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留给孩子最好的财产,从来不是金山银山

晚清名臣林则徐,不仅以“虎门销烟”的壮举名垂青史,他还修身自持,为后代树立了极佳的榜样。他曾写过一副流传甚广的教子联,振

晚清名臣林则徐,不仅以“虎门销烟”的壮举名垂青史,他还修身自持,为后代树立了极佳的榜样。

他曾写过一副流传甚广的教子联,振聋发聩: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子孙后代像我一样贤能,那没必要留钱给他们,因为财富反而会消磨他们的斗志;

如果子孙后代平庸无能,那更不能留钱给他们,因为万贯家财只会助长他们的恶行,让他们更快地走向堕落。

寥寥数语,道尽了家庭教育的终极智慧。

无数父母倾尽一生,为孩子积累财富、铺平道路,却常常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件事:

相比于物质的丰盈,高尚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才是孩子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正如中国传统家教的核心要义所强调,“明德修身”应是家庭教育的终极目标。

父母真正留给孩子的,不应是冰冷的金钱数字,而是足以让他们安身立命、行稳致远的品德修养。

01

品德是安身立命的基石,无德之才终将倾覆

林则徐在其著名的“十无益”家训中提到:“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这深刻地揭示了品德与才能之间的关系——品德是“1”,才能是跟在后面的“0”,没有了品德这个根本,再多的才能也只会加速一个人的覆灭。

社会学史上曾有过一个著名的追踪研究,对比了两个家族二百年间的命运。

一个家族的先祖是笃信上帝、品德高尚的爱德华兹,其后代中涌现出100多位大学教授、14位大学校长、70多位律师、30多位法官,甚至还有1位副总统。

而另一家族的先祖是臭名昭著的赌棍和酒鬼麦克斯·菜克,他的后代中,有7人是杀人犯,65人是盗窃犯,324人沦为乞丐,因酗酒或残疾而夭亡者多达400余人。

两个家族天壤之别的命运,直观地展示了品德传承的巨大力量。

反观中国历史,北宋名臣范仲淹的故事则从正面印证了这一点。

范仲淹出身贫寒,年少时曾在寺庙寄宿读书,生活极为艰苦。

他每天只煮一锅粥,待其凝固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佐以几根咸菜,这便是“划粥断齑”的典故。

即便后来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他依然保持着清廉简朴的作风,告诫子孙“忍穷”,并规定家人非有宾客,不得食两种以上的荤菜。

他将大部分俸禄用于兴办义庄、周济族人、开办学堂,以至于去世时,家中竟无余钱置办丧事。

然而,他留给子孙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和清白为人的高尚品德。

在这种家风的熏陶下,范氏后人人才辈出,家族绵延八百年而不衰。

范仲淹用一生践行了一个真理:德行,才是一个家族最坚固的基石。

02

身教是最好的家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的本质,并非喋喋不休的言语说教,而是父母以身作则、润物无声的榜样力量。

父母的言行举止,构成了孩子最初认识世界的是非标准。

晚清名臣曾国藩公务繁忙,长年在外,但他对子女的教育从未松懈。

他通过书信告诫子女要“勤俭谦劳”,反对奢侈懒惰。

身居两江总督高位,他的日常饮食却常以一荤为主,一件青缎马褂穿了三十年。

他要求家中男丁必须扫地、种菜,女子则要做饭、织布,甚至连他的夫人和女儿在总督府也要亲自下厨和纺纱。

在他的严格要求和言传身教下,曾氏家族人才辈出,其长子曾纪泽成为杰出的外交家,次子曾纪鸿是著名的数学家,后世十余代子孙中,有名望者多达240余人,却没有一个纨绔子弟。

曾国藩深知,留给孩子万贯家财,不如让他们养成勤劳俭朴的习惯,这才是家族长盛不衰的秘诀。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曾在家书中写道:“我最少也要不愧做你们姊妹兄弟的模范。”

他一生给子女写了400多封家书,信中不仅有嘘寒问暖,更有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治学精神的探讨。

他将自己活成了孩子的榜样,用行动诠释着“言传不如身教”的真谛。

正是在他“以身为教”的引领下,梁氏一门九子皆成才俊,其中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人成为院士,创造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

梁启超留给子女的,不是有形的资产,而是无形的精神高度和人格力量,这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都能卓然成家。

03

财富观的塑造,决定了人生的格局与终点

如何看待财富、如何获取财富、如何使用财富,这“财富三观”的教育,往往决定了孩子未来人生的格局。

林则徐告诫后人“妄取人财,布施无益”,强调了财富来源的正当性。

而正确的财富教育,更在于引导孩子明白财富的意义不止于个人享乐,更在于回馈社会。

步长制药董事长赵涛,在谈及企业家责任时,引用了《礼记·大学》中的一句话: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他解释说,有仁德的人,会利用财富来提升自己的德行、成就事业、帮助他人;而没有仁德的人,则会不惜牺牲一切去敛财。

赵涛本人正是“以财发身”的践行者。

他创立企业获得成功后,并未止步于财富的积累,而是发起了“共铸中国心”大型公益项目,组织上万名医务志愿者深入西部偏远地区,为数十万群众提供免费医疗服务。

他为子女树立的榜样是:财富的真正价值在于“达则兼济天下”,在于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另一类堪称典范的财富教育,则体现在钱钟书与杨绛的家庭中。

他们一生淡泊名利,生活朴素,将精力完全倾注于学术和精神世界。

在女儿钱瑗的教育上,他们从未刻意灌输如何赚钱,而是营造了一个充满爱与知识的家庭氛围。

杨绛在《我们仨》中回忆,钱瑗遇到难查的单词,跑去问父亲,钱钟书却不直接告知,而是鼓励她自己继续查,直到在第五部词典里找到答案。

这种教育方式,培养了钱瑗独立求索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钱钟书夫妇留给女儿的,是“嗜读如命”的习惯、平等待人的品格和乐观有趣的生活态度。

这种精神上的富足,远比任何物质财富都更加珍贵,也让钱瑗成长为一名杰出的学者。

04

归根结底,家庭教育是一场关于价值传承的漫长旅程。

父母留给孩子的,究竟是会“损其志”、“益其过”的物质财富,还是能让他们受益终身的品德与智慧,选择不同,结果迥异。

杨绛先生曾说:“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以家为起点。”

父母作为孩子人生的领路人,最重要的责任,莫过于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这第一粒扣子,不是名牌服饰,不是豪华住宅,而是正直、善良、勤劳、诚信的品格。

当孩子拥有了健全的人格,他便拥有了面对世间一切风雨的底气和创造属于自己幸福生活的能力。

这,才是父母之爱,最深远、最智慧的表达。

感谢阅读,如果喜欢,请三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