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马斯克旗下X公司与前推特高管就1.28亿美元遣散费诉讼达成和解

2025年10月9日,一则消息在科技圈和法律圈同时激起涟漪:埃隆·马斯克旗下的X公司(原推特)与四名前推特高管就遣散费纠

2025年10月9日,一则消息在科技圈和法律圈同时激起涟漪:

埃隆·马斯克旗下的X公司(原推特)与四名前推特高管就遣散费纠纷达成和解,金额高达1.28亿美元。

这四人分别是前CEO帕拉格·阿格拉瓦尔、前CFO内德·塞格尔、前首席法务官维贾亚·加德,以及前总法律顾问肖恩·埃杰特。

他们被解雇后,一直没拿到原本合同里写明的离职补偿,于是把马斯克告上了法庭。

这事听起来像是一场普通的劳资纠纷,但背后却牵扯出2022年那场轰动全球的收购案、马斯克反复横跳的态度,以及一个科技巨头在权力更迭时的混乱与代价。

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场和解背后的逻辑——不是为了站队,而是为了看清楚:

当一个亿万富翁买下一家公司,他到底能“任性”到什么程度?

而普通人,又该如何理解这种“大人物的游戏”?

先说说事情的起点。

2022年,马斯克宣布要以440亿美元收购推特。

一开始,推特高管们还挺高兴,毕竟这价格不低。

但没过多久,马斯克突然反悔,说推特的数据有问题,垃圾账号太多,不想买了。

这时候,阿格拉瓦尔他们站了出来,坚持要求马斯克履约。

他们甚至在法庭上和马斯克对峙,最终法院判马斯克必须完成交易。

马斯克虽然赢了舆论战,却输掉了法律战。

他不得不掏钱买下推特。

而就在他正式接管公司的几个小时内,这四位高管全被扫地出门。

更关键的是,他们没拿到一分钱遣散费。

按理说,高管离职拿补偿,是硅谷的常规操作。

尤其是在被收购后非自愿离职的情况下,合同里通常会写明“双倍工资+股票期权+额外奖金”。

据公开资料,这四人原本应得的总补偿可能接近2亿美元。

但马斯克一分钱没给,理由是“他们行为不当”。

什么叫“行为不当”?没人说得清。

法院文件里也没看到确凿证据。

倒是马斯克在沃尔特·艾萨克森写的传记里说过一句狠话:

“我要追杀推特每一位高管,直到他们生命终结。”

这话虽然可能是情绪化表达,但足以说明他对这些人的不满。

于是,这四人一纸诉状,把马斯克和X公司告上旧金山联邦法院,要求支付1.28亿美元的遣散费。

这场官司拖了近三年,直到2025年10月初,双方突然宣布和解。

法官也配合地推迟了原定的听证会,显然是为了给双方留出签字盖章的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马斯克第一次因为遣散费问题被起诉。

早在2025年8月,他就和约6000名被裁的普通员工达成了另一项和解,金额据传高达5亿美元。

那些员工同样声称,自己被裁后没拿到合同承诺的补偿,有的甚至连最后一个月工资都没结清。

换句话说,马斯克在推特收购后的“清理门户”行动,不仅伤了高管,也伤了基层。

而如今,他正在为当初的“快刀斩乱麻”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

那么问题来了:

马斯克为什么一开始不给钱?

又为什么现在愿意掏钱和解?

答案其实很现实:

打官司太贵,风险太大,而且舆论越来越不利。

首先,法律上他站不住脚。

美国的雇佣合同,尤其是高管级别的,通常写得非常细。

只要不是严重渎职或犯罪,公司无权单方面取消遣散条款。

而马斯克拿不出这四人“行为不当”的证据,硬扛下去,败诉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其次,时间拖得越久,利息和律师费就越高。

1.28亿美元看着吓人,但如果加上三年的利息、惩罚性赔偿,以及可能的额外罚款,总额可能突破2亿。

与其赌一个几乎不可能赢的官司,不如早点了结。

再者,马斯克现在要集中精力搞特斯拉、SpaceX、Neuralink,还有X平台本身的转型。

X这几年一直在烧钱,广告收入下滑,用户增长乏力,马斯克急需稳定局面。

如果高管诉讼持续发酵,不仅影响公司形象,还可能吓跑潜在投资者或广告主。

所以,这次和解,与其说是“认错”,不如说是“止损”。

他用一笔可控的支出,换来了法律风险的彻底解除,也避免了更多负面新闻。

但这件事的意义,远不止于金钱。

它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

在科技行业,当创始人或收购者拥有绝对控制权时,规则是否还有效?

合同是否还值得信任?

过去几十年,硅谷之所以能吸引全球顶尖人才,靠的不仅是高薪,更是对契约精神的尊重。

哪怕公司被收购、管理层换人,员工的权益也有法律和合同兜底。

可马斯克的做法,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这种默契。

他用“我觉得你有问题”就否定了白纸黑字的协议,这让很多从业者感到不安。

试想一下:

如果你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管,突然被新老板以模糊理由开除,连遣散费都不给,你会怎么办?

大多数人可能只能默默离开,毕竟打官司耗时耗力。

但阿格拉瓦尔他们选择了起诉,而且坚持了三年。

他们的胜利,某种意义上,是在为整个行业的契约底线“守门”。

当然,也有人替马斯克说话。

他们认为,推特当时的管理层确实存在问题,比如对虚假账号监管不力、平台增长停滞、内部官僚主义严重。

马斯克花440亿美元买下一家“病入膏肓”的公司,心里有火气,也可以理解。

但他作为成年人,又是世界顶级富豪,理应用更成熟的方式处理矛盾,而不是靠情绪化决策。

更值得玩味的是,马斯克在传记中提到,他之所以急着完成收购,就是为了“有理由”解雇这些高管。

这说明,从一开始,他就没打算让他们拿钱走人。

这种“算计”,恰恰暴露了他对规则的轻视。

如今,和解达成,风波看似平息。但影响已经留下。

未来任何一家公司被马斯克收购,高管们恐怕都会在合同里加上更严密的保护条款。

而投资者也会更谨慎地评估:

一个不尊重既有协议的老板,会不会哪天也“不尊重”他们的利益?

回到普通人的视角,这件事其实也给我们提了个醒:

无论你是在大厂打工,还是创业合伙,合同永远是你最重要的护身符。

口头承诺不可靠,情绪化决策更不可靠。

只有写进纸里的权利,才有可能被兑现。

另外,别迷信“强人逻辑”。

马斯克再厉害,也得在法庭上低头。

法律不会因为你是首富就网开一面,市场也不会因为你有远见就容忍你的任性。

真正的强者,不是能打破规则的人,而是能在规则之内把事情做成的人。

最后说说X平台本身。

自从改名以来,X一直在尝试转型为“万能应用”——既能发帖,又能支付,还能看视频。

但用户并不买账。

广告主也在观望。

马斯克需要重建信任,而信任的基础,就是“说话算话”。

这次和解,或许是他重建信誉的第一步。

总的来说,1.28亿美元对马斯克来说,可能只是特斯拉一天的市值波动。

但对那四位高管来说,这是他们应得的尊严和保障。

对整个科技行业来说,这是一次对契约精神的重申。

世界不会因为一次和解就变好,但至少,它提醒我们:

再大的权力,也该有边界;

再强的个性,也该守规矩。

这事到此告一段落,但关于科技巨头、资本权力与个体权利的讨论,还会继续。

我们作为旁观者,能做的,就是看清规则,守住底线,然后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