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咱今天就聊聊查继佐的这幅草书长卷。诚如所言,初次于资料中瞥见这卷字时,我不禁怔愣片刻。
那瞬间,思绪似被这字轻轻揪住,短暂失语,沉浸在初见的惊愕里。它并非那种初入眼帘便张牙舞爪、急于将所有技巧卖弄于人前的“网红”草书,没有那般刻意与喧嚣。相反,它独具韵味,散发着别样而迷人的气息。就像一杯好茶,初喝似乎平淡,但越品越能觉出里面的丰富和厚度,让人忍不住想琢磨,他这笔到底是怎么运的,这字是怎么安排的。今天,咱们就一起钻进去,好好品品这幅字里头的门道,看看这位书法家到底用了哪些看家本领。要读懂查继佐的草书,咱得先弄明白草书最核心的“游戏规则”——笔法。
他的用笔,有个特别大的特点:“提按”的幅度控制得非常精妙。啥叫提按?就是你写字时,毛笔往下压和往上提的动作和力度。很多人写草书,容易陷入两个极端,要么是一直按着笔肚在纸上“刷”字,线条扁薄无力;要么是笔尖总悬着,线条轻浮发飘。你看查继佐,他下笔往往果断切入,形成一个扎实的起点,接着手腕迅速一“提”,让笔锋归位,保持中锋前行,线条立刻就有了骨力;这一提一按之间,节奏感就出来了,线条也因此有了生命,像呼吸一样自然。仅有精妙笔法尚不足矣,字之姿态神韵几何,全赖“结体”之功。
结体得当,方能赋予文字灵动之姿,展现独特风韵。结体,说白了就是一个字内部的架构和疏密关系。查继佐在这卷草书里,把字的“收放”玩得非常高明。他经常是把一个字的绝大部分笔画都紧紧地“收”拢在字的中心区域,显得非常凝聚、内敛,但偏偏会在某一个关键笔画上,突然做一个极致的“放”,比如一个长长的撇,或者一个潇洒的捺,猛地舒展开来。
这种处理方式,就像说书人讲到关键处,猛地一拍惊堂木,特别提神。它打破了方块字的平稳格局,制造出强烈的视觉张力,让每个字都“站”出了独特的姿态,静中寓动,耐人寻味。单个字写得再漂亮,如果排兵布阵出了问题,整篇字也算不上成功。这就是“章法”的学问。看查继佐这长卷,整体的行气是贯通的,但细看你就会发现,他非常善于运用“轴线摆动”来制造节奏。每一行字的中轴线,并不是一根笔直的棍子,而是像风吹柳条一样,有着自然而优美的左右摆动。
字与字之间,也不是简单的上下对齐,而是通过大小、欹侧、疏密的变化,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这般摆动,宛如灵动音符,赋予整篇作品鲜活的生命力。韵律流转,恰似悠扬乐章,于字里行间荡漾开来,让作品焕发出别样的音乐之美。你的视线会不自觉地跟着这条摇摆的轴线走,在看似不稳定的变化中,感受到一种更高层次的稳定与和谐。如果说笔法、结体和章法是骨架,那么“墨法”就是给这幅骨架注入气血和灵魂的关键。查继佐对墨色的控制,在这幅长卷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你仔细看,通篇的墨色变化极其丰富而自然。
从乌黑浓重的起始,到行笔过程中因笔毫含墨量减少而自然产生的飞白、枯笔,再到蘸墨后重新开始的润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有呼吸的墨色韵律。尤其那些“飞白”处,丝丝露白,不仅没有削弱笔力,反而更增添了几分苍劲、洒脱的金石气息。
这种浓、淡、枯、润的交替出现,就像一幅水墨画,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感和艺术感染力。聊了这么多技法,可能你会问:那我们该怎么从这样的经典作品里学东西呢?我个人的建议是,别一上来就通篇临摹,那样容易眼花缭乱,最后啥也没抓住。咱可以试试“拆解学习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