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1889年2月26日),北京紫禁城内正在举行一场隆重的大婚,新婚之夜,红烛高烧,龙凤被下却无半分暖意。
21岁的隆裕皇后看着眼前这个比自己小三岁的表弟丈夫光绪帝,正想开口,光绪却猛地扑进她怀中,像个孩子般嚎啕大哭:“姐姐,我永远敬重你,可这婚姻是亲爸爸逼的……”
充满眼泪的洞房花烛夜似乎注定着未来婚姻的不幸,她的婚姻成了紫禁城里最苦涩的婚姻。
往后的岁月里,她守着皇后尊号,却夜夜孤灯,她成了大清后宫中最尊贵的“活寡妇”。
隆裕皇后,本名静芬,生于叶赫那拉家族,是慈禧太后的亲弟弟桂祥的女儿,慈禧的亲侄女。
慈禧的弟弟平庸无能,无法在朝中担任重要职位,慈禧就将目光盯在自己的侄女身上,她希望通过联姻的方式,让叶赫那拉家族继续在清朝宫廷中占据核心地位。
慈禧一共有三个侄女,大侄女叶赫那拉·静荣被慈禧许配给辅国公载泽为妻;
小侄女叶赫那拉·静芳嫁给了顺承郡王爱新觉罗·讷勒赫;
二侄女叶赫那拉·静芬早就被慈禧盘算好。早在隆裕很小的时候,慈禧对桂祥说:“喜子不要嫁给别人,我自有安排”。
在慈禧的三个侄女中,静芬的长相是最特别的一个。
从她的照片中不难看出:她瘦长脸,单眼皮,肿眼泡,龅牙使嘴唇凸出,身材瘦小,驼背严重,脖子前倾,扣肩。
美国传教士赫德兰在他的权谋档案《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一书中描述:皇后一点都不漂亮,她稍微有点驼背,极端的瘦,长脸,脸色发黄,牙齿很多都烂了。
这样的形象不难理解光绪帝新婚夜的崩溃大哭。
最令光绪帝不能接受的是隆裕的性格比较木讷懦弱,言谈举止形同木偶,她常常自卑得抬不起头来。家里人叫她绰号“大木头”。
隆裕的这种性格和其原生家庭的影响有着很大的关系。
她的父亲桂祥是个大烟鬼、大酒鬼,不学上进,终日吃喝玩乐,靠着姐姐慈禧才有了一官半职,因无才、无德又无能,在岗位上干的一塌糊涂,终被解雇,靠慈禧救济活命。他成为慈禧眼里的“烂泥”没少受慈禧斥责。
隆裕的母亲——桂公夫人,爱新觉罗氏,是个粗野的女人。
京城人描述她的长相:她大高个,背板笔挺,身材粗壮,仙鹤腿,大肚腩,罗圈腿,大圆盘子脸,鬓发后缩,天庭饱满,鼻小嘴薄,眉毛淡黄,眼睛又大又圆,双眼皮还带黄圈,透着蒙古人的血统。
她脾气暴躁,行事不计后果泼辣霸道,没有什么女德,经常到慈禧那里叨叨些家长里短,掩盖事情真相添油加醋地告状,竟做出丈母娘打女婿的事儿。
在子女的教育上她采取的是粗暴教育。
桂祥一共五个孩子2男3女,静芬的大姐长相端庄秀美,是一位标准的美人,她的性格泼辣急躁和其母亲相似,桂公夫人比较喜欢她;隆裕的妹妹静芳长得珠圆玉润,也算得上一等大美女,又是最小的女儿,自幼和母亲最亲近,也讨人喜。
三姐妹中只有静芬的长相和性格不招人待见,她没少受到母亲的粗暴教育。静芬天性柔弱加上母亲常年的压制形成懦弱的性格。
