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这样说,孩子愿意听

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我们越是着急让孩子听话,孩子反而越不配合?明明一句简单的话,却要重复八百遍,最后演变成“河东狮吼”,

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我们越是着急让孩子听话,孩子反而越不配合?明明一句简单的话,却要重复八百遍,最后演变成“河东狮吼”,自己累,孩子也委屈。其实啊,不是孩子不乖,而是我们说话的方式,可能“堵”住了他们的小耳朵。别急,今天教你几个“魔法句式”,换个方式说话,孩子真的会变得特别配合。

1.把“命令”变成“选择”

“快去刷牙!”——这句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上级对下级”?孩子天然有自主意识,越小的孩子越需要“被尊重”的感觉。试试这样说:“宝贝,你是想用蓝色的牙刷刷牙,还是用黄色的牙刷呀?”或者:“你是想现在刷牙,还是五分钟后刷牙呢?”你看,同样是刷牙这件事,但给了孩子选择权。他们感觉自己在“做决定”,而不是“被命令”,配合度自然就上来了。而且,选择题不会太难,孩子容易接受,还能锻炼他们的决策能力。

2.用“描述”代替“指责”

孩子把玩具扔了一地,你第一反应可能是:“你怎么又乱扔东西!说了多少遍要收拾!”可这样的语言,只会让孩子觉得被批评,产生抵触情绪。换成:“哇,小汽车、积木、娃娃都躺在地上了,它们是不是想回家了?我们一起送它们回玩具箱吧!”用“描述事实+拟人化”的方式,把收拾玩具变成一场“送玩具回家”的游戏。孩子不仅不会抗拒,反而会觉得有趣,主动参与进来。

3.把“不要”换成“要”

我们总爱说:“不要跑!”“不要大声喊!”“不要碰那个!”可你知道吗?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还在发展中,他们往往只听到“跑”“喊”“碰”,反而强化了那个动作。试试换成:“我们要慢慢走哦。”“我们用小兔子的声音说话。”“那个东西有点危险,我们可以看看,但不碰。”用正面的语言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而不是“别怎么做”。这样,他们才知道正确的行为是什么,而不是只被禁止。

4.加入“时间预告”,减少情绪对抗

孩子玩得正嗨,你突然说“回家了”,他当然不愿意。这不是任性,而是他们还没从游戏状态切换过来。聪明的父母会提前“预告”:“宝贝,再玩十分钟,我们就要回家啦。” 五分钟后:“还有五分钟哦,你可以选一个最喜欢的玩具,再玩最后一次。” 最后:“时间到啦,我们和滑梯说再见吧!”这种“倒计时”式的沟通,给孩子心理缓冲期,让他们有时间调整情绪,自然就减少了“哭闹不肯走”的场面。

育儿不是控制,而是引导。孩子不是“问题”需要解决,而是“生命”需要理解。当我们放下“权威”的姿态,用孩子听得懂、愿意听的方式去沟通,你会发现,那个曾经“不听话”的小家伙,其实一直在努力配合我们。换个方式说话,不是讨好,而是智慧。因为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吼出来的,而是“聊”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