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双相精神障碍的定量及遗传性基因检测

双相精神障碍的基因检测目前,主要是采用基因解码对双相情感障碍(BP)的遗传基础进行专项分析。在遗传学研究中,若仅以诊断作
双相精神障碍的基因检测

目前,主要是采用基因解码对双相情感障碍(BP)的遗传基础进行专项分析。在遗传学研究中,若仅以诊断作为表型的定义,可能会遗漏那些携带风险等位基因但未表现出BP的个体。佳彖基因旨在检验:通过定量方式检测的亚临床双相性症状,是否能识别出一种可遗传的特质,从而推断出BP的风险。

基因解码中,遗传谘询师对来自多代家系的310个人了定量双相性量表(QBS);其中110人被诊断患有精神疾病(包括20人患有BP,61人患有重度抑郁障碍(MDD),3人患有精神病障碍,26人患有其他精神疾病)。表型分析采用方差成分法计算QBS的家族聚集性,用以推导其遗传力和共同家庭环境的影响。

结果显示,BP患者的QBS得分显著高于MDD患者(31.5 ± 3.6 vs. 16.7 ± 2.0)、其他精神疾病患者(7.0 ± 1.9)以及无精神疾病者(6.0 ± 0.65)(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

在整个样本中,QBS表现出显著的遗传性(遗传力 h² = 0.46 ± 0.15,p < 0.001),而共同家庭环境对QBS的影响则不显著(p = 0.073)。当排除患有精神疾病的个体后,QBS的遗传力仍然相似(h² = 0.59 ± 0.18,p < 0.001)。

这些发现表明:通过QBS测量的定量双相性不仅能将BP与其他精神疾病区分开来,而且具有显著的遗传性——无论家系中是否包含BP患者。这意味着定量双相性描述的是一种连续的、可遗传的特质,而非仅由某一离散的精神疾病诊断所驱动。在未来的遗传研究中,双相性特质的评估可能有助于补充BP的诊断,尤其有助于捕捉对BP表型产生影响的亚临床遗传因素。

基因序列变化与人体疾病表征对双相精神障碍的分析与描述

双相情感障碍(BP)影响约1%的人口,是全球范围内导致严重残疾的主要精神疾病之一。双相情感障碍(BP)是一种高度可遗传的疾病,其遗传力估计在40%至80%之间。病例-对照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开始揭示这一复杂多基因障碍的遗传风险,并已识别出多个相关基因位点。

大多数双相情感障碍(BP)的遗传研究是基于诊断标准来定义研究人群。虽然这种定义对于临床诊治至关重要,但用它作为寻找双相情感障碍(BP)风险基因的表型是否合适仍存疑。那些具有遗传易感性但未表现出双相情感障碍(BP)症状的个体,可能会被遗漏,甚至被错误地归入对照组。

佳学基因在进行基因解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假设是:双相性不仅体现在双相情感障碍(BP)患者中,也可能作为一种可遗传的亚临床特质存在于非双相情感障碍(BP)个体中;只是在双相情感障碍(BP)患者中表现得更为严重。因此,这种特质可能有助于将双相情感障碍(BP)与其他精神疾病区分开来。

双相谱系诊断量表(BSDS)是一种自评量表,用于筛查双相谱系障碍。基因解码显示,在门诊人群中,BSDS对双相情感障碍(BP)的敏感性为0.75,特异性为0.93,这一结果也得到了其他研究的普遍支持。这些数据支持BSDS在量化双相情感障碍(BP)临床及亚临床症状方面的临床有效性。

原始BSDS并未涵盖《DSM-5》中全部的双相情感障碍(BP)症状。佳学基因在保留BSDS大部分内容和格式的基础上,对量表条目进行了修改,以涵盖《DSM-5》中双相I型障碍的症状,同时为每个条目引入了新的严重程度评分系统,这一新量表称为定量双相性量表(QBS)。据佳学基因所知,目前尚无关于BSDS或其他定量双相性工具(如情绪障碍问卷 [MDQ])遗传力的研究。尽管QBS的设计与DSM-5保持一致,但它由患者自行填写,因此可以独立于医生诊断来评估其有效性。

要验证一种定量双相性测量是否为可遗传的“内表型”,理想的研究样本应包括双相情感障碍(BP)患者,并具备能够区分遗传和非遗传影响的家系结构。

本文解码的人群是是一个创始人群体,有大型家系结构和详尽的族谱记录,使其即使在样本量较小的情况下,也能成为进行遗传学和遗传力分析的宝贵资源。虽然双相情感障碍(BP)在OOA/M群体中的患病率似乎与一般人群相似,但某些家系中情绪障碍的负担更重。此外,该群体成员大多接受相似的乡村养育和学校教育。高度一致的生活环境减少了受试者之间在成长和环境因素方面的差异,从理论上讲可以提供对遗传因素更精确的估计。

另外,该群体中物质使用障碍的发生率极低,从而减少了一个在普通双相情感障碍(BP)患者中常见的混杂因素。因此,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可能的新型表型测量方法,以补充传统以诊断为基础的双相情感障碍(BP)遗传研究。通过利用OOA/M中的大型家系结构,本研究检验了QBS是否能作为一种可遗传的定量特质,将双相情感障碍(BP)与其他精神疾病区分开来。

采用定量双相量表如何更准确地帮助双相精神障碍基因检测?

