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武隆:拓宽通道 绿水青山加速“变现”金山银山

巴渝大地,青山如黛,碧水如画。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重庆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所在、动力所在、后劲所在。既要推动把绿水青山的生

巴渝大地,青山如黛,碧水如画。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重庆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所在、动力所在、后劲所在。

既要推动把绿水青山的生态本底做大做优,提升其价值,更要把“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做通拓宽,确保能变现,这是贯穿重庆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一条逻辑主线。

如何以水生金?武隆区给出“荆竹方案”。

当下正值旅游旺季,位于武隆区仙女山街道荆竹村的归原小镇热闹非凡,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只为一睹这个地处大山深处、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认证的“最佳旅游乡村”的风采。

武隆区荆竹村归原小镇 武隆区水利局供图

走进村中,只见特色民居间,红彤彤的西红柿挂满枝头,紫色的朝天椒生长茂盛,喀斯特地貌土壤贫瘠、耕地破碎的面貌不复存在。

“依托水利部定点帮扶武隆区实施的杨柳池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示范项目,我们投入1400余万元,实施坡改梯,建设坡面水系工程、耕作道路等,将不利于保土、保水、保肥的坡地改造成梯田,种植农作物、建果园,改善了生态环境,带动了农民增收。”武隆区水利局局长柯晓东说。

水土流失治理让荆竹村在乡村振兴路上跑出了“加速度”。据荆竹村党支部书记高燕介绍,由高山果蔬、烤烟种植等构成的4000亩观光农业带成为荆竹村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质资源。

荆竹村整合林海、天坑、峡谷等多种类型自然资源,引入归原小镇旅游项目,采取“旅游景区+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的全新融合模式,盘活资源,发展旅游,更带动全区文旅业融合发展。

2024年,荆竹村接待游客1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4年增长10倍。

荆竹村村民冉光芳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她放下锄头改行做咖啡,成了乡村咖啡师,年销售咖啡2万余杯。

如今,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重庆各地用好生态资源,探索出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多种“打开方式”。

全国首单水库水生态碳汇交易落地开州区,汉丰湖8784吨碳汇以70.3万元被三峡新能源淮南光伏发电有限公司认购,为全国水库“生态保护—产品培育—价值核算—市场转化—共享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山溪三美、胜天湖、金花、兴隆坳、排山、杨柳塘等6条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成功交易,共计交易金额2.34亿元,转化收益反哺于水土保持和乡村振兴等,形成“治理—增值—交易—反哺”闭环。

重庆用实践证明,以绿水青山的高水平保护深度赋能产业良性循环发展,是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生态资源保护到多重价值挖掘,从单一业态开发到多项产业协同,依托巴山渝水的绿色底气,重庆市正重塑消费场景、重构产业布局,生态优势正加速转化为发展胜势,为巴渝大地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来源: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