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的停牌公告,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
2025年9月30日晚,30年老企业小护士(天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护士”,证券代码:873498)发布公告称,“公司由于经营不善,目前处于停工停产状态。”
这个建于1995年,陪伴了国人近30年的老牌国货,在距离其“2025年登陆科创板”的宏伟目标仅一步之遥时,轰然倒地。
一切早有征兆,只是无人愿意相信。从生产卫生巾、纸尿裤,到疫情期间紧急改造生产线生产口罩,小护士一度展现出老牌企业的社会担当与灵活身段。它不甘于只做一家“生产型企业”,于是在2014年启动转型,资产重组、技术革新、股份制改造,步步为营。2020年8月,它成功挂牌新三板,跻身创新层,风光无两。那时的它,目标是明确的资本市场路径:从新三板跃升至科创板,完成从“区域品牌”到“全国品牌”的华丽转身。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这家老牌国货,终究还是死于自己描绘的“蓝图”里。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小护士”并非欧莱雅集团收购的著名化妆品品牌“小护士”。后者原为深圳丽斯达日化公司旗下品牌,创立于1992年,于2003年被欧莱雅集团收购,成为欧莱雅在中国收购的第一个本土品牌。据AC尼尔森的调查统计,小护士的品牌认知度高达99%,2003年的市场份额达4.6%,是中国第三大护肤品牌。
纵观小护士的官网介绍,其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资本化”与“市场化”的急切追求。它忙于股份改造,忙于挂牌上市,忙于描绘科创板的宏伟蓝图,却似乎忘记了企业的立身之本是产品与市场。当一家老牌日化企业,将“登陆科创板”而非“解决消费者痛点”列为头等目标时,其战略的迷失与结局的悲剧,何尝不是一种必然?
资本市场从不相信眼泪。那份曾让投资者心潮澎湃的蓝图,如今成了最刺眼的讽刺。停工、停产、股票停牌,而停牌进展中的“积极推进恢复生产”后续安排,在当下无法恢复生产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它的生产线是全伺服设备,它的厂房占地27000平方米,它每年曾近2亿销售收入……这一切曾经的辉煌,如今都成了“经营不善”的有力佐证。
财报显示,从2020年起,小护士的业绩不断恶化:2020-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小护士的营收分别为1.42亿元、1.12亿元、1.16亿元、1.02亿元、1.01亿元和6541.53万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894.63万元、338.91万元、158.55万元、-196.32万元、-230.30万元和--150.63万。
年营收由近2亿降至1亿元左右,且连续2年半亏损,这说明小护士的改革并不彻底,由生产型企业向科技型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变也不成功。
小护士的倒下,不仅是一家企业的终结,更是竖在所有在老路上挣扎的国货品牌与浮躁转型者面前的一堵警示墙。
第一,国货情怀,救不了经营困局。 消费者或许会为“童年记忆”停留一秒,但绝不会为空洞的“情怀”永久买单。在日化这片红海中,外资巨头林立,本土新锐迭起,没有硬核的产品力、敏锐的市场嗅觉和高效的渠道管控,再深厚的情怀老本,也终有吃光的一天。
在清扬君看来,小护士真正缺失的,并非品牌知名度或生产技术,而是一套与时俱进的经营思维。作为一家老牌企业,它在2014年转型时未能洞察先机,及时卡位电商渠道,此后又未能把握行业浪潮,在直播电商的洪流中缺位失声。一步慢,步步慢,最终错失了品牌焕新的黄金十年。
第二,资本运作,不能替代实业根基。上市、融资、进军更高层次的资本市场,本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但若本末倒置,将资本手段视为目的,沉迷于“讲故事”、“炒概念”,而忽视了研发、品控和渠道这些“笨功夫”,那么崩塌只是时间问题。小护士从“生产”转向“科技”的愿景很好,但转型需要坚实的步伐,而非腾空的跳跃。
第三,盲目扩张,是吞噬现金流的黑洞。从小护士的产品线来看,从妇女卫生用品到婴儿纸尿裤,再到生活用纸、洗涤用品,甚至疫情期间上马的口罩,战线拉得不谓不长。在核心业务未能建立起足够深的“护城河”时,盲目多元化扩张,只会分散资源,增加管理成本,一旦市场环境生变或资金链紧张,便会满盘皆输。
小护士的遭遇,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年淡出我们视野的其他老国货。它们或许也曾红极一时,却最终在时代的浪潮中悄无声息。市场是残酷的,它不看你资历多老,过去多辉煌,只问你今天为消费者创造了什么价值。
小护士目前还在“积极准备恢复生产”。但我们都知道,一个业绩不断恶化的企业,想要“复活”,谈何容易。即便生产线再次轰鸣,那个在消费者心中曾经亲切的“小护士”品牌,恐怕也已名存实亡。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风险由投资者自行承担。
图源:小护士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