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把时钟拨回公元前 257 年,邯郸城外的硝烟刚散。信陵君魏无忌带着魏国的军队,刚把被秦国围得水泄不通的赵国给救下来,可他却没敢掉头回魏国,反而在赵国边境停住了脚步。身边的人劝他:“公子立了这么大的功,魏王就算之前有点不高兴,现在也该消气了吧?” 可信陵君只是摇摇头,最后干脆在赵国住了下来,这一住就是十年。很多人说他是怕魏王记恨 —— 毕竟他偷偷拿了兵符,还杀了魏国的大将晋鄙,这搁谁身上都得生气。可事儿真就这么简单吗?
1. 盗符救赵:不是冲动,是没别的路可走要弄明白信陵君为啥不敢回魏国,得先说说他当初为啥非要 “盗符”。那时候秦国打赵国,邯郸都快撑不住了,赵国的平原君是信陵君的姐夫,天天派人来求救。可魏王怕秦国报复,派了晋鄙带十万大军去,却让军队在边境停着,按兵不动,就看着赵国挨打。
信陵君急得团团转,天天去劝魏王,可魏王就是不松口。后来还是他手下的侯赢给出了主意:让魏王的宠妃如姬偷偷把兵符偷出来 —— 因为之前如姬的父亲被人杀了,是信陵君帮她报的仇,她肯定愿意帮忙。拿到兵符后,信陵君去找晋鄙,可晋鄙觉得不对劲,不愿意交兵权。这时候信陵君身边的朱亥拿出四十斤重的铁椎,一下就把晋鄙杀了。接着他接管军队,挑选精兵去救赵国,这才解了邯郸之围。
《史记・魏公子列传》里写得很清楚:“公子遂将晋鄙军…… 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 可问题也在这儿 —— 他偷了国家的兵符,还杀了朝廷任命的大将,这在任何朝代都是大罪。所以刚救完赵国,信陵君自己就说了:“吾负魏矣!” 意思是我对不起魏国啊。这时候他怕魏王记恨,其实是人之常情,毕竟魏王再疼他,也不能容忍这种 “以下犯上” 的事。
2. 留赵十年:怕记恨是真的,但不是唯一原因不过要是只说他怕记恨,好像又有点简单了。信陵君在赵国住了十年,期间赵国对他那叫一个好。赵王为了感谢他,专门划出五个城给他当封地,平原君更是天天陪着他喝酒、打猎,把他当贵宾。《史记》里说 “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就是说赵王亲自打扫宫殿迎接他,还像招待主人一样请他上坐,这份待遇可不是随便谁都能有的。
而且那时候魏国的情况也挺复杂。魏王虽然生气,但也知道信陵君有本事,更知道天下人都佩服信陵君的义气。如果真把信陵君抓回来治罪,不光会让天下人笑话,还可能逼得信陵君投靠别的国家,那对魏国来说更是损失。所以魏王虽然没让他回来,但也没真把他怎么样,甚至还保留了他在魏国的封地。史学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魏王确实记恨,只是不敢明着来;另一种是魏王其实是 “顺水推舟”—— 既不用面对这个 “犯了错” 的弟弟,又能让信陵君在赵国 “待着反省”,还能卖赵国一个人情,一举三得。
还有个细节挺有意思:信陵君在赵国的时候,还专门去拜访了两个有名的隐士,一个叫毛公,一个叫薛公,天天跟他们一起聊天。平原君知道了还笑话他,说他跟 “赌徒”“卖酒的” 混在一起,掉身份。可信陵君却说:“我在魏国的时候就听说这两个人有才,现在能跟他们交往,我还怕平原君不高兴吗?” 从这儿能看出来,信陵君在赵国其实也没闲着,他还是在结交人才,没放弃自己的抱负。所以他留赵十年,可能也有 “等时机” 的意思 —— 等魏王的气彻底消了,等魏国需要他了,再回去。
3. 魏王的 “恨”:更多是无奈,不是真要置他于死地咱们再说说魏王的心思。魏王叫魏圉,是信陵君的亲哥哥。其实在盗符救赵之前,兄弟俩的关系还不错,魏王也挺信任信陵君,让他管着魏国的军队。可这次信陵君 “先斩后奏”,确实让魏王觉得没面子,更觉得自己的权力被挑战了。但要说魏王真的恨到想杀信陵君,倒也未必。
有个证据:信陵君在赵国的时候,秦国知道他不在魏国,就趁机派兵打魏国,魏国打不过,节节败退。这时候魏王慌了,赶紧派人去赵国请信陵君回来。信陵君一开始还赌气,说谁要是敢劝他回去,就杀了谁。后来还是毛公、薛公劝他:“公子您在赵国受尊重,是因为有魏国在。要是魏国没了,您就算再有名气,也成了无家可归的人啊!” 信陵君一听就明白了,马上跟着魏国的使者回去了。
回去之后,魏王亲自到城外迎接他,还抱着他哭,说:“我之前错怪你了,让你在外面受委屈了!” 然后就把魏国的军队又交给了他。《史记》里写 “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这说明啥?魏王之前的 “记恨”,更多是君王对臣子 “越界” 的不满,是兄弟间的 “闹别扭”,不是真的要跟信陵君撕破脸。要是真恨他,怎么会一遇到危机就想到他,还马上把兵权交给他呢?
4. 放到现在看:信陵君的选择,藏着 “两难困境” 的智慧其实信陵君的处境,咱们现代人也经常遇到。比如工作中,你为了帮同事或者完成一个重要的项目,可能会 “变通” 一下规则,结果虽然把事办成了,却可能让领导不高兴。这时候你是赶紧找领导认错,还是先 “避避风头”?信陵君选择了后者,可他不是真的逃避,而是在 “避风头” 的同时,也在观察局势、积累人脉,等合适的时机再回去。
这给咱们的启示是:遇到 “两难” 的时候,别只盯着眼前的矛盾。信陵君要是当时硬着头回去,可能要么跟魏王吵起来,要么被魏王治罪,反而解决不了问题。他在赵国待十年,既给了魏王台阶下,也给了自己缓冲的时间,最后还能在魏国需要的时候回去,这其实是一种 “以退为进” 的智慧。
而且信陵君最让人佩服的,不是他盗符救赵的勇气,而是他知道 “有所为,有所不为”。他盗符是为了救赵国、保魏国(要是赵国被灭了,魏国 next 就危险了),不是为了自己夺权;他留赵是为了不跟魏王冲突,不是为了投靠赵国;他最后回去,是为了救魏国,不是为了争名利。这种 “义字当头” 的选择,就算放到现在,也值得咱们学习。
话说回来,要是当时信陵君没在赵国待十年,而是直接回了魏国,你觉得魏王会怎么对他?是真的会治他的罪,还是会像后来那样,继续重用他?还有,你觉得信陵君留赵十年,最让他放不下的,是怕魏王记恨,还是怕魏国出事?评论区咱们聊聊~要是喜欢这种讲历史的方式,也别忘了关注,后面还会跟大家聊更多古代名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