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傍晚6时,阿拉伯海古吉拉特邦阿姆雷利地区外海,灰黑色巨浪反复拍打着两艘木质渔船。19海里外的求救信号被风浪吞没,10名幸存者在医院咳出带泥沙的海水,8名渔民连同未卖完的渔获清单沉入海底。
印度海岸警卫队的搜救船在六级风浪里艰难行驶,因无法启动直升机,金属船体在巨浪中剧烈摇晃,八百平方海里的搜索范围就像在大海里找一根针
当全球媒体聚焦俄乌战场时,这8个名字未出现在国际新闻中;他们的妻子在Jafrabad港手持煤油灯苦苦等待,灯芯快燃到第三根时,海岸警卫队的快艇仍无消息;这场被遗忘的海难,显现出经济压力、设备匮乏与系统故障交织的三重状况
渔民日均收入1690卢比(约19美元),需连续出海20天,才能覆盖全家月开支。2017-2021年,Dwarka捕鱼量降16%,Porbandar更大幅减32%,74岁渔民IsmailBhai道“风暴令捕鱼日减少,捕获量只剩原先一半。
燃油价格,五年攀升22%,每升多支7卢比,相当少赚3公斤渔获,单次出海,利润被吞55.5卢比。
65%的渔民在橙色预警发布时,仍然选择出海;在与当地渔民协会的访谈中,表达了这样的逻辑:“在港口多待一天,全家就要挨饿一天。”55%的渔民每月收入低于1.5万卢比,没有储蓄来应对风险,与此同时由于缺乏相关批文,难以获得援助,只能将命运交付给海洋。
7%的传统渔船,配备救生衣,0%安装GPS。事故渔船,是15年的旧木船,螺旋桨缠网后,失动力因无定位设备,搜救船以8节时速,在茫茫大海中,盲目寻。马哈拉施特拉邦,仅15%拖网渔船,有跟踪系统,多数沿海县渔船,连自动识别系统,未安装。
安得拉邦维萨格地区,仅有一百到两百艘船配备了救生设备,其他船主以“容易被盗”为借口拒绝安装相关设备。喀拉拉邦研究表明,传统渔民对救生衣等安全装备的使用率几乎是零,和机械化渔船的情况形成明显对比。六级风浪来袭时,缺少安全设备把原本“可避免的意外”变成了“夺命悲剧”
风险补偿理论表明,渔民把“不出海的既定损失”当作比“出海的未知风险”更在意;经济压力在渔民压力源中占比达62%,41%有焦虑状况,自我效能感仅有29%;65%的渔民承认曾忽视天气预警,群体中透着“不跟上便落后”的不安Palghar区渔民即便收到返航预警,仍因群体惯性去冒险出航。
渔民对于致命风险的抵触情绪,会随着风险的上升而逐渐减弱;当风险增加时,他们反而更愿意去接受风险。这种“风险脱敏”现象与群体盲思相互作用,使得商船倾向于使用国际VHF频道,而渔船则坚持使用本地频道,在发生碰撞前难以实现有效沟通,这正是心理隔阂的一种隐喻。
中央政策要求20米以上渔船配备AIS应答器,但占总量60%的小型渔船被排除在外。
古吉拉特邦呢,虽说产出印度17%的鱼类出口额,可土地审批流程效率低,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不少养殖户没取批文便开工,致使没法享有救助政策。政策施行时,地方渔业部门每年安全检查平均就两回,监管资源向大型企业倾斜。数据表明,仅仅17%的渔民参与安全培训,传统渔民培训覆盖率近乎归零
财政有缺口23次设备申请全被拒;GPS成本相当于渔民4个月收入无任何补贴;古吉拉特邦海岸警卫队仅3艘搜救船平均响应时间超4小时远超国际标准1小时;若政策将安全成本转嫁日均收入不足2美元的渔民悲剧注定
这8位渔民,是全球3000万边缘渔民的一个示例。2014至2025年,红海地带3400名移民遇难,其中2082人至今失踪。国际移民组织驻也门负责人称,每次海难后会统计伤亡、指责人口贩子并呼吁各方协同应对,不过根本问题未解决
建议推广印度渔民的50美元自制GPS(旧手机离线地图),建立社区互助预警网络国际海事组织需推动AIS设备普及,建立区域联合搜救机制。当Jafrabad港的煤油灯再次亮起,幸存渔民仍将修补渔网推船入海——大海既是吞噬亲人的深渊,也是唯一能养家糊口之地我们是否应为这些"沉默劳动者"撑起更坚固的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