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汾襄汾县城向西南驱车20分钟,一片青灰色的飞檐翘角群落在汾河支流旁铺展——青石板路蜿蜒如脉,四合院墙斑驳如画,“汾城古建筑群”的标识牌在秋阳下泛着暖光。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保存了从金代到清末的13处古建筑、20余座明清民居,以及完整的明清街巷格局,被梁思成先生在《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中称为“华北地区最完整的明清市镇标本”。
近日,记者联合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专家、襄汾县文旅局文史顾问及在地文化研究者,从“一条街读懂一座镇”到“一间院看尽晋商情”,为您解锁这座“藏在晋南平原上的明清生活剧场”。
导语:汾城,为何是“活着的历史切片”?“汾城的价值,在于它不是‘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而是‘生活着’的文化延续。”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副院长刘宝兰介绍,汾城古称“太平县”,自唐初设县至1954年,一直是晋南商贸重镇。因地处汾河漕运与晋商驼道的交汇点,这里形成了“官署-商埠-民居”三位一体的空间格局:县衙掌管一方政务,商铺客栈串联南北货流,四合院承载家族兴衰。如今,漫步青石板路,仍能听见“茶号”“粮行”“当铺”的旧影,触摸到晋南人“耕读传家”的生活密码。
站在“县前街”口北望,清代县衙的朱漆大门与隔壁“德顺昌”票号的雕花门楣相对而立,转角处的“节孝坊”静默诉说着明清礼教,巷尾的“王氏民居”飘出现代厨房的烟火——汾城的时间,从未真正流逝。
汾城的魅力,在于它“方寸之间藏乾坤”的细节叙事。记者实测梳理出五大必体验:
看点1:明清县衙——“古代基层治理的活教案”汾城明代县衙(现存为清代重建)是全国少有的保存完整的县级官署建筑群,占地2.6万平方米,沿中轴线分布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内宅:
建筑规制:大堂面阔5间,悬山式屋顶,前设月台,是审案主场地;二堂为知县日常办公处,梁架保留“彻上明造”工艺,简洁大气;内宅“琴鹤堂”陈列知县生活用具,体现“简政为民”的官箴;
文化密码:仪门两侧“戒石坊”刻“公生明,廉生威”,大堂“海水朝日”藻井寓意“清似海水,明如日月”,处处彰显明清吏治思想;
活化利用:县衙内设“古代司法展”,通过复原审案场景、展示地契、状纸等文物,还原明清基层司法流程。
“县衙的‘六房’(吏、户、礼、兵、刑、工)设置与北京故宫六部呼应,是缩小版的中央官制缩影。”刘宝兰指着大堂东侧的“户房”说,“这里曾存放全县田赋账册,账本用麻纸装订,墨迹至今清晰,是研究晋南农业经济的‘活账本’。”
看点2:文庙与城隍庙——“儒道共融的精神图谱”汾城文庙(金代始建,明代扩建)与城隍庙(清代重建)仅一墙之隔,构成“左文右武”的传统格局:
文庙:以“大成殿”为核心,殿内孔子像端坐,两侧配祀“四配十哲”,殿前“泮池”“状元桥”保存完好,曾是学子科考前净手的吉地;
城隍庙:主殿“威灵殿”供奉城隍神,后殿“寝宫”塑城隍与夫人像,反映明清“事死如事生”的民间信仰;庙内“二十四孝”砖雕照壁,用“卧冰求鲤”“亲尝汤药”等故事教化百姓。
“文庙讲‘修身齐家’,城隍庙讲‘善恶有报’,两者共同构建了明清乡村的精神秩序。”襄汾县文旅局文史顾问李建中说,“过去每逢祭孔大典或城隍出巡,全镇百姓都会参与,这些习俗现在还在民间延续。”
看点3:明清民居——“晋南大院的低调奢华”汾城现存20余座明清民居,以“王氏民居”“李氏民居”“雷履泰故居”最具代表性:
王氏民居(清代):三进四合院,大门设“垂花门”,院内“三雕”(砖雕、木雕、石雕)精美——正房窗棂刻“松鹤延年”,厢房柱础雕“麒麟送子”,连台阶的“如意踏步”都刻满缠枝莲;
雷履泰故居(清代):晋商雷履泰(日昇昌票号创始人之一)的祖宅,院内“账房”保留清代算盘、账簿,正厅悬挂“汇通天下”匾额,讲述晋商“诚信为本”的经商之道;
隐藏细节:多数民居设有“倒座房”(南房),门窗朝北,既防盗又兼顾仆人居住;“影壁”多嵌“福”“寿”砖雕,或绘“松鹿同春”壁画,寓意吉祥。
“这些民居的‘过厅’(连接前后院的走廊)最见巧思。”李建中指着王氏民居的过厅说,“梁架用‘驼峰’支撑,既省材料又显雅致,是晋南工匠对‘实用美学’的极致追求。”
看点4:市楼与古街——“明清商贸的时空隧道”汾城“市楼”(明代)是全镇的中心坐标,高三层,十字歇山顶,底层设拱券门洞,是南北商路的分界点。以市楼为中心,“南校场”“北码头”“东粮行”“西银号”等老街区肌理清晰:
