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长假,车市一如既往的火,尤其新能源玩家,笔者几乎天天都能刷到各种喜报。但刚过完节,三部门联合下发的一纸通知,犹如当头浇下一盆水,让人瞬间冷静下来。
这份通知全称《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其核心信息就是:明后两年,新能源车不再免征购置税了,改成减半征收,上限1.5万元。于是,网络上瞬间热闹起来,唱衰新能源的再次打足鸡血,憧憬着燃油车重返昔日巅峰。对此笔者想说:梦可以随便做,但大势不可逆。
新能源已站稳脚跟
根据乘联会的统计数据,今年8月份,国内乘用车市场新能源渗透率已经达到56.2%,接近三年前三季度数据的两倍(如下图)。
回顾历年来的新能源政策,可以发现,无论早期的补贴还是如今的购置税优惠,尚未有哪次政策收紧对市场造成过负面影响。
比如,2019年国补退坡50%,但国内乘用车市场新能源渗透率从上一年度的4.8%提升到了4.9%,之后三个年度进一步提升至5.8%、14.8%和27.4%。而在2022年底国补彻底退出后,乘用车市场新能源渗透率更是持续攀升,2023年至35.4%,2024年至47.6%,今年1-8月更是高达51.3%。
之所以如此,原因其实很简单,经过十余年的市场培育与体验,消费者已经从技术层面认可了新能源车。
首先,电驱动带来了最直观的性能提升。传统的燃油车,20万元以内家用车能给到的动力性能基本都只能用“够用”来形容,零百加速大多在9秒甚至10秒级别,跟如今的电动车完全不在一个层级——简单做个比较,同为B级车,2025款迈腾330TSI(2.0T车型)零百加速8.9秒,价格相仿的比亚迪海豹2025款510智航版零百加速6.5秒,即将上市的长安启源A06纯电版只需6.2秒,而后者的预售价位仅仅是12万元左右。
其次,新能源车推动了“软件定义汽车”的快速发展。包括线控底盘、分布式电驱、四轮转向、电磁减震、空气弹簧等以往高高在上的黑科技,如今,20万元级别的新能源车身上很容易就能见到,甚至,有些装备已经下放到十几万元的车上,真正实现了“平权”。以滑板底盘为例,这项技术就是伴随着CTB车身电池一体化技术的出现而迅速推广的,这就促进了线控技术的成熟。
更重要的,新能源带来了智能化。如果说,很大一部分人对燃油车坚守,是对传统机械的信仰,那智能化就是让越来越多人破防的“最后那根稻草”。不说远了,时光倒回去5年,你能想象一辆车能自己完成上路行驶、规避各种危险、进车库找车位并停进去这一连串事情么?而在你逛完街,它又能自己开到你身边接你?或许你会说,这不都是端到端大模型的功劳么,没错,但在传统燃油车时代,你享受到了什么?就更不用说,智能座舱带来的各种新鲜体验,以及OTA带来的常用常新,已经成为时下年轻消费群体选车时最为重要的一个评价指标。
至于能耗,用电与烧油的差别那就更加直观,同样是十万元级别的家用车,10-15度电的花费与6-8升油的花费,这笔账并不难算,尤其是家里安装有充电桩的消费者,夜间谷价那是真的香。
同等价位下,性能更强、能耗更低、配置更丰富、体验更好,这对于消费者而言做出选择并不难。而这些,都不是几千万把块购车成本上升所能阻挡的,这在过去十年间已经数次得到证明,也是如今新能源渗透率过半的根本原因。
燃油车的机会
新能源是趋势,却不意味着燃油车就彻底凉了。这一点,无论国家还是行业,都有着清晰的认知与规划,即便是放在更长远的未来,这两种能源形式都有着各自的适用场景与使命。笔者想强调的,仅仅是燃油车并不会因为新能源购置税政策收紧而逆转趋势。
当然了,趁此机会缓口气,甚至在局部领域将拉锯战的阵地重新守住,也不是不可能,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规要求插混/增程的纯电行驶里程进一步提高,100公里成为新的门槛,这就会直接拦下那些50-70公里纯电续航里程的车型,也就是近两年价格战诞生的“6.98”之类低价位插混车型,如此一来,至少在7万元这条线上,燃油车的生存空间是保住了,不至于被蚕食殆尽。要知道,这个价位段不但是自主品牌紧凑级燃油家轿的市场,如今连合资品牌也已经杀到,6万多的朗逸与轩逸、7万多的卡罗拉都不是什么新鲜物种。
其次,HEV或许会被重新认识。虽然不能上绿牌,但HEV在省油方面的效果却不容忽视,尤其对城市代步为主的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其实际能耗并不比匮电状态的插混车型差,甚至会优于某些“没电变虫”的增程,还不必担心动力、失速之类的。比如福特锐界2.0T混动,WLTC百公里油耗6.43升,就好过匮电状态的理想L8(7.5升),而这就需要消费者结合自身实际用车场景进行理性选择。
还有一点潜在的变数,在于智能化,随着“油电同智”渐渐普及,新能源的优势正在缩小,尤其那些既要坚守信仰,又不想落后时代太多的消费者,就是传统车企最重要的机会。在这方面,已经有传统车企尝到甜头,比如上汽集团,其9月份便以44万辆销量再回榜首,同比暴增40%,整体销量规模力压比亚迪一头。而上汽的发力,就是得益于旗下各品牌的同步推进,包括别克这个沉寂多年的传统燃油车品牌,9月份同比增长超过124%。
基于上述三点,未来两年的国内乘用车市场,燃油车虽然整体来说无法抵挡新能源的渗透,但在某些细分领域,仍然是有机会的。
驾值观
距新规执行只剩不到3个月,年底这段时间,将成为各大车企清库纯电续航100公里以下插混车型的最后窗口,尽管此事业内早就知晓,但不可避免的,消费者会迎来一波利好。
而清库之后,续航100公里以上的插混车型,则将接棒,扮演正面挑战传统燃油车的先锋部队,尽管电池成本有所增加,但区区七八度电,也就意味着三四千块钱的成本(尤其入门级产品基本都采用磷酸铁锂电池),相信各大车企会通过其他方式尽量对冲这部分成本,继续往“6.98”的道路上努力。
而这,是传统燃油车必须要面对的,是前线,也是底线。
但其实,未来两年间,相较于燃油车自己的期待,新能源市场内部的大洗牌,或许会更加有看头,因为国内车市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市场饱和与产能过剩信号,不少车企巨头都明确发声,兼之领头羊比亚迪也迎来了近五年首次季度下滑(受9月份销量下滑影响,其三季度整体销量下滑2.1%),接下来随着购置税政策的收紧,产能优化也将考验着每一位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