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华侨城换帅,旅游央企巨头该驶向何方?

9月5日,国务院国资委公告,张振高卸任华侨城集团董事长退休,刘凤喜不再担任总经理,由曾任职华润置地总裁的吴秉琪空降华侨城

9月5日,国务院国资委公告,张振高卸任华侨城集团董事长退休,刘凤喜不再担任总经理,由曾任职华润置地总裁的吴秉琪空降华侨城集团,任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并提名为总经理人选。

吴秉琪现年54岁,先后在华润置地、中国建筑两大央企任职核心管理岗位,积累了涵盖文旅综合体开发、地产业务整合、资产运营管理的全方位经验。按现行央企领导退休年龄规定,吴秉琪最长可在华侨城集团工作到63岁。这意味着吴秉琪有望执掌华侨城集团十年,这对于处在十字路口的华侨城将是决定命运的十年。

武汉欢乐谷

华侨城最艰难的时刻

华侨城集团(以下简称“华侨城”)是中国旅游业的黄埔军校,其1985年成立,今年成立满40周年。40年来,华侨城不仅直接培养了一大批旅游人才,还多次引领了旅游业的发展潮流,今日许多耳熟能详的旅游企业都是为华侨城做供应商而起家。

据知酷文旅了解,宋城演艺创始人黄巧灵曾参与过华侨城锦绣中华的项目,同在深圳的华强方特一开始是华侨城的供应商,后来开启了自己的主题乐园业务。海昌海洋公园的创业源起,也是由于华侨城提出的建议。

湖南株洲方特欢乐世界

华侨城开创的“旅游+地产”模式,一度是旅游业大厦的根基,被众多文旅企业、地产企业奉为宝典。然而,过度依赖“旅游+地产”,也造就了华侨城今日的困境。

一方面是经营巨额亏损,华侨城最核心的上市公司华侨城A,2022年亏损109亿元,2023年亏损65亿元,加上2024年,三年合计亏损260亿元(往期回顾:3年亏损260亿!华侨城A路在何方?)。这个亏损纪录,创下了文旅行业之最。

另一方面是产品和业务模式的转型之困。主题公园产品,在国内已经极度饱和,国家多次颁布主题公园限制令(往期回顾:警惕“城投+主题公园”酿成投资泡沫!);华侨城的特色文旅小镇、美丽乡村等产品,也由于房地产市场的下滑,越来越难以为继(往期回顾:甩卖!央企华侨城梦碎北京斋堂文旅小镇;重磅!永州城投拖欠华侨城1.5亿元账款被起诉)。

大型主题公园云集警惕投资泡沫

其实,华侨城很早就意识到过度依赖“旅游+地产”的弊端,一度开展转型,然而转型效果并不理想。例如,华侨城曾重金押注自然山水和人文历史景区,成立华侨城旅投公司,签约投资和托管运营剑门关、山海关、麦积山等20多个景区等。然而后续结果证明,这一方向的转型并不成功,知酷文旅获悉,华侨城旅投公司目前正面临解散和清算。

华侨城旅投公司托管运营的剑门关景区

华侨城也曾大搞数字化和品牌化,成立旅游电商和会员平台花橙旅游,建立新时代旅游消费的线上入口。在全国推动华侨城文化旅游节,树立华侨城的品牌价值,成为线下消费的入口。通过线上线下消费入口,为庞大的重资产构建轻资产的驱动。

应该说,华侨城有过未雨绸缪的努力,但种种举措未取得明显成效。

华侨城的两大战略失误

回顾华侨城这些年的发展,知酷文旅认为其有两个战略失误。

第一,华侨城没有打造出自己的头部IP。欢乐谷主题公园是非常好的产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机械类主题公园的进入门槛越来越低,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没有自己的IP,那就没有护城河。

美国的迪士尼、环球影城长盛不衰,全靠IP的吸引力。与迪士尼同时期崛起的过山车之王六旗集团,则几度濒临破产,如今半死不活(往期回顾:美国过山车之王,正在沦为时代的眼泪?)。原因就在于,迪士尼、环球影城首先是影视娱乐公司,通过IP和游客建立深厚的情感链接。六旗集团只有过山车等机械类体验项目,太过同质化,游客无法对单纯的过山车产生向往。

华侨城曾经的供应商华强方特,不断打磨熊出没这一IP,成功讲起“中国的迪士尼”这一品牌故事,在二、三线城市快速布局项目,目前已有40多座主题乐园项目。

“熊出没”IP元素随处可见的荆州方特东方神话

没有打造自己的头部IP,是华侨城的一个战略失误。

第二,太过追求跨越式发展,激进地拥抱房地产。

华侨城曾经是中国旅游业的引领者,但过去二十年里经营房地产业务越多,享受了房地产的短平快和高回报,在重仓房地产的道路上一路狂飙猛进。

其中,最重要的抓手是华侨城的成片开发模式。2017年前后,华侨城宣布将投资陕西2380亿元,投资深圳2000亿元,投资四川2000亿元,投资云南超千亿元,此外还在郑州、北京、湛江、无锡、衡阳等城市各有数百亿元的投资计划。这些投资计划加一起,已经超过万亿规模。这个庞大的投资计划中,旅游项目只是点缀,房地产是绝对主角。

华侨城2017年前后投资的冰山一角

对于华侨城来说,或许早已看穿了旅游业的土壤太贫瘠,撑不起央企的体量规模和发展梦想。

事实上,另一旅游央企中国旅游集团,也没有多少旅游景区项目,几乎全靠免税店业务撑排面。中国旅游集团也曾有过大量房地产业务。曾经的团中央企业中青旅,靠会展、营销、彩票业务和旅行社业务拉流水,其重仓的古北水镇项目已成为业绩拖累。后续中青旅由于规模体量太小,被划拨给了光大集团,成为央企旗下不太受重视的子公司。

从普遍经验来看,深耕旅游业确实不够划算,风险高、回报低、发展慢,只有积极拥抱房地产,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向国资委证明自身的价值,避免被其他央企吞并。

旅游业的土地虽然贫瘠,但认真深耕,依然有回报。而靠地产模式支撑的跨越式发展,一旦房地产周期下行,再大的规模都是泡沫一场。

对比来看,深耕旅游业的长隆集团,凭借广州、珠海两处项目,2023年客流量(3609万人)已经超过华侨城旗下欢乐谷集团(3571万人)。在知酷文旅看来,长隆集团是中国唯一能和迪士尼乐园一较高下的主题公园企业。

珠海长隆海洋世界

另一深耕旅游业的华强方特,凭借供应链优势和自有IP优势,在二、三线城市攻城略地,旗下项目也多达40多座,2023年合计客流量(8569万人次)是华侨城欢乐谷集团的2.4倍。以客流量排名,华强方特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迪士尼集团。

曾经的旅游业一哥华侨城,放松了在旅游核心赛道上的深耕,其主题公园业务,先后被长隆集团、华强方特超越。

如今,华侨城迎来新的掌舵人,华侨城也到了十字路口。是转向深耕旅游业?还是找寻房地产业务的替代品?城市更新、文商旅综合开发,能否为华侨城提供旅游业务和房地产的交叉点和平衡点?哪些业务能为华侨城开启新的增长点?这些问题对于新掌舵人,或许并不好回答。

未来,华侨城这艘文旅巨轮将驶向何方,这考验着新掌舵人的能力和智慧。知酷文旅也将长期关注。

作者|吴莫言

编辑|小知知

图片来源|相关企业/机构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