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宋朝「捏面人」用啥面?糯米粉拌糖,捏的寿星不掉渣

北宋汴梁的三月天,相国寺门口的老槐树刚冒出新芽,王三郎的面塑摊子就支了起来。竹筐里码着五颜六色的面团,他手指翻飞间,一团

北宋汴梁的三月天,相国寺门口的老槐树刚冒出新芽,王三郎的面塑摊子就支了起来。竹筐里码着五颜六色的面团,他手指翻飞间,一团米白色面团先捏出圆脑袋,再揪出寿星的高额骨,蘸点红糖色的面浆安上皱纹,最后插根松针当拐杖 —— 围观的小娃伸手想摸,被他笑着拦住:“莫碰,这寿星放三天都不掉渣!” 这场景,恰是宋朝面塑手艺的生动写照,而让寿星 “坚挺” 的秘诀,就藏在那碗糯米粉里。

1. 原料揭秘:糯米粉拌糖,宋朝面塑的 “黄金配方”

别以为捏面人是随便找些面粉糊弄,宋朝匠人早就摸出了 “不掉渣” 的核心原料 —— 糯米粉。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里写汴梁的 “民俗工艺”,特意提了 “面塑以精糯米为基,和糖揉之”,这可不是随口一说。2018 年河南开封北宋遗址考古中,出土过一陶制小盒,里面残留的粉末经检测,正是糯米淀粉与蔗糖的混合物,和文献记载完美对上了。

那这 “黄金配方” 具体怎么调?按照宋朝笔记《都城纪胜》里的零星记载,得选当年新收的圆粒糯米,磨粉后过细筛,去掉粗渣,然后按 “粉七糖三” 的比例混合。这里的 “糖” 可不是现在的白砂糖,而是当时珍贵的蔗糖 —— 北宋时蔗糖制作技术刚成熟,寻常人家舍不得多放,但面塑匠人却肯下本,因为糖能增加面团的黏性和韧性,还能让面人自带甜味,小孩忍不住啃一口也不怕。

有意思的是,宋朝面塑还分 “观赏型” 和 “可食型”。观赏用的寿星、佛像,除了糯米粉和糖,还会加少量蜂蜡,摸起来更光滑,放得更久;而给小孩玩的小老虎、小兔子,就只加蔗糖,有的匠人还会掺点芝麻粉增香,相当于 “能玩的零食”。换算成现在的成本,当时做一个寿星面塑的原料钱,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三块钱,在北宋汴梁属于 “平民消费”。

2. 技艺密码:为啥捏的寿星不掉渣?全靠 “三揉三醒”

光有好原料不够,宋朝匠人还有独门手法,这才让面人 “经造”。南宋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记过一个细节:他路过临安夜市,见捏面人师傅 “揉面如揉筋,醒面似醒酒”,当时不懂其中门道,其实这就是关键的 “三揉三醒” 技法。

第一步 “初揉” 要加温水,把糯米粉和糖揉成絮状,力道得均匀,像揉饺子面那样揉到 “面光盆光手光”;然后 “初醒”,盖上湿布放半个时辰,让糯米粉充分吸收水分,这一步就像让面团 “歇口气”。第二步 “复揉” 要加少量凉白开,把面团揉得更紧实,匠人管这叫 “逼出粉气”;“复醒” 时间更长,得一个时辰,冬天还要放在暖炉边,保持温度。第三步 “精揉” 最关键,要把面团揉成 “耳垂状”,捏起来不粘手、扯开来有韧劲,最后醒十分钟就能用了。

还有个反常识的知识点:宋朝捏面人根本不用胶水!全靠糯米粉本身的黏性和糖分的凝结作用。有匠人试过,用这种方法做的面人,只要不碰水,在阴凉处放半个月都不会开裂掉渣。2020 年苏州博物馆展出的宋代面塑残件,虽然颜色褪了,但轮廓依然清晰,没有明显掉渣痕迹,印证了这门手艺的厉害。

3. 宋朝面塑的 “生存场景”:不止是小孩玩具,还是祭祀供品

在宋朝,捏面人可不是小打小闹的街头生意,它早就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先说最常见的街头售卖,《东京梦华录》里写 “相国寺前,每日有面塑摊贩十余处”,卖的造型五花八门:过年卖 “门神面塑”,端午卖 “粽子面人”,老人过寿就卖 “寿星面塑”,价格从两文钱到十文钱不等,两文钱的小面人相当于现在的五毛钱,小孩攒点零花钱就能买。

更有意思的是,面塑还是重要的祭祀供品。北宋《岁时广记》记载,重阳节时,百姓会 “制面为寿星,供于堂前”,因为糯米面塑不易腐坏,比用糕点做供品更划算,而且造型还能随意捏。有些大户人家祭祀祖先,甚至会定做一套 “八仙面塑”,每个都有巴掌大,用完了还能分给家里的小孩,一点不浪费。

当时还有专门的 “面塑行会”,匠人得拜师学艺三年才能出师。有个叫李三郎的匠人,因为捏的寿星 “皱纹如真,胡须可动”,还被宋徽宗召进宫中表演,赏赐了一匹绸缎。这说明宋朝的面塑手艺,早就从 “街头技艺” 升级成了受上层社会认可的 “民间艺术”。

4. 古今勾连:从宋朝糯米面到当代非遗,手艺从未断档

你可能想不到,现在咱们看到的捏面人,其实和宋朝的技法一脉相承。山东菏泽的面塑非遗传承人王树海,至今还在用 “糯米粉拌糖” 的配方,他说:“试过用小麦粉,太软容易塌;用玉米粉,太粗会掉渣,还是老祖宗传的糯米粉最好用。” 只不过现在的匠人会加少量甘油保湿,让面人保存时间更长,这算是对宋朝技法的小小改进。

更有意思的是,宋朝面塑的 “观赏 + 实用” 属性,现在也传了下来。河南浚县的 “泥咕咕” 面塑,依然是小孩的玩具;而北京的 “宫廷面塑”,则成了收藏佳品。去年开封举办的面塑展上,有匠人复刻了宋代的寿星面塑,用的还是 “粉七糖三” 的配方,捏出来的寿星照样不掉渣,让观众直呼 “穿越回宋朝”。

从北宋汴梁的街头小摊,到如今的非遗展厅,一碗糯米粉拌糖,捏出的不仅是栩栩如生的寿星,更是一代代手艺人的坚守。那些指尖的温度,那些面团的韧劲,其实早就刻进了民间艺术的基因里。

还记得你小时候买过的捏面人吗?是威风的孙悟空,还是可爱的小兔子?你觉得宋朝的糯米糖面人,和现在的比起来哪个更有味道?评论区聊聊你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