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十一年腊月的临安城风雪交加,大理寺牢狱里,三十九岁的岳飞最终背负着"莫须有"的罪名走向生命的终点。
七百年来,一直有个所谓的说法,即岳飞虽然连战连捷,但他"迎二圣"的愚蠢口号成了他的催命符,可事实是这样吗?
首先,在绍兴四年,岳飞收复襄阳后确实写过"奉邀天眷以归故园"的奏章,但如果仔细捋一下时间线会发现,绍兴五年,宋徽宗就已经在五国城驾崩了,至于宋钦宗,虽然他活的时间够长,但他被囚期间的活动范围从未超出金人会宁府百里。
事实上,深谙权术的赵构清楚,徽钦这两个北狩的兄长早就不是所谓的威胁了,那么岳飞究竟因何而死?也许答案就在《宋会要辑稿》记载的内容里。据书中记载,岳飞死后仅三个月,南宋朝廷便下令将鄂州营田七万顷良田"归还故主",这些染血的土地才是岳飞真正的死因。
在收复的襄阳六郡,岳飞大刀阔斧推行"军屯三法":首先是由军属垦荒,军官家眷带头耕作,其次是流民安置,吸引北方难民"计丁授田",免赋税三年,最后便是商营合营,官资商办开设酒坊醋库,利润充作军资。
绍兴八年,御史中丞勾龙如渊的奏章揭开了文官集团的担心,他在奏折中称:"岳飞在鄂,尽夺州县之权",绝口不提岳飞是如何解决军粮的,话里话外都表达出岳飞大有成为军阀的趋势。
文官集团为什么要跳出来阻止岳飞?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他们的“蛋糕”被动了。就拿湖北路来说,岳飞共清丈出隐田七万顷,这占了全区耕地的13%,这些退还的沃土大多落入岳家军"计丁授田"体系,这也导致地方官再无法通过"诡名挟户"逃税分肥。
当岳飞在绍兴十年拿下郑州后推行"凡克复州县,即分田安民"的政策时,江南权贵们惊恐地发现,岳飞的这套土地模式正在向全国蔓延。绍兴十一年正月,朱仙镇郊外的麦田正萌发新绿,而临安城的相府内,秦桧正与江南豪族的代表密议,户部呈上的数据说明了一切,推行营田制的荆湖北路,豪族田租收入比战前下降四成,而传统租佃制的两浙路,豪族收益却增长三成。
秦桧所代表的士族精准拿捏了赵构担心"岳家军"变成私人武装的顾虑,于是,三十七名官员联名弹劾岳飞"跋扈",江南士族拒缴"经总制钱"施压,金国更在《绍兴和议》中明码标价:"必杀飞,始可和。"当风波亭的毒酒端上时,一切都结束了,岳飞死后,他经营的营田"多为势家所占",分给流民的田地"十不存一"。
可悲的是,当江南地主举杯庆祝"岳逆伏诛"时,他们亲手埋葬的,正是抵御蒙古铁骑的最后希望。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