也正是因静芬的这种性格和长相,慈禧决定让她进宫选秀。
清代选秀有规定标准主要看门第、品德,长相并不非重点。为防止皇帝沉迷女色,长相太漂亮的都不在考虑之列。
静芬的老实听话在慈禧看来是好管控的。
清朝皇帝一般结婚都比较早,结婚最晚的也没有超过18岁。要知道顺治帝13岁结婚,14岁就有了儿子,康熙帝12岁就结婚了。
慈禧想长久垂帘听政,将光绪帝的婚姻一直拖着,拖到18岁结婚,实属晚婚。
慈禧让静芬当皇后,这意味着叶赫那拉家族可以继续保持影响力,避免家族衰落。
光绪十四年(1888年),静芬正式被慈禧太后钦点给光绪。早在三年前慈禧太后就下令为光绪帝挑选秀女,当时预备了93位小姑娘,满蒙汉八旗都有。
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留下14名,静芬自然在内。
光绪十三年(1887年),慈禧又让进宫一批秀女,共25名,进行新一轮筛选,最终留下15名。
后来又来了两名,也就是长叙的两个女儿,后来的瑾妃、珍妃两姐妹。加上之前留下的,一共31名。
1888年,又从这31名中,经过两轮筛选,最终留下8名:静芬、佛佑之女、志颜之女、凤秀之女、长叙两女、德馨两女。
这8名女子,要进行最后一次竞选,确立皇后,嫔妃。
每次筛选,光绪帝从没有正眼看过静芬,最后一次也是如此。
其实看不看也不重要了,静芬的命运早就注定了。让静芬当皇后是慈禧早就定好了,只不过走下形式。
也彻底让光绪帝意识到,自己虽已亲政,但仍受制于慈禧。
选后在体和殿进行。
体和殿位于翊坤宫,原为翊坤宫后殿。五年前慈禧曾为庆祝自己的五十寿辰改建为穿堂殿,连通储秀宫与翊坤宫,形成四进院落。
选后时,光绪帝第一眼就看中了江西巡抚德馨的一个女儿,他高兴的脸都快笑烂了,正准备将选后用的如意递给她。
一旁的慈禧却急促地厉声大呼:“皇帝!”,她暗示光绪选静芬。
慈禧的呵斥声将光绪帝的自尊心砸了个稀巴烂。
光绪的手僵在半空,面色顿时暗淡下来,他没想到慈禧的态度是如此的冷漠和坚决。
光绪最终双手颤抖着将象征皇后尊荣的玉如意,塞给了相貌平平的表姐静芬。
紧接着,慈禧赶紧让在场的荣寿固伦公主(恭亲王奕訢的长女)将选嫔妃用的荷包递给长叙两女,瑾、珍二嫔。
过后,慈禧将德馨之女富察氏姐妹遣回家中。
光绪的心中有着强烈的危机感。
他明白,慈禧的算计赤裸中带着冷酷。
她让自己亲侄女当皇后,除了延续她叶赫那拉家族的荣光外,另一个目的是让她在光绪枕边当耳目。
选好皇后,慈禧就让全宫上下着手准备大婚事宜。
转眼之间,大婚的日子就要来临了。
可谁也没想到, 就在1889年1月16日深夜,那晚天气严寒又下着大雪,紫禁城却燃起熊熊烈火,火光冲天。
太和门、贞度门和昭德门顷刻间化为灰烬。
“翰詹科首、军机章京、各部院衙门司员、各旗营侍卫章京”以及“神机营兵丁、步军统领衙门兵丁及护军官役等”,“共七千余人”,全力以赴才将大火扑灭,大火过后留下大片废墟。
光绪帝听说后,内心毫无波澜。
至今谁也不知道这火到底从哪来的。
慈禧下令:大婚如期举行!
