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长安飞行汽车2030年商业化:低空出行革命的技术突围战

当堵车成为城市顽疾,你是否幻想过汽车能一键起飞?长安汽车给出的答案是:2030年实现飞行汽车商业化运营。这一时间表比小鹏

当堵车成为城市顽疾,你是否幻想过汽车能一键起飞?长安汽车给出的答案是:2030年实现飞行汽车商业化运营。这一时间表比小鹏、吉利等竞争对手更为激进,背后是200架次测试积累的技术底气。但纯电驱动、8公里续航的飞行汽车真能颠覆出行?这场低空革命还需闯过法规、基建、成本三重关卡。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纯电驱动+200次测试:长安如何啃下飞行汽车"硬骨头"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长安公布的飞行汽车采用固定翼+纯电驱动方案,最高时速60公里,续航8公里。这一参数瞄准短途通勤场景,如机场接驳、园区通勤等。相比小鹏旅航者X2的混动系统、吉利太力飞车的垂直起降设计,纯电路线在噪音控制(低于65分贝)和维护成本上更具商业化优势。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200架次测试数据验证了动力系统可靠性,但电池能量密度仍是瓶颈。目前航空级锂电池能量密度约300Wh/kg,若要满足30分钟以上续航,需突破400Wh/kg门槛。长安的解决方案可能是模块化电池组快速更换,这与特斯拉换电站思路异曲同工。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降落伞保安全?低空交通法规的"空白地带"挑战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飞行汽车最受关注的安全设计是紧急分离式降落伞,其原理类似飞机弹射座椅,可在30米低空实现整车缓降。但中国低空领域法规尚处空白:适航认证套用民航标准还是单独制定?空域如何划分?事故责任认定适用《道路交通安全法》还是《民用航空法》?

亿航智能的EH216-S载人无人机耗时4年才获适航证,暴露审批体系滞后问题。长安需联合民航局、工信部等机构,提前构建"飞行汽车级"监管框架。朱华荣在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呼吁的"标准互认",或许正是为此铺路。

起降场+10个运营中心:基建破局的关键棋局

传统汽车需要公路,飞行汽车则需要起降场和空中走廊。长安计划建设10个运营中心,大概率采用"点对点固定航线"模式,类似空中巴士专线。现有城市空间改造潜力集中在三类场景:高层建筑屋顶、立体停车场顶层、城市绿地边缘。

参考马斯克The Boring Company的立体交通方案,长安可能通过"垂直起降场+微型枢纽站"降低基建成本。但单个起降平台建设费用预计超千万元,这将成为商业化最大障碍。

商业化倒计时:飞行汽车将如何重构出行生态?

长安的技术路径暗含三重颠覆:立体化交通缓解拥堵,但需平衡噪音与城市美学;8公里续航精准切割景区观光等碎片场景;与机器人、无人农机形成智能移动生态闭环。

核心问题在于成本。按现有技术测算,单次"空中出租车"票价或达千元级。当2030年到来时,消费者会选择为15分钟航程支付十倍于网约车的费用吗?答案或许藏在长安的下一份测试报告里。低空经济的风口已至,但能飞多高,终究取决于技术突破与商业逻辑的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