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冰岛发行了最后一套邮票后,停止发行邮票;2024年1月,丹麦宣布废除所有之前发行的邮票。两次事件发生时都引发了关于邮票要退出历史舞台的讨论。
2025年10月13日,据英国《泰晤士报》的消息,英国皇家邮政计划开发一款应用程序,用户只需要在应用中输入收件人地址,就会生成可扫描的数字代码或条形码,打印后只需将其贴至信封或包裹上,信件就可以在投递中通过扫描识别邮资已付,因此信封上可以取消邮票和地址栏的位置。
报道中还提到一个取消邮票的重要原因,就是英国传统邮政服务规模正在快速萎缩,20年前信件年处理规模可以达到200亿封,2024年处理的信件则仅有70亿封,运营成本正在快速上升。
报道中英国邮票所面对的问题,其实中国邮票也同样在面对。
众所周知,如今大众已经很少使用邮票办理邮政业务了,纵然还有包裹可以使用邮票,但在快递都能上门的今天,拿着包裹去邮局贴邮票显然不具有性价比,就算使用面值一半售价的打折邮票,在如此多的红包和优惠券冲击之下,便宜优势也在缩小。何况如今什么事都讲究个效率,又有多少人会为了省几块钱而去花费大量时间。
英国邮政让邮票消失的原因,是创造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替代品:一个付款后生成的条码。扫码就能知道邮费支付情况,同时还能快速识别收件人信息,无论是使用者还是分拣人员,这都是极大的效率提升。
那么单从邮政功能上讲,邮票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先来看邮票的作用是什么,简单来说邮票就是消费者付给邮局邮费后获得的凭证,贴上这个凭证就是告诉邮局,我付过邮费了。
邮票的优点在于,可以不用去邮局,直接将贴好邮票的信件放到所在地附近的邮筒内,无需另行支付费用。其次邮票可以快速的告诉工作人员,这封信是付过邮费的。
这次英国邮政计划开发的应用程序,不但完美的重现了邮票所具有的优点,还开发出了邮票不具有的优点,如快速查询收件人地址,用户可自行打印等等,便捷程度是跨越级别的提高。
当然,我国邮政柜台早在很多年前就开始使用邮资标签这种类似的产品,只是邮资标签只包含了邮票的信息,并没有收件人信息。
除此之外就是信件上的条码,中国邮政只是将其当做物流标识进行扫码登记,而这个条码其实和二维码一样,是可以包含更多收寄信息的,如果在单号的基础上再加入收寄人信息,那么无论是识别还是分拣,一样可以做到英国邮政想要的结果。
所以单从邮政的功能上讲,邮票确实已经拥有被完全替代的可能性了,仅剩的收藏属性,也在被尺寸更大、印刷更绚丽的各种卡片所取代,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相比于画面微小且过于正式的邮票,这些卡片肯定更具有吸引力。
讲到这里,泡椒雪梨反倒不担心中国邮票会像冰岛和丹麦一样消失了,正像中国邮政不在意假邮票对邮寄的影响一样,因为邮票的邮政属性已经所剩无几了。
对比贴邮票寄包裹的用户量,邮政自己的快递抢走了绝大部分客源,民间物流又抢走了市场上绝大部分快递客源,所以邮票在功能上就注定不会被重视,所以相比于高昂的打假成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损失最小的选择。
两害相权取其轻,其实大家所经历和所看到的,都是权衡之下对于所有人损失最小的选择,邮政不是轻视假邮票,而是不重视比重视更具有性价比。
所以中国邮票不会消失,因为邮票在功能上已经近乎透明了。如果将其全部转换成收藏品,那才是真正将面值化成了收益,连邮递服务都不用兑换了,所以取消不取消也就没有意义了,这种“净收入”放在谁身上会拒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