南校场:明清练兵场遗址,现为文化广场,保留“演武厅”石基与“点将台”碑刻;
北码头:汾河古渡口遗迹,虽漕运已废,仍能想象当年粮船、商队往来装卸的热闹;
老商铺:“福兴号”“义和成”等老字号门脸虽已斑驳,门楣上的“童叟无欺”“货真价实”木匾仍在,见证晋商“以信立本”的传统。
看点5:非遗与民俗——“活在当下的文化基因”汾城的文化生命力,在于非遗的活态传承:
襄汾剪纸:以“连年有余”“麒麟送子”为主题,线条粗犷,色彩浓艳,可在“非遗工坊”体验剪窗花;
晋南锣鼓:“威风锣鼓”队常于节庆在县衙广场表演,鼓点激昂,气势磅礴;
传统节俗:春节“社火巡游”、清明“寒食插柳”、中秋“祭月拜月”等活动,仍保留明清遗风。
汾城的游览,不止于打卡。结合文保专家建议与在地文化资源,整理三大深度玩法:
玩法1:“古建探秘营”,跟着专家找“隐藏彩蛋”景区联合山西省古建筑保护中心推出古建科普课(80元/场,限10人):
建筑解码:用激光测距仪测量县衙大堂的举架高度,对比《营造法式》数据,理解明清官式建筑规范;
三雕寻宝:在民居院落寻找“蝙蝠衔寿”“葫芦万代”等吉祥图案,记录其文化寓意;
文物修复体验:在文保员指导下,用竹纸、糨糊修补一张清代“地契”复制品,感受古籍修复的细致。
玩法2:“晋商生活日”,穿越回明清当“掌柜”与“汾城民俗博物馆”合作,推出沉浸式剧本杀(120元/人):
角色扮演:选择“票号掌柜”“粮行经纪人”“绣娘”等身份,完成“核对账目”“采买货物”“绣制婚服”等任务;
场景还原:在“雷履泰故居”账房使用清代算盘记账,在“德顺昌”票号体验“汇票填写”,在绣楼学习晋南刺绣针法;
复盘分享:完成任务后,听民俗专家解析晋商经营智慧与明清市井规则。
玩法3:联动“丁村遗址”,一次打卡“古今文明对话”汾城位于襄汾县,可规划“古建群+丁村遗址+陶寺遗址”两日线:
上午:汾城古建筑群深度游(建议5小时,重点看县衙、民居、文庙);
中午:品尝襄汾“晋南家宴”——推荐“羊杂割”(羊骨熬汤,配粉条、豆腐)、“汾城臊子面”(宽面配猪肉臊子、鸡蛋饼丝)、“蒸肉”(五花肉裹面蒸制,肥而不腻);
下午:探访“丁村遗址”(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看“丁村人”化石与出土石器),傍晚前往“陶寺遗址”(最早的中国”考古圣地,看观象台、宫殿基址,感受4000年前早期国家的雏形)。
时间:全年开放,8:30-17:30(17:00停止入场);
门票:全价票60元(含县衙、文庙、民居群等主要景点),60岁以上老人、学生半价;
讲解:电子导览25元/台,人工讲解50元/场(建议选熟悉晋南民俗的讲解员,故事更生动)。
交通指南自驾:太原→二广高速→襄汾出口→汾城镇(全程约180公里,2.5小时),景区停车场收费10元/天;
公共交通:临汾西站(高铁站)乘“临汾-襄汾”班车(约30分钟,票价5元),转乘襄汾101路公交至“汾城古镇站”(20分钟,2元);
跟团:临汾各大旅行社有“陶寺+汾城一日游”(含门票+讲解+午餐,约200元/人)。
吃什么?“古街里的家常味道”必尝小吃:
“老周羊杂割”(县前街):羊骨汤熬制8小时,配现炸辣椒油,15元/碗;
“王婶臊子面”(李氏民居旁):手擀面配秘制臊子,酸香开胃,12元/碗;
“汾城蒸肉”(古街中段):五花肉裹面蒸2小时,肥而不腻,20元/份。
特色餐厅:“晋南家宴馆”(古城内)环境古朴,推荐“九碗十三花”(传统宴席,含碗托、烧麦、炖菜等,人均80元)。
避坑提醒慎购“古建构件”:景区外摊贩兜售的“明清砖雕”“老木窗”多为现代仿品,建议在景区文创店购买(如“县衙主题”书签、“三雕”图案笔记本,30-50元/件);
注意保护文物:民居内禁止触摸门窗木雕、随意拍照(尤其闪光灯会损伤砖雕);
穿着舒适:古街青石板路略有起伏,夏季备遮阳帽,冬季穿防滑鞋。
结语:汾城,是镇,是家,是晋南人的乡愁原乡从县衙大堂的“海水朝日”藻井下抬头,看阳光穿过格扇窗在地面投下菱形光斑;再摸摸王氏民居的砖雕影壁,指尖触到百年风雨的温度——汾城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在诉说“古村不古,烟火长续”。
正如襄汾县文旅局局长张宏杰所说:“汾城不只是一片古建筑群,它是晋南人的‘根’。明清的商队在这里歇脚,战乱的岁月在这里避风,一代又一代人在这里生儿育女、婚丧嫁娶。我们保护它,不是为了封存过去,而是为了让今天的孩子,还能看见祖先如何生活、如何爱这片土地。”
这个周末,来汾城吧!
走在县前街的青石板上,听老人们唠着“过去的粮行”;
坐在王氏民居的倒座房里,喝一碗“汾城臊子面”;
站在市楼顶俯瞰古镇,看炊烟从四合院升起——
你会懂得,所谓“乡愁”,不过是祖先用砖瓦、烟火和时间,为我们留的一盏灯。
(文中图片由襄汾县汾城古建筑群景区管理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