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万科城市之光传出有地铁噪音的事件,本就充满争议的新盘,一直销量又很充足,这一次的利空看来又是一大关注,这里就顺着这个噪音事件聊聊福州的TOD情况。
TOD关于TOD的项目,3年前写过一篇,这里就简述一下,目前两种类型:站点上盖项目和车辆段上盖项目。
其中的车辆段上盖项目分成:停车场上盖项目、车辆段上盖项目。
举个例子:站点上盖==金山站的榕心映月,车辆段上盖==五四北的天空之城。
更粗的理解:站点上盖项目位于地面,车辆段上盖项目位于盖板上(盖板一般8-14米)。
其中车辆段上盖也是这次讨论的重点。
由于每条地铁线路基本配备:车辆段+停车场,这些区域又不像白白浪费,就会结合住宅出让做开发。
福州目前6条线路:
1号线:清凉山停车场、新店车辆段
2号线:竹岐停车场、鼓山车辆段、马尾停车场(在建)
4号线:洪塘停车场、前锦车辆段
5号线:塔前停车场、樟岚车辆段
6号线:樟岚停车场、横港车辆段
F1:东升停车场、文岭车辆段
这些上盖项目包括:
新店车辆段(1号线):天空之城
竹岐停车场(2号线):国贸上江原墅、金地自在城
洪塘停车场(4号线):万科城市之光
前锦车辆段(4号线):首开融创榕耀之城
樟岚车辆段(5、6号线):大东海江山府
东升停车场(F1号线):中骏世界城璟悦
回到这次的争议事件,即目前还在售的万科城市之光,项目的4号线的停车场上盖,目前给出方案就是开发商解决。

对于这种噪音,最近一次即榕耀之城,项目就更简单明朗。
整个项目分成多个区,各区之间存在悬空部分,这样就造就了地铁能直接在路面暴露出来,噪音就非常明显。
相当于你在家里就能近距离观看地铁进站。

所以关于榕耀之城的噪音问题,也就揭露了这种车辆段上盖的风险。
由于和地铁仅一个盖板之隔,盖板之下的噪音,如果没有太多遮挡,部分楼栋或者房源,是有可能存在噪音问题。
所以福州这么多年下来,那种地铁站上盖的项目不少,但是有噪音的情况基本看不到。
无非还是两种TOD的物理表现并不相同。
当然对于万科城市之光,能否有效解决,最少现在还在售,只能期望开发商能介入。
对于TOD项目,除了噪音外,其实这种项目在福州这几年的发展,更值得关注。
去化周期福州目前这几个TOD项目,最直观的体现就是都是超级大盘,这也是车辆段上盖无法避免的情况,除非做地块分割出让。
此外,这种车辆段大部分都位于末端,即城市边缘,区位相对一般,所以也造就了一个场景:远郊的超级大盘。
这种项目放在现在市场,基本是没人敢拿。
只不过在当初,好歹有地铁卖点,加上大部分都是纯商属性,依然有自身卖点。
只不过如今回首来看,这些TOD项目,目前的处境都略显窘迫。
万科:
如果说福州TOD项目,哪家房企最成功,无疑是万科。
不管是天空之城还是城市之光,顶着超级大盘,定价不低于市场,还能做到高去化。
对于天空之城,分区AB区,两个房企分别操盘,从精装2.5W一路下跌,卖到清盘。
伴随着所谓的莲花峰万寿园影响,以及最尴尬的是TOD但是没地铁。
至于原因为何,新店车辆段定位是1、3号混合使用,奈何3号线这么多年都没落地,导致市场少见的享受了TOD的利空,没享受到TOD利好。

对于城市之光,2268套的商品房体量,地处三环工业区附近,从精装2.7-3.1W上市,连续3年拿下福州销冠。
被无数看空,顶着无数冷嘲热讽,地铁4号线过江段施工问题等,项目价格还是没有暴跌,卖到接近清盘。
可以说是福州最强的新盘。
如今4号线即将通车,发现噪音问题出现,只能说当初的过江段施工延迟通车,实际是造福了万科。

远郊TOD:
作为对比,首开融创榕耀之城,当初首开以底价拿地,平均楼面地价10280元/㎡,土地面积:287.85亩,配建4万方限价商品房。
2022年1月项目开盘,优惠价精装2.1W,历时3年半,合计网签892套,今年网签107套,月均13套。
对比体量2549套,还有库存1657套,按目前的去化周期,还要10年。
除了榕耀之城外,还有一个大东海江山府,这个福州体量最大的TOD新盘。

2019年大东海一口气拿下两幅地块,楼面价1.09-1.2W。
2021年项目上市,主打清华附中二部,只不过清华附中当时已经被周边的滨江正荣府等操作过了。
最终精装2.8W+捆绑车位上市,历时4年,网签合计757套,今年网签30套,月均4套。
对比体量3673套,还有库存近3000套,按目前去化周期,还要60年。
这里相对特殊的中骏世界城,相比其他TOD盘都位于外围,项目区位不算差,当初一二期也不是上盖盘,依靠区位优势+地铁资源,做到精装3.2W+捆绑车位的高去化。
不过项目还有个三期地块,定位上盖盘,之前传出过消息,后来又没动静了。

从上面的盘点其实也能发现这种车辆段上盖项目的主要问题所在。
1、全部都是大体量的项目,大部分区位靠外围,大库存+远郊盘,去化周期压力巨大。
2、盖板施工影响项目的上市进度,不管是城市之光,还是江山府,都晚于同期新盘,很容易被市场走势拖垮。
3、自身地块的人流、噪音等都是后期的不利因素,加上还要与地铁联合开发,后续的相关配套不确定性较大。
对于TOD这个模式,目前在一线城市,以及香港等算是比较主流,因为房价较高,加上人口密度较大,TOD主打的交通做导向,在地铁上盖建造住宅,商业等一系列配套资源,形成自身的小居住圈。
只不过这也和这几年地铁上座率基本是一个方式,目前TOD能开发成型的城市屈指可数。
没有人流做支撑,这种TOD相关的商业基本无法形成预期的规划,最终带来的结局,就是常规化住宅,并没有让TOD形成真正的优势。
这时候再回头看,未来这种天空之城一样的住宅项目,如何进出项目,地铁运行的影响等,都充满风险。
对于开发商,被拉长的上市周期,巨量库存的压力,以及相关配套等一系列的资金投入,在这种房企资金背景下,无疑很容易拖垮自己。
综上,对于楼市一直都有各种新品出现,看上去是引入了一线城市的新模式,只不过任何东西的搬运,都离不开自身的环境因素。
如同那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