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炒米粉后厨惊现庆大霉素,背后暗藏多少食品安全黑幕?

近日,河南郑州金水区一家名为 “老味道炒米粉” 的小店卷入舆论风暴。7 月 12 日,凤凰台市场监管所执法人员在突击检查

近日,河南郑州金水区一家名为 “老味道炒米粉” 的小店卷入舆论风暴。7 月 12 日,凤凰台市场监管所执法人员在突击检查中,从该店后厨调料柜里查获一瓶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旁边还散落着沾满死蝇的粘蝇板。这一 “药品与食材同框” 的惊悚画面,瞬间引爆全网,# 炒米粉店惊现抗生素 #词条阅读量超 3 亿,网友直呼:“现在连街边小吃都要自带检测仪了?”

事件回放:后厨惊现 “耳聋药”,店员解释漏洞百出

执法记录仪画面显示,涉事药品包装已破损,瓶身沾满油污,与花椒、八角等调料混放在开放式货架上。面对质问,店员声称 “老板有胃病,自己用的”,但这一解释被专家当场驳斥:庆大霉素口服吸收率不足 1%,且对胃病无治疗作用,更无法解释药品为何出现在高温潮湿的操作间。

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现场卫生状况堪称 “灾难级”:生熟食材混放、垃圾桶未加盖、操作台旁贴着粘满死蝇的粘蝇板。监管人员指出,这种环境下药品极易被污染,若误混入食物,儿童仅需 2 毫升即可致聋,成人也可能引发肾衰竭。目前,该店已被查封,药品送检结果尚未公布,但市场监管部门已启动立案调查。

行业迷局:抗生素滥用成潜规则,监管为何屡屡失守?

此次事件并非孤例。2023 年江苏南通某酒店厨师长为 “预防顾客腹泻”,在菜肴中添加庆大霉素,累计售出 1612 份,最终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获刑 2 年,罚款 16 万元。更令人担忧的是,此类行为已形成灰色产业链:

非法添加动机:部分商家用抗生素掩盖食材变质异味,或降低加工成本。如南通案中,厨师长承认 “食材不新鲜时,加药能减少顾客投诉”。

供应链漏洞:涉事庆大霉素均来自某连锁药房,无需处方即可批量购买。2024 年检察机关调查发现,该药房同一门店曾违规销售庆大霉素 110 余次,单次最高售出 100 盒。

监管滞后性:目前餐饮行业仍以突击检查为主,而庆大霉素等药物隐蔽性强,传统检测需 3-5 天,等结果出来时问题食品早已流入市场。

争议升级:自用辩解可信度几何?健康风险远超想象

舆论场呈现两极分化:部分网友认为 “小本生意不会故意投毒”,但更多人质疑 “自用为何不锁在员工休息室”。医学专家指出,庆大霉素的危害远超想象:

不可逆耳毒性:药物会破坏内耳毛细胞,导致高频听力下降→耳鸣→全聋的渐进式损伤,尤其对儿童和老年人风险极高。

肾毒性积累:长期微量摄入可能引发肾小管坏死,初期症状仅为乏力、夜尿增多,往往发现时已不可逆。

耐药性危机:滥用抗生素会加速超级细菌产生,使普通感染重新变成 “不治之症”。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 70 万人死于耐药菌感染。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商家利用消费者 “腹泻自认倒霉” 的心理,将庆大霉素作为低成本危机公关工具。正如南通案检察官指出:“添加药物本质是掩盖食材安全隐患,让消费者陷入双重健康风险。”

破局之路:从 “人眼监管” 到 “科技防火墙”

面对行业顽疾,多地已探索出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技术赋能监管山东市场监管部门引入便携式胶体金分析仪,10 分钟内即可检测出庆大霉素等 20 余种非法添加物,数据实时上传监管平台,实现 “现场筛查 + 快速处置”。深圳试点 “电子追溯码”,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食材来源、加工过程及检测报告。

法律利剑高悬《食品安全法》明确将抗生素列为 “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违法者最高可处货值金额 30 倍罚款,终身禁止从业。2024 年南通案中,涉事酒店不仅被吊销许可证、罚款 118 万元,4 名责任人还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

消费者自救指南

三看一闻:看卫生等级公示牌、看厨房是否透明、看餐具是否密封;用餐时闻是否有异常药味。

证据留存:发现可疑情况立即拍摄视频,重点记录药品位置、包装状态及店员言行。

主动询问:点外卖时可备注 “拒绝添加任何药物”,并要求商家提供食材检测报告。

结语:守护舌尖安全,需要全民 “显微镜”

当街头小吃店的后厨变成 “药物实验室”,暴露的不仅是个别商家的无良,更是整个餐饮行业信任体系的崩塌。正如《食品安全蓝皮书》警示:“当消费者被迫用医学知识武装自己,食品行业的底线已荡然无存。”

此次事件或许只是冰山一角,但它为行业敲响警钟:食品安全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唯有将 “庆大霉素” 从后厨彻底清除,让每个灶台都经得起查验,才能让 “老味道” 真正回归 “放心味”。毕竟,一碗米粉的温度,不该是用抗生素 “煨” 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