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隆元年(710 年)六月,一场惊心动魄的 “唐隆政变” 在长安爆发。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姑姑太平公主,成功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一举剿灭韦氏集团。随后,太尉李旦入宫辅佐少帝李重茂,不久,李重茂让位,李旦复辟,是为唐睿宗,李隆基被立为太子。
唐睿宗即位后,深知朝廷局势复杂,亟需得力大臣整顿朝纲。他想起了在外任职、素有贤名的姚崇,遂召其回朝,任命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不久又迁任中书令。姚崇,这位出身官僚家庭的大才,年轻时喜好逸乐,年长后刻苦读书,学业大进。考中进士入朝为官后,在武周朝就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当时契丹侵扰河北,军事文书堆积如山,他却能随机处理,毫不迟滞,深受武则天赏识,一路升迁至宰相之位。
此次回到朝廷,面对中宗时期遗留的诸多弊政,姚崇决心大展拳脚。他与宋璟等大臣协力合作,大力革除弊端,任用忠良,贬黜奸邪,赏罚分明,杜绝请托。在他们的努力下,各项法度重新得到整饬,朝野上下焕然一新,人们都认为国家又有了贞观、永徽时期的清明之风。
然而,朝廷局势并未就此稳定。到睿宗朝末期,太平公主权势滔天,“宰相七人,五出公主门”,朝堂之上只闻有太平公主,不闻有太子。左、右羽林将军也纷纷投靠在太平公主门下,她的势力几乎渗透到朝廷的各个角落。太平公主野心勃勃,一心想效仿母亲武则天掌握大权,这让太子李隆基的地位岌岌可危,也让姚崇忧心不已。
姚崇清楚地认识到,若不采取措施,朝廷必将陷入更大的混乱。经过深思熟虑,他携手宰相宋璟密奏睿宗,建议将太平公主与驸马武攸暨安置到东都洛阳,将宋王李成器、豳王李守礼外放为刺史,将岐王李隆范、薛王李业由羽林将军改为东宫属官。姚崇认为,这样一来,既能削弱太平公主的势力,又能使天下人统一归心于太子,从而确保朝廷的稳定。
唐睿宗听后,陷入了沉思。一方面,他明白姚崇的建议从国家大局来看,或许是正确的;但另一方面,太平公主是他的亲妹妹,武则天称帝期间,大肆诛杀李唐宗室,最后只剩下他们兄妹几人,这份亲情对他来说无比珍贵。他实在不忍心将妹妹远置东都。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唐睿宗最终没有完全采纳姚崇的建议,但还是下令自此之后皇子和驸马不许掌握禁军兵权。即便如此,太平公主得知此事后,仍大发雷霆,对姚崇等人恨之入骨。
太子李隆基在这场姑侄权力争斗中,原本处于下风。当他得知姚崇的建议后,心中十分矛盾。一方面,他感激姚崇为他稳固太子之位出谋划策;另一方面,他又惧怕太平公主的势力,担心此举会彻底激怒姑姑,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在权衡利弊之后,为了保住太子之位,李隆基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 告发姚崇和宋璟。
唐睿宗为了平衡朝廷之间的权力,无奈之下,只好将姚崇罢相。姚崇这一任宰相在职还不到一年,就这样,他因忠诚谋国却陷入政治漩涡,被迫离开了朝廷中枢。此后,他又辗转多地,担任扬州长史、淮南按察使等职,但他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做到为政简肃,深受当地百姓爱戴,百姓们甚至为他立碑纪德。
姚崇被贬后,朝廷局势并未如李隆基所期望的那样好转。太平公主的势力愈发猖獗,她与李隆基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最终在先天二年(713 年)爆发了先天政变。唐玄宗李隆基果断出手,铲除了妄图谋反的太平公主的势力,成功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经历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后,唐玄宗深知朝廷需要像姚崇这样有能力、有担当的大臣来辅佐自己开创盛世。于是,在先天二年(713 年)十月,唐玄宗特意密召正在同州担任刺史的姚崇前来。二人相见,相谈甚欢,唐玄宗提出想让姚崇再次担任宰相之位。姚崇随即提出了著名的 “十事要说”,主要包括实行仁政,废除严刑峻法;息兵休战,不求边功;法行自近,公平执法;宦官不得干政;拒绝租赋外的贡献;皇亲国戚不得担任台省官;礼待朝臣;虚怀纳谏;不再增建道观、佛寺;以两汉外戚专权为鉴戒等内容。唐玄宗对姚崇的建议大为赞赏,全部采纳,并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姚崇第三次成为了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