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乌克兰战场上传出令人警惕的信号:俄罗斯对廉价、远程的“空中小摩托”无人机的使用,正在经历一场关键性的战术和技术“升华”。这种曾被视为“低速、低精度、仅针对静态目标”的廉价巡飞弹,如今正被改装用于打击前线附近的动态目标,给乌克兰军队带来新的巨大压力。
这种战术升级不仅令乌军指挥官“没脾气”,更对包括解放军在内的全球军事力量,提出了关于无人机战争形态的重要启示。

沙赫德-136最初的作用,是利用数量优势饱和攻击乌克兰纵深地区的固定基础设施。但最新的情报显示,俄罗斯正在赋予其动态瞄准和更近距离作战的能力:俄军在部分“小摩托”上安装了摄像头和无线电天线,甚至可能利用蜂窝调制解调器。这彻底改变了其作战模式,使其不再局限于发射前预设的静态坐标,而是获得了“人在回路中”的控制能力。
乌克兰电子战专家证实,俄军使用改装的“小摩托”成功袭击了移动的铁路机车。这证明操作员可以对无人机进行“在线控制”,使其像“大型不可返回的穿越机”一样,多次盘旋、选择最佳角度进行打击。更可怕的是,俄军正在使用“小摩托”瞄准前线附近的火炮阵地。这种能力使得俄军获得了一种可以长时间徘徊、打击距离前线十几英里动态目标的新型武器,对乌军的后勤链、炮兵和防空系统构成更严重的威胁。

这种升级的核心,是利用低成本、高产量的巡飞弹,弥补远程空中力量的不足,将廉价巡飞弹的“数量优势”与“有限动态控制”结合,极大地拓展了其战术使用范围。
俄罗斯之所以能够进行这种战术实验,并将其作为常态化战术,关键在于其惊人的生产速度。乌克兰铁路系统负责人指出,铁路袭击大幅增加,是俄罗斯远程无人机数量“急剧增加”的结果。俄罗斯正朝着每月生产约 5,000 架“小摩托”的方向迈进。这种“数量爆炸”使得俄军有资源将原本用于打击战略目标的昂贵无人机,下放到打击单个机车等“机会目标”上。
沙赫德-136 的平台相对简单,易于进行模块化改装,包括增添摄像头、天线或更换更大的弹头。如果用于更靠近前线的打击,所需的燃料减少,弹头尺寸可以增大,使其更加致命。

俄罗斯对“空中小摩托”的战术升级,为解放军的无人机发展提供了几个重要启示:首先是动态瞄准的普及化: 远程巡飞弹不能仅满足于打击静态目标。未来必须为廉价、大批量的无人机平台集成“人在回路中”或初级AI自主瞄准能力。这将极大提高对敌方后勤补给线、机动指挥所、乃至舰船等动态目标的打击效率。
其次是将远程巡飞弹作为弥补高性能空基平台不足的有效手段。通过视距/超视距数据链、蜂窝网络、甚至卫星通信,将廉价无人机整合进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侦察-打击”杀伤链,实现对中纵深动态目标的持续压制。
战场上的战术升级往往建立在“消耗”的基础之上。

像沙赫德 这样的大批量、低成本平台,其工业产能本身就是一种战略威慑。解放军应持续推动军工综合体在各类型无人机上的大规模、快速、模块化生产能力,确保战时能够以数量优势应对高烈度消耗战。
随着人工智能更深入地融入远程巡飞弹,未来无人机将能够在数百英里深处自主搜索和攻击机会目标,而无需人工控制。这要求解放军必须领先布局,将AI自主控制视为下一代无人机发展的核心要素。
总之,这场战争再次证明,未来战争的优势将属于那些能够将最前沿的AI技术与最廉价、最高产量的工业品完美结合的国家。对“空中小摩托”性能的升华,是中国发展无人机体系时必须借鉴和超越的现实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