她找来一班扎彩工匠,令他们日夜赶工用彩纸扎成假门。
大婚那天硬是把皇后从“纸糊的太和门”里抬进了皇宫。同时,瑾、珍两嫔从有着469年历史的神武门被迎入后宫。
隆裕进的那门是假的,婚姻是假的,唯有她一生的悲剧,真实得刺骨。
二、婚后隆裕皇后的屈辱岁月婚后,隆裕皇后本该住在慈安太后住过的钟粹宫,她却居住在了养心殿的体顺堂,这里是清代为皇后侍寝前的临时居所,慈安皇太后垂帘听政时曾经住过的地方。
在这里隆裕能更好地看到光绪帝的行踪。
光绪帝根本不搭理她,连她的宫门都不愿踏入。他宠爱的是住在隆裕对面燕喜堂的珍妃。
隆裕每天都见他们不知疲倦地缠绵在一起,她多么希望自己也如珍妃般得到光绪的宠爱。
可贵为皇后的她,生活却过得一地鸡毛。
曾经在她身边伺候过她的太监信修明说:
“不仅未受光绪的恩宠,就是慈禧太后也对她没有特恩。在宫廷里名有六宫之权,其实上既受制于太后和皇帝,对下不能管治二妃,尤不敢多言,就是对太监,也不敢骄傲自尊。每日必至两宫,早晚请安。请安完毕,只有闭宫自守,心中惴惴,惟忧郁而已。……如一日未得太后之加罪,尤以为知足。”
有一次,光绪腹痛如绞正要如厕,隆裕偏来请安,絮叨着“天热保重龙体”。光绪憋得满头大汗很不耐烦,她仍然喋喋不休,光绪忍无可忍,突然暴吼:“滚!”。
珍妃长相可人,聪明伶俐活泼可爱,会写字、会画画还留过洋,她喜欢在光绪面前女扮男装,有时还会穿光绪帝的衣服逗光绪帝玩,给光绪帝带来很多快乐。
这事被隆裕知道了,她劝说珍妃,这违背祖制,让老佛爷知道会责罚的。
光绪厌恶地责怪她多管闲事。
宫内遍插慈禧眼线,不久这事被慈禧知道,她狠狠责罚了珍妃,光绪认为是隆裕告密。
光绪自幼被慈禧控制,本来就窝火,隆裕如影子般的存在时刻提醒着他的傀儡身份,因而对隆裕更加厌恶。
再加上隆裕在后宫不断地争风吃醋,背地里报复,这让光绪对慈禧的畏惧与怨恨间接投射到隆裕身上。
唐海沂《我的两位姑母—珍妃、瑾妃》记载“白大姐(珍妃身边的人)说,隆裕为了报复,就和李莲英及珍妃宫内的太监勾结起来,把一只男人靴子放在珍妃的宫里,妄图污蔑她有奸情。为了这件事白大姐也受过拷打。后来又因珍妃有一件衣服的料子和经常进宫演戏的一个戏子的衣料一样(据说戏子的衣料是光绪送的),隆裕抓着这件事又大作文章,致使珍妃遭受廷杖(扒开衣服,用涂有黄油漆的竹竿打)。”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囚瀛台。他最爱的珍妃也已死在慈禧手里,他更加厌恶仇恨隆裕。
在寒冬腊月的一天,隆裕给他偷送棉衣热食,却被慈禧知晓。次日光绪挨了耳光:“挨饿受冻都忍不了?”
光绪再次认定是隆裕告密。她再送衣食时,光绪一把将她推出门外,隆裕踉跄跌倒,发髻上乾隆年传下的玉簪“啪”地断成两截。
在慈禧面前,隆裕同样是出气筒。
隆裕刚进宫时,慈禧甚至喜欢珍妃多于隆裕。隆裕的性格太过木讷,没有珍妃机灵,更没有珍妃会讨慈禧开心。
隆裕常常夹在光绪帝和慈禧之间左右为难,面临一些事时,举棋不定,加在他们中间里外不是人。
她渴望得到光绪帝的爱,可光绪帝连一丝机会都不给她,他恨她当了慈禧的卧底。
一边是丈夫,一边是姑母,隆裕自知夹在他们中间不是办法,终究是要做出取舍的。
隆裕在受够了光绪的冷暴力后,完全站在了慈禧的一边。
可慈禧仍旧不看好她。
她觉得自己亲侄女一点也不像自己,没能力没手段,哪哪都让慈禧觉得隆裕是烂泥扶不上墙,她还怀疑隆裕对自己有二心,对她特失望。
慈禧嫌弃她管不住皇帝,又嫌她压不住太监。
隆裕虽然是皇后,却被下人们看不起。她手里没钱,穷到连亲爹去世时,连打赏下人的钱都没有,只能装病不去。平时还将首饰偷偷拿去当铺换钱,不然连应酬命妇们和打赏太监的赏钱都给不起。
堂堂皇后竟穷到典当首饰打赏下人,这日子可想而知有多凄凉。一向强势的慈禧眼神里都是恨铁不成钢的鄙视,导致隆裕终日战战兢兢,每去请安,生怕听姑母一句不满。
