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了解了解,拓宽商业认知

了解上市公司,拓宽商业认知导语如果把“训练大模型”比作盖高楼,英伟达像是把钢筋、水泥、塔吊、施工队都打包给你,还顺手给了

了解上市公司,拓宽商业认知

导语

如果把“训练大模型”比作盖高楼,英伟达像是把钢筋、水泥、塔吊、施工队都打包给你,还顺手给了施工图。

难怪过去两年全世界的“AI工地”都在排队找它。可它到底靠什么赚钱?处在产业链哪一段?行业里是老大还是会被后来者反超?

这篇就用常识和朴素算术把生意讲清楚,结论克制、信号明确——看完你至少知道该盯哪些数。

(本文口径以英伟达美国上市主体为准,财务以其披露的财年口径与最近季度。)

这家公司到底在做什么

你作为用户,未必直接买它的芯片,但每天用到的大模型、搜索、短视频推荐,背后很多都在用英伟达的数据中心加速卡、网络与整机平台。

玩家买的游戏显卡、工程师用的工作站卡,也还是它家的“图形血统”。

企业客户更直接:要训练/推理模型,就买它的机柜级系统(比如GB200/GB300的“整柜”),再配上它的网卡、交换机、驱动与软件栈,省心但不便宜。

英伟达的卖点很接地气:同样一项训练任务,它给你算得更快、更省电、更稳。

Q2财年2026的数据中心收入411亿美元,说明买单的还是以“云巨头+互联网大厂+企业/政府”为主力。

从创业者角度,赚钱公式很简单:客单价× 频次 × 用户数。

客单价不是一块芯片,而是一整柜系统(算力+网络+散热+软件),定价锚是“单位时间的可交付算力”(快多少、稳多少、省多少电)。

频次来自两头:一是“扩容”,二是“代际升级”(黑石→黑威尔/Blackwell,再到更高代)。用户数由全球“AI工厂”扩张决定,云厂、互联网平台、算力服务商、各行业自建。

英伟达的聪明处在于“捆绑”:算力卡之外,还把NVLink/InfiniBand、Spectrum-X以太网、整柜NVL72方案和驱动/编译器/CUDA生态绑在一起,客户改起来就“全身疼”。NVLink第五代把72张GPU绑成一个“大GPU”,整柜NVL72就是“拿来即用”的AI工厂标准件。

站在价值投资者视角,这是不是长坡厚雪?需求的底层驱动力是“更大模型+更长推理+更高能效”的复合需求,短期看是资本开支周期,长期看是“AI渗透所有软件”的慢变量。

验证它不是一阵风的信号包括:新平台出货节奏(Blackwell/GB200→GB300)、网络从IB(专网)向AI以太(Spectrum-X)渗透、整柜订单的预收/账期数据是否健康,以及毛利是否能稳定在70%+的高位。

Q2财年2026的GAAP/非GAAP毛利率分别约72.4%/72.7%,这样的利润率在半导体里很罕见,但也意味着周期下行时的回落弹性不小,得盯紧。

产业链与行业地位

往上游看,英伟达在晶圆制造和先进封装上高度依赖台积电,特别是CoWoS-L这类把大芯片与HBM高带宽内存“绑在一起”的封装能力;HBM供给以SK hynix为主,三星、镁光在追。

任何一段“卡脖子”,都会变成交付瓶颈和成本波动。公开信息显示,2025年英伟达锁定了台积电相当比例的CoWoS产能;SK hynix多次对外强调是英伟达的主要HBM供应商,这些都是它能高歌猛进的“路权”。

往下游看,买单的主要是云服务商和大型互联网公司,以及新兴的“算力即服务”玩家。

英伟达不止卖卡,更卖整机(GB200/GB300 NVL72)、交换机、网卡和软件。

HPE、Supermicro等整机厂商已经围绕GB200做了液冷与机房级方案,这让“交付一个AI工厂”变得像“买一整套厨房”。

行业格局上,英伟达是明确的龙头。

这不需要喊口号,用财报和份额推理就够:2025财年总收入1,305亿美元,其中“计算与网络”(包含数据中心加速与网络)收入1,162亿,占比约89%;

同年其最大直接客户各占10%+的收入,显示出超大客户的集中度和话语权,但也从侧面说明它在“AI算力”这件事上具有“必须买”的地位。

位次变化也看得见:黑威尔(Blackwell)平台按季度爬坡,Q2财年2026数据中心整体同比+56%,其中网络收入同比+98%且环比+46%,新增的Spectrum-X以太“打穿多机房”能力,开始把“只懂GPU”的公司变成“卖AI工厂”的公司。

与之相对,计算收入当季环比小幅下滑,主要是中国合规版本(H20)销售缩减与前期库存冲减的影响,这提示了政策与区域结构对单季波动的敏感度。

赚钱机制

先说钱从哪来?