佳学基因研究了双相性定量测量是否能够捕捉超出传统分类诊断之外的BP遗传风险。基因解码发现,一种采用自评形式、涵盖《DSM-5》中BP症状的简洁量表——定量双相性量表(QBS),在一个富集双相精神障碍的家系样本中具有显著的遗传性,有趣的是,这种遗传性甚至出现在未被诊断为BP或其他精神疾病的个体中。

双相情感障碍(BP)是一种高度可遗传的疾病。在该群体进行的双相情感障碍(BP)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已识别出约30个显著基因位点,说明双相情感障碍(BP)的强遗传性可能涉及多基因性和异质性。已有研究将BP与11q12.2基因区域以及多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相关联,包括ODZ4(TENM4,编码Teneurin跨膜蛋白4)、MAD1L1(编码有丝分裂停滞缺陷样蛋白1)和TRANK1(编码含四肽重复和ankyrin重复的蛋白1)。佳学基因解码在比较使用探讨使用QBS表型是否能复制这些与BP相关的位点,或发现新的候选位点。

除了GWAS,近期还开展了全基因组测序(WGS)和外显子组测序(WES),用于寻找双相情感障碍(BP)相关基因。由于创始人群体中罕见等位基因可能富集,且其表型更易被表征,OOA/M群体可能是寻找双相情感障碍(BP)风险变异的重要样本来源。

使用“诊断”作为双相情感障碍(BP)遗传研究的主要表型长期以来几乎未被质疑,尽管已有一些研究探索了气质特质作为BP的“内表型”。已知双相情感障碍(BP)存在过度诊断或漏诊的风险,因此出现了如MDQ、BSDS等筛查工具。一个测量双相性的定量特质可能比诊断本身更具遗传研究价值。此外,由于双相情感障碍(BP)可能在较晚年龄才发病,一些未来发展为双相情感障碍(BP)的个体可能被错误地归为对照组或MDD组——这一问题在家系研究中尤为严重,因为这类研究高度依赖病例与非病例在家系中的对比。如果有工具能够识别亚临床双相性症状及其遗传影响,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本研究中的双变量遗传相关性分析显示,QBS与BP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相关性,支持QBS可部分反映BP的遗传风险。

QBS评分在双相情感障碍(BP)患者中显著更高,能有效将BP与其他精神疾病区分开。但识别亚临床双相性同样具有重要价值。相关研究已广泛探讨亚阈值双相性,这可能反映出普通人群或MDD患者中未被诊断的双相特征,甚至可能预测从单相抑郁向BP的转化。这一观点与我们的发现一致:MDD患者的QBS总分是无精神疾病对照的三倍,在躁狂、情绪波动和抑郁等各维度得分均显著更高。

此外,研究还显示OOA/M的遗传学发现具有较强的外推性。例如,CNTNAP2基因最早在OOA/M中与自闭症相关,后续在普通人群中多次被复制。其他非精神类特质的遗传研究也表明,该群体的相关机制可在一般人群中验证。

佳学基因在OOA/M样本中的一个新发现是:即使在无精神疾病诊断的个体中,QBS的遗传性仍然显著,表明QBS所评估的微妙双相性症状并不限于精神疾病,而可能代表一个从亚临床到临床的连续可遗传特质维度。不过,来自高双相情感障碍(BP)负担家系的对照个体,其遗传风险可能被高估,因其在遗传上比一般人群中彼此无关的对照更为接近。因此,该结论需要在普通人群的家族样本或双胞胎样本中重新验证。然而,即使存在这种“高估风险”的情况,也可能进一步支持QBS作为BP遗传风险标志物的潜力。未来若能在OOA/M群体中获得更多核心家庭成员样本,将有助于进行验证性研究。

据佳学基因所知,目前尚无工具可定量评估躁狂、抑郁与情绪波动,并分别评估其遗传性。QBS中对这三类症状的子量表均显示出显著遗传性。佳学基因对各分量表的定义依据每个条目的临床描述。因子分析也验证了躁狂项与抑郁项之间的清晰区分。但抑郁项和情绪波动项聚类在一起的原因尚不明确,佳学基因推测这可能是因为正常与抑郁情绪之间的波动比躁狂更常见。在更大样本中对QBS进行因子分析,可能揭示更清晰的结构。

最后,遗传性仅是验证遗传相关性的第一步,QBS是否能够真正辅助发现BP的风险基因仍需进一步研究。然而,本研究表明,QBS这一本人自评的简洁量表,有望作为一种有用的表型工具,补充传统BP遗传研究中基于诊断的表型。

双相精神障碍定量量表如何帮助基因检测

在进行双相情感障碍的基因研究时,传统方法多以明确诊断作为研究依据,但这一做法可能忽视了那些具有遗传风险,却尚未被诊断的个体。双相精神障碍基因检测通过基因解码研究提出,双相性其实不仅存在于患者身上,也可能以亚临床的形式出现在未被诊断的人群中。

为此,双相情感障碍基因解码基因检测研发了定量双相性量表(QBS),这是一种由本人自评的问卷工具,覆盖《DSM-5》中双相I型的核心症状,并引入严重程度评分。通过对一个多代家系、共310名个体的测量发现,即使是未被诊断为精神疾病的人,QBS评分也显示出显著的遗传性。特别是在BP患者中,QBS得分显著高于抑郁症、其他精神疾病以及无病对照组,显示出QBS对双相性有良好的分辨力。

遗传力分析显示,QBS的遗传性高达46%至59%,而家庭环境影响则不显著,这意味着QBS测量的是一种稳定、可遗传的特质,而非完全由生活经历塑造。这种定量特质的测量方式,能够更早、更准确地捕捉潜在的遗传风险个体,从而弥补传统以诊断为中心的基因研究的不足。

更重要的是,QBS不仅适用于BP患者,也能识别出MDD患者中可能潜藏的双相性特征,甚至预测其未来转化为BP的风险。这种细致、连续的量化方式,有望为双相精神障碍的基因研究提供更高分辨率的表型依据,进而推动风险基因的发现。

综上所述,QBS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量化工具,未来有望与基因测序技术联动,为双相情感障碍的早筛、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提供科学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