她在紫禁城20年,像风箱里的老鼠——皇帝恨她是眼线,太后嫌她是废物。
她虽然名义上是光绪帝的妻子,却一直都没得到丈夫的爱,甚至连个孩子都没有。寻常夫妻之间都有一个磨合期,可是光绪连磨合的机会都没法给她。他们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是政治牺牲品,到死都没能解开这个结。
三、 夫妻的最后一面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日光绪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当时光绪仍被囚禁在瀛台,三面临水,一面陆地,慈禧派重兵把守,整整十年了,没有慈禧旨意就连隆裕也很难见他一面。
慈禧身边的大红人李莲英知道光绪将不久于人世,决定冒险让隆裕和他见最后一面。
他布置好一切后,找到了隆裕,告诉她 “这次不见,以后就没有机会了。”
隆裕是相信李莲英的,她决定按他的布局偷偷去见光绪。
病榻上的光绪很清醒,他看到满脸泪滴的隆裕,眼神中的冷意突然消失,也忍不住落泪,打湿了枕头。
知道光绪将死的隆裕莫名悲伤,忍不住抽搐。他们做夫妻二十年,同为慈禧傀儡,第一次说了些体己话。
不久,光绪就被宣布“因病驾崩”。
隆裕哭得撕心裂肺,悲哭中有对光绪的埋怨,更有对自己囚笼人生的悲鸣。
光绪崩后的第二天慈禧驾崩。
隆裕成了皇太后。
因光绪帝无子女,慈禧临终前根据之前的决定,将载沣的儿子、年仅3岁的溥仪立为皇位继承人,继承同治帝、兼祧光绪帝。
慈禧到死也没有看好隆裕,她认为一个庸懦无能、任人摆布的人怎能执政?慈禧决不能让大清毁在亲侄女手里,她不愿让隆裕垂帘听政。
于是慈禧临终安排载沣摄政,留遗言说:“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
不过,慈禧还是给自己的亲侄女留了一手,让载沣当摄政王的同时,所有重大事件都要遵从隆裕的意见。
“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须取皇太后懿旨者,由摄政王面请施行。”
隆裕被压制了20年,她心中隐藏了太多的不甘,她非常渴望能效仿慈禧进行垂帘听政。
对慈禧留下的遗言有些她是不满的。
她有时会借机刁难载沣,载沣不同意花的钱她非花;载沣提拔的人她就要撤掉。
国丧期间,清廷在筹建海陆新军,资金紧张,隆裕却要求度支部拨款将延禧宫改建为水晶宫。
载沣命毓朗、徐世昌为军机大臣,隆裕下令将他们撤掉……
此外,她还打压同治帝的瑜妃,慈禧曾经器重的人。
以此来向皇宫上下展示她这个皇太后应有的威严。
四、隆裕面对的亡国困局1911年武昌枪响,各省纷纷独立。受隆裕掣肘的摄政王载沣对大清已失望至极,他辞官撂挑子回家抱娃娃去了,把烂摊子扔给了隆裕。
这正中袁世凯下怀。
面对千疮百孔的大清,当了3年太后的隆裕顿时手足无措。
袁世凯偷偷和革命军谈判,签订了合约,只要袁世凯倒戈,就让他当中华民国大总统。
袁世凯积极运作,用高官厚禄拉拢最得隆裕宠信的庆亲王奕劻,奕劻是乾隆帝第十七子庆僖亲王永璘的孙子,袁世凯和他结成联盟,加速了成功的步伐。
奕劻一边说服隆裕太后有条件地交出政权,一边协助袁世凯用钱买通协理大臣那桐和隆裕身边的总管大太监小德张。
他们联手在隆裕太后面前轮番吹风,说只有袁世凯才能给大清未来和希望,隆裕太后完全听信了。
12月7日,养心殿内,她与袁世凯进行了长达1个小时的谈话。
隆裕说:“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她命袁世凯为议和全权大臣让他与南方各省和平谈判。
一些满清王公们想用武力抗战,隆裕拍案怒斥:“胜了固然好,若败了,赔上的可是全族性命!你们谁肯担责?”