今天英伟达的主战场在数据中心:Q2财年2026总营收467亿美元,其中数据中心411亿(包含计算+网络),游戏、专业可视化与汽车体量相对较小。

按年报口径,2025财年“计算与网络”占收入约89%,已经是“AI工厂公司”,而不是单纯的“显卡公司”。

定价的锚,不是“单卡多少钱”,而是“同样任务多久能做完、每度电能产出多少结果”。

这也是为什么它不断把整柜NVL72、NVLink、InfiniBand、Spectrum-X、CUDA和企业级软件打成一体。

再看成本和规模效应

成本大头在于先进工艺晶圆、HBM、先进封装与高端光电网络件。

规模意义不只在“量大压价”,更在“软硬协同越做越深”:当客户用上它的通信栈、驱动、编译器和推理/部署工具后,迁移成本抬升,边际交付反而变简单——这会在毛利上体现。

过去四个季度,它的毛利率基本维持在70%+,即便Q1财年2026因中国出口管制相关的H20库存/采购义务计提导致毛利短期波动,Q2也迅速回到72%左右。

这说明“系统级交付+软件栈”的模式具备较强的利润修复力。

单位经济学怎么想?

买家是“会算账”的云巨头。当整柜交付把“机房面积/功耗/人运维”摊薄,同时通过NVLink与AI以太减少通信瓶颈,训练/推理时长就能被压缩到一个更可接受的ROI窗口。

英伟达的获客成本并不体现在广告,而体现在研发与生态投资;复购来自“扩容+换代”。

从现金节奏看,公司在2025财年经营现金流640亿美元;Q2财年2026末账上现金类资产约568亿美元,存货约150亿(为新代际爬坡备货),应收账款DSO约54天;此外还有来自客户的预收/预付款(“客户预付款”)在拉动现金前置。

这个结构说明:真正的钱,多在拿到产能配额与按里程碑交付的那一刻进账。

软件怎么挣?

英伟达把AI企业版(AI Enterprise)做成订阅/永久授权+多年支持的组合,卖的是“可靠运维、性能优化、合规可控”。

对大客户来说,这是“把工程师时间换回来”的买单逻辑——虽然软件收入现在不是绝对大头,但它能提高硬件留存和整体毛利,是“现金牛”的增味剂。

护城河与竞争位

最核心的护城河有三道:

第一道是“软硬一体”的系统工程:从GPU到NVLink/InfiniBand、到Spectrum-X以太、到整柜NVL72,再到CUDA与企业级开发/部署工具,等于是把“单点领先”做成“系统领先”。

第二道是“生态与心智”:大量的模型/框架/中间件在它的栈上调过优,迁移成本肉眼可见。

第三道是“供应链协同”:与台积电在先进封装、与HBM供应商在产品形态上的深度共研,是别人很难临时复制的组织能力。

能验证这些护城河的证据包括:高毛利、整柜复杂度提高、网络收入的高增速,以及大客户高集中度但仍持续复购。

对手的“杀手锏”也要看清。

AMD的MI350系列强调同代/跨代推理与训练性能,配合ROCm软件生态策略在追赶;Intel的Gaudi3主打“性价比+开放网络”,在部分场景宣称优于H100/部分H200组合。

英伟达的化解方式仍是“代际跃迁+系统整合”:把Blackwell做成“整柜标准件”,再以AI以太打通跨机房,持续压缩客户的TCO与部署复杂度。

如果未来“价格战”真正打响,谁的系统效率更高、交付更快、能耗更低,谁就更有回旋空间。

最坏情境要预演:若地缘/监管变化导致对华合规型号再收紧,或者国内需求被政策快速替代,单季波动会加大;

