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追觅跨界造车:中东土豪与150亿大单!

扫地机公司豪赌超跑作者|沐风编辑|时楠你敢信吗?那个给你家做扫地机器人的“追觅”,刚拿下了超150亿人民币的造车大单。一

扫地机公司豪赌超跑

作者|沐风

编辑|时楠

你敢信吗?那个给你家做扫地机器人的“追觅”,刚拿下了超150亿人民币的造车大单。一群中东和中亚的土豪经销商,追着要给它打钱。

而追觅要造的车,不是普通的新能源车。它的第一款车,对标的是布加迪威龙;第二款车,剑指劳斯莱斯库里南。

更魔幻的是,他们的创始人——38岁的俞浩,不仅宣称要“用造飞机的技术造超跑”,还在内部放话,造车要“碾压”理想,做手机要和“华为、小米三分天下”。

一个搞家电的,凭什么敢做这种梦?这到底是狂人俞浩的一场“PPT自嗨”,还是深藏技术的豪赌?

01

从“扫地僧”到车圈狂人

要看懂追觅造车,就得先看懂它的创始人,俞浩。

这哥们,是个不折不扣的技术狂人,也是个野心家。他当年在清华大学,是中国最早搞四旋翼无人机的开发者。

2013年,还在学校“天空工场”带着团队搞飞行器的时候,他就写下了第一份造车计划书。但那时候时机不对。于是,他把这个梦,暂时封存了起来。

2017年,他创立追觅科技,一头扎进了智能清洁这个赛道,从给小米代工,到做自己的品牌,现在硬是把公司干到了年营收超150亿,在20多个国家做到市场第一。

如今在内部信里,俞浩说得很明白:“在中国,我们已成为清洁领域的绝对领导者。”

然后他就觉得,扫地机器人这个行业,他们已经没什么可挑战的了。于是,那个被封存了十二年的“造车梦”,又被他给翻了出来。而且一出手,就是王炸。

俞浩不仅要造车,还要造地球上最顶级的车。他内部搞了两个品牌:

一个叫“追觅汽车”,主攻对标布加迪的超跑;另一个叫“星空汽车”,主攻对标库里南、宾利的超豪华SUV。

俞浩对这个项目,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内部,每周都要搞一次汽车造型方案的投票。他对标宾利的那款车,直接在内部放话:“可以完全PK理想汽车,从L9到L8、L7、L6都能实现碾压。”

他还规划了一款轴距3.4米的D10车型,说“轴距拉开10cm,至少又拉出10万的售价梯度。”

他还嫌不够刺激,又给自己加了条“手机”的业务线,目标更是很大胆:

“在手机领域,追觅、华为、小米未来要三分天下”。

02

有技术底气还是“空中楼阁”?

俞浩之所以敢这么狂,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手里有牌。

他在内部信里说,追觅造车,不是追风口,是“十二年技术积累的必然选择”。

他最大的底气,来自追觅在智能家电领域,积累的两样东西:高速数字马达和AI算法。

马达是追觅的“心脏”。他们在家电领域,确实把这个技术,做到了世界领先。18万转的高转速,让他们的吸尘器、扫地机,性能炸裂。

AI算法是追觅的“大脑”。他们在扫地机器人上,积累了大量的导航算法、传感器融合和运动控制技术。

现在,俞浩想把这两样东西,直接“迁移”到汽车上。他说,追觅全球累计申请了6379件专利,其中45%是发明专利,覆盖了传感器融合、电机控制这些电动车的核心领域。

这个逻辑,听起来好像没毛病。但问题是,从吸尘器到超跑的技术鸿沟,远不是一句“技术迁移”就能弥合的。

一个18万转的吸尘器马达,和一个需要持续高功率输出的汽车电驱,是两码事。一个在家里跑的扫地机算法,和一套需要在高速上,为人命负责的自动驾驶系统,更是天壤之别。

汽车是一个对安全和可靠性,要求到变态程度的工业产品。任何一个单点故障,都可能致命。追觅在家电领域积累的经验,到了车规级的难度面前,够用吗?

更何况,追觅宣称的那些“全球首创”专利,也很快被人扒出来,“首创性存疑”。比如他们那个“无序对开车门”技术,福特和吉利,早就申请过类似专利了。

所以,这所谓的“技术底气”,到底是真材实料,还是一个美好的“空中楼阁”?

03

24个月的“生死时速”

就算技术问题都能解决,摆在追觅面前的,还有三座大山:钱、资质和供应链。

先说钱。蔚来的李斌早就说过,现在造车,没有400个亿,可能干不了。小米的雷军也说,小米造车,总支出大概在300亿左右。

追觅有多少钱?2024年,公司整体营收,才突破150亿。虽然追觅汽车也完成了首轮融资,还拿了150亿的海外订单,但这对于“花钱如流水”的造车赛道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

俞浩在内部信里说:“我们绝不浪费一分钱在错误的路上。”但这话说得,显然是低估了造车的烧钱程度。

再说资质。现在国家对新建纯电动乘用车项目的审批,越来越严。追觅如果拿不到生产资质,就得找人代工,也就是“借腹生子”。但找谁代工,怎么保证品控,这又是一堆新的麻烦。

最后是供应链。这可能是最要命的。有信息透露,宁德时代、比亚迪弗迪、华为这些头部供应商,2026年的产能,已经被主机厂们,锁走了七成。

追觅作为一个“新人”,现在想去“插队”,很可能要接受溢价,成本直接就要比别人高10%以上。

更不要说,俞浩还给自己定了一个24个月,就要量产交车的时间表。从2025年8月官宣,到2027年8月交车,中间几乎没有任何容错空间。光是车辆的高温、高寒、高原测试,跑完两轮,就得花10个月。

只要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2027年,他就有可能兑现不了承诺。

04

结语

这么一圈看下来,追觅的这场造车大梦就清晰了。

这是一个由创始人的“痴迷”和野心,驱动的一场极限豪赌。他试图用在家电领域积累的技术和现金流,去跨界挑战一个难度系数高出几个量级的全新赛道。

这条路,前有苹果折戟,后有戴森放弃。

追觅在家电领域的技术积累,是它的“铠甲”,也是它的“软肋”。它既可能靠着技术复利,实现弯道超车;也可能因为低估了汽车工业的系统化难度,而摔得粉身碎骨。

而俞浩的这场赌局,已经开场。两年后,我们或许就能看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