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0年,曹魏发动伐蜀之战。此役,魏明帝曹睿几乎拿出了魏国的家底,至少发动了四路大军共同进攻蜀国,其中以曹真这一路魏军声势最为浩大。另外,司马懿、张郃也都分兵进军。一时间,边境地区大兵云集剑拔弩张。蜀汉方面也不甘示弱,诸葛亮率领大军坐镇汉中,又命令江州都督李严率军两万驰援前线,誓要打赢这场家园保卫战。这场战争最后以曹真无功而返结束,两家各自收兵,没有分出胜负,那么这又是咋回事呢?
主要是天公不作美。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大雨,伊、洛、河、汉水溢”。而且,这场特大暴雨并非三五日,而是整整下了一个多月,引发了巨大的洪水和泥石流,把秦岭之中的栈道都冲毁了。魏军本就远道而来,粮草辎重转运千里,现如今都陷在半路,根本就赶不到前线。但是,魏军不愧为当时的最强铁军,魏将夏侯霸率领敢死队一路急行军,先一步赶到兴势围,并且发动进攻。但是,毕竟是小股部队,正面对战打不过蜀军主力,因此便退去了。
这是史书上记载的唯一一次交锋。之后的时间,双方大军围绕着汉中边缘展开对峙。蜀军肯定不着急,依托着坚固的汉乐二城和天险阳平关以逸待劳,后勤补给也不发愁,城里面的存粮都吃不完。但是魏军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连日被大雨浇个透心凉,关键还缺吃少穿。对此,不仅前线的魏军将领心急如焚,坐镇洛阳的魏帝曹睿更着急,他亲自祈祷上天别下雨了,但没啥效果。眼看着大军就要断粮,无奈只能命令曹真撤军班师了。
复盘完整个曹真伐蜀的过程,就会发现这场声势浩大的战争虎头蛇尾,好像是上天故意戏弄这两个国家一样。其实,战场之外的因素更为关键。蜀汉方面,诸葛亮凭借着极强的动员能力和感召力,将蜀汉的全部力量凝聚起来,上上下下皆同仇敌忾。但反观曹魏方面,其实从最开始筹划伐蜀便反对声不断,尤其是陈群、华歆等重臣都不赞同,只不过曹真一力坚持,便硬着头皮开战。因此,遇到大雨封路,曹魏内部便又开始劝曹睿撤军,始终形不成合力。当然,这也不奇怪。因为一直以来曹魏都是全力进攻东吴,对蜀汉则是防守为主,这便是所谓“西守东攻”的策略。
再说了,魏军虽说四路伐蜀,但是总兵力也就十五万左右。况且,张郃那一路还被困在秦岭大山里修栈道呢,司马懿则行军迟缓,始终没能与曹真会合。对比下来,前线要是真打起来,魏军也讨不到什么便宜。顺便说一句,曹真是当时曹魏集团最能打的统帅,并非小说演绎中那般不堪。因此,他不会打没有把握的仗,更不会让魏军陷入被动,所以接到班师命令后没有犹豫便撤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