台固沙车在民勤县投入使用。五个月里,它们治理了三千七百多亩沙地。如果用传统方法,同样的工作量可能需要上百人干一年。
成本也明显下降,从原来每亩八百元左右降到三百元。更重要的是效果:植被覆盖率从不到5%提升到超过40%,一些干涸的湖床重新出现了水面,沙尘暴天数也显著减少。
现在,新一代的固沙车已经开始使用太阳能,还能同步施肥,甚至和光伏发电结合——上面发电,下面固沙种植,一地两用。
中国的治沙技术,也在走向其他地方
这台机器不只在中国使用。它已经被引进到加纳、津巴布韦、阿联酋等同样面临沙漠化威胁的国家。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把它列为可推广的案例之一。
对很多地区来说,这或许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用技术提高治沙效率,让恢复生态不再只依赖漫长而艰苦的人力投入。
结语
治沙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技术的加入,似乎正在改变人与沙漠的关系——从“硬扛”到“智解”。这台看似普通的机器,或许不只会“吞沙”,也在慢慢改变我们面对自然的态度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