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轴承,竟让中国制造辗转反侧数十年。它看似简单,却是数学物理等理论加上材料科学、热处理技术、精密加工和数控技术等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在河北某精密制造车间里,一台国产高端磨床正在全速运转。突然,监控系统发出警报——主轴温度异常升高。工程师们紧急停机检修,发现一个关键轴承出现了早期疲劳剥落。这个比拳头还小的部件,再次成为制约整台设备可靠性的短板。
这样的场景曾在中国无数工厂上演。当我们能造出太空飞船和深海探测器,却为何难以造好一个看似简单的轴承?
01 轴承,旋转世界的核心每当您乘坐高铁,感受着时速350公里的平稳运行时,可能不会想到:让列车如此安静平稳的,是上百个精密轴承在默默工作。
轴承是机械设备的“心脏”,凡是旋转的部分,都离不开它。从重载车轮轴和机床主轴到精密钟表零件,很多场合都需要轴承。它的核心使命是降低摩擦系数,保证回转精度。
世界上最早的滚动轴承是钟表匠约翰·哈里逊于1760年为制作H3计时器而发明的。在意大利奈米湖的一艘古罗马船只上,考古学家甚至发现了早期的木制球轴承,用来支撑旋转桌面,这艘船建造于公元前40年。
02 高端轴承,为何成为中国制造的“痛点”我国是轴承大国,数据显示,2017年轴承产量达210亿套。我们能够生产小至内径0.6毫米,大至外径11米,共计多达9万多个品种规格的轴承。
但大不等于强。世界轴承市场70%以上的份额,被十大跨国轴承集团公司所占据。高端市场被美国铁姆肯、瑞典SKF、德国FAG、日本NSK等企业垄断。
残酷的现实是:虽然我国轴承产量巨大,但高速铁路客车、中高档轿车、计算机、空调等重要主机的配套和维修轴承,基本上依靠进口。
03 极限性能,挑战材料科学极限高端轴承的工作环境堪称“炼狱”——它以每分钟上万转的速度长时间高速运转,同时承受着各种形式的应力挤压、摩擦与超高温。
一般情况下,轴承单位面积压力高达每平方毫米1500到5000N。在这种极端条件下,轴承材料必须具备极高的抗疲劳性能。
轴承钢素有“钢中之王”的称号。其质量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钢中的夹杂物含量、形态、分布和大小;碳化物含量、形态、分布和大小;中心疏松缩孔和中心偏析;以及产品性能的一致性。
纯净度是关键指标之一。炼钢中的“PPM”是氧含量的单位,8个PPM的钢属于好钢;5个PPM的钢属于顶级钢,正是高端轴承所需要的。
曾经,我国高端轴承用钢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国外巨头在山东建立基地,采购中国的低端材质,运用他们的核心技术做成高端轴承,以十倍的价格卖给中国市场。
04 精密加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材料只是第一关,精密加工是另一个巨大挑战。
以最常见的深沟球轴承为例,国外先进产品的实际寿命一般为计算寿命的8倍以上,最高可达30倍以上,可靠性为98%以上。而国产轴承的寿命一般为计算寿命的3~5倍,可靠性为96%左右。
这2%的可靠性差距,决定了国产轴承无法应用在高端领域。
磨削加工是轴承生产的关键工序,成本占轴承生产成本的15%以上。轴承生产过程中所需的磨床数量占全部金属切削机床数量的60%左右。
制作高端轴承的磨床装备仍为美日德掌控。德国Mikrosa、日本光洋等公司在高精度磨床领域占据重要份额,掌握顶尖的高速磨削技术。
05 中国突破,希望在眼前近年来,中国轴承产业正在悄然蜕变。
中科院金属所材料加工模拟研究团队通过对单重百吨级大钢锭的实物解剖和计算,发现杂质是导致成分不均匀的主要根源。他们开发了商用稀土合金的纯净化制备技术和稀土在钢中特殊加入技术,突破了稀土在钢中进行工业化应用的技术瓶颈。
2023年下半年,上海联合滚动轴承有限公司首台套P2级双列圆锥滚子轴承+单列圆锥滚子轴承组合交付上海机床厂一次性安装通过。这是解决国内高端机床高精度轴承“卡脖子”问题的又一次突破。
在河北,河北省轴承产业技术研究院研发的“HBZYY-BTMG”新型高精密轴承,成功应用于河北恒运机床有限责任公司的高端磨床产品,在关键性能指标上实现对进口轴承的全面超越。
湖南美蓓达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的高速精密数控机床轴承,精度达到P4、P2级,空载转速15万转每分钟,负载转速14万5千转每分钟,可连续运转1000小时,已获发明专利授权16项,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在上海机床厂的车间里,技术人员正在安装联轴公司生产的P2级双列圆锥滚子轴承。随着机床启动,轴承以每分钟上万转的速度平稳运转,精度指标完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湖南美蓓达的实验室里,新研发的轴承正在测试台上高速旋转,旁边显示屏上的数字不断攀升——15万转每分钟!这标志着中国精密轴承技术达到了新高度。
这些场景正在全国各地上演,一个个技术瓶颈被突破,一颗颗“钢铁之心”开始强劲跳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