当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跪地痛哭劝说隆裕:“请皇上退位!”时,隆裕抱着6岁的小溥仪浑身发抖地哭泣:“我母子性命,都在诸位手中啊!”
又大哭道:
“我悔不随先帝早死,免遭这般惨局。”
面对将亡的大清,隆裕除了无助地哭泣,别无它法,可单纯地哭又有什么用呢?
袁世凯用各种借口诈光了隆裕太后的钱,然后又恐吓隆裕太后,讲了很多国亡身死的历史惨状,还告诉她和平退位即可避免一切的惨状,使一向胆小的隆裕别无选择。
不久,隆裕太后又一次召集袁世凯等王公贵族和国务大臣共商国事。
她最后表态说:
“顷见庆王等,他们都说没有主意,要问你们,我全交与你们办,你们办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办不好,我亦不怨你们。皇上现在年纪小,将来大了也必不怨你们,都是我的主意。”
说到这里她放声大哭,袁世凯等王公大臣也一同大哭。哭过之后,隆裕太后进一步表示:
“我并不是说我家里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
袁世凯知道,事已经成了。
袁世凯走后,隆裕太后抱着溥仪在大殿里哭了很久,她痛苦着,熬着,捱着,挣扎着,内心早已千疮百孔了,最后终于下定决心和平退位。
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之下,她双目无光,更加消瘦了。
1912年2月12日(农历腊月廿五),在紫禁城的养心殿里,隆裕太后举行了清王朝的最后一次朝见仪式,
那天,紫禁城内出奇地冷,到处一派荒凉,太监宫女们缩着脖子走路,连大气儿都不敢喘,瘦弱如纸片人的隆裕牵着小皇帝溥仪一步步挪往大殿,然后抱着溥仪坐在了龙椅上。
小皇帝懵懵懂懂的,穿着龙袍如木偶,他根本不知道今儿就要断送大清朝两百多年的江山。
对议定每年给皇室四百万圆,隆裕很是满意,她接受了《优待清室条件》。
袁世凯捧着《清帝逊位诏书》呈献给隆裕太后,隆裕太后的手直哆嗦,眼泪啪嗒啪嗒往下掉。
还没读完她就哭得不能自已,只觉得两手空空,万念俱灰。
军机大臣世续、军谘大臣徐世昌在退位诏书上盖了御宝。
隆裕再也顾不得太后颜面,大哭起来,小皇帝在她得怀中不明所以,见状吓得也大哭起来。
袁世凯和国务大臣们也哭着做了下样子,心里早高兴坏了。
诏书颁布后,一些宗室骂她“亡国妖后”,孙中山赞她为“女中尧舜”。
隆裕46岁生日时,满堂王公不见踪影,唯见袁世凯使者以洋礼敷衍。她抚着冷清宫柱,泪落如雨。
清帝退位一年后,积郁成疾的隆裕油尽灯枯。
长春宫内,她紧攥溥仪的手说:“莫为难他,孤儿寡母,千古伤心,宫宇荒凉,魂归何处?”话未说完,泪已干涸,带着无尽得悲伤和遗憾走完了人生,享年46岁。
隆裕辞世后,袁世凯立即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三日,并派人去宫中料理丧事,追悼会人数最多的一天曾达五万人,文武官员服孝27天。袁世凯以最高礼遇厚葬了她,将她与光绪帝合葬崇陵。这两位从未有过恩爱的夫妻,死后竟如此近距离地躺在了一起。
慈禧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自己侄女会以400万年俸保住皇室活路,以一纸诏书免去血洗京城;她把棋子的命,下成了执棋人的局。紫禁城的红墙黄瓦下,埋葬了多少金戈铁马的帝王传奇,而真正终结两千年帝制的,竟是她这位被丈夫和姑母嫌弃的苦命女子。
参考文献:
《清史稿》
《清代后妃杂识》
《故宫周刊》
《老太监的回忆》
《隆裕与载沣之矛盾》
《晚清宫廷生活见闻》
溥仪·《我的前半生》(灰皮本)
中国末代皇太后隆裕的大丧 北京网
李采芹.中国消防通史.上卷第八章,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