Q2财年2026季度内中国H20几乎无销售就是一次提醒。其次,HBM或先进封装链路如果出意外,产能就是硬约束。

再次,若云巨头自研加速芯片在关键工作负载上达到“够用+更便宜”,边际份额会被侵蚀。

英伟达的“二级壁垒”在于生态与系统工程,即便部分工作负载被替代,整柜与网络层的“粘性”能延缓流失。

治理与资本分配

谁说了算?公司创始人长期执掌,战略一以贯之:围绕“加速计算平台化”做复利。资本分配上,近年重点是高强度研发与产能锁定,同时也在回馈股东。

2024年董事会新增500亿美元回购授权并未设到期日;2024年进行1拆10并把季度股息上调至每股0.01美元(拆后口径),象征意义大于现金流。

到2025财年末,公司现金类资产432亿美元;Q2财年2026季末达到约568亿美元,回购、产能预付与生态投资都有“弹药”。

财务质量与基本面健康度

盈利能力区间很清楚:

2025财年营收1,305亿美元,同比+114%;最新季度(Q2财年2026)营收467亿,同比+56%,毛利率约72%–73%。这样的利润与增长在硬件行业罕见,但背后是“系统溢价”而非单卡暴利。

对现金流的观察更重要:

2025财年经营现金流640亿;Q2财年2026末DSO 54天、存货150亿、手持现金类568亿,同时存在客户预付款/预收,这让现金创造早于会计利润体现。健康的信号是应收/存货与出货节奏同步,不健康的信号是库存攀升而现金回笼放缓。

边际变化看两件事:

第一,网络收入的份额快速提升,意味着“系统化交付”的护城河在加厚;

第二,计算收入环比受合规型号与库存处理波动,提醒我们:政策与供应约束仍是主旋律。

把这两件事拼起来,英伟达从“卖卡”正加速变成“卖AI工厂”,短期波动不改长期方向。

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保守情景:全球云厂资本开支放缓,能源/机房配电与监管对“AI工厂”上量节奏形成掣肘;中国市场若继续收紧,对合规型号的替代速度超预期。

触发信号可以看两条:

一是头部云厂在财报会上把全年AI CapEx从增速下修到个位数;

二是英伟达财报里Blackwell整柜的账期拉长、客户预付款减少,同时对中国合规型号的描述更谨慎。

基准情景:Blackwell(GB200)全年顺利放量,GB300(俗称Blackwell Ultra)进入爬坡;AI以太(Spectrum-X)从“点状部署”向“跨机房融合”过渡,网络收入维持高增;云厂CapEx保持两位数增长但节奏更均衡。

触发信号两条:

一是公司指引下一季营收维持500亿美元级别且毛利稳在73%左右;

二是公开案例中,更多客户从IB转向Spectrum-X或“IB+以太”混合架构。

乐观情景:超大模型训练与长推理驱动“AI工厂”跨区域互联,整柜订单上行,OpenAI等头部项目的10GW级数据中心进入实质性开工,带来跨年大单。

触发信号两条:

一是英伟达披露的网络与整柜营收占比继续提升且交付周期缩短;

二是超大客户的预付款与长期采购协议规模显著增加。

给创业者的启发

把产品打包成“整套方案”,从单点卖点升级到“交付结果”。

用“省时间/省电/省人”三个口语化指标做定价锚。

在关键非标件上深度共研,把“配额”也变成护城河。

把网络与运维做成标配,减少客户部署与迁移成本。

设计“以旧换新”的升级路径,让复购像呼吸一样自然。

用客户预付款与里程碑交付,优化现金前置与风险分摊。

风险清单

可控风险1:产能错配导致交付延迟与库存攀升。观察信号是存货连续两个季度上行而应收不匹配,客户预付款与在手现金下降。

可控风险2:单一大客户依赖过高。观察信号是财报披露的10%+客户数量与占比波动,以及对应季度的订单指引。

外部风险1:出口管制与政策不确定性。观察信号是公司对合规型号销售的披露、相关地区收入占比与指引变化。

外部风险2:上游HBM与先进封装故障或紧缺。观察信号是主要供应商的量产与扩产公告、价格与交期变化、英伟达在业绩会上对供应的措辞。

声明

本文依据公开信息撰写,用于商业学习与认知拓展,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