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那个三百六十两的药方,明明薛蟠配了,为什么宝钗说不知道?

这就是“为亲者讳”了。这个药方,薛蟠的确配了,因为有王熙凤的证明:“凤姐因在里间屋里看着人放桌子,听如此说,便走出来笑道

这就是“为亲者讳”了。

这个药方,薛蟠的确配了,因为有王熙凤的证明:“凤姐因在里间屋里看着人放桌子,听如此说,便走出来笑道:‘宝兄弟不是撒谎,这倒是有的。上月薛大哥哥亲自来和我寻珍珠,我问他作什么,他说是配药……’”接下来有拆珠花、要红纱这些细节,并且王熙凤是不正在旁边、顺嘴答音,而是从里间屋特意走出来接话。这些都可以看出,薛蟠大费周章地配药,是确有其事。

配药是真的,药方子就一定是真的吗?别的不说,只看宝玉这两句话:“太太给我三百六十两银子,我替妹妹配一料丸药,包管一料不完就好了。”“他拿了方子去又寻了二三年,花了有上千的银子,才配成了。”怎么宝玉拿这方子配药,需要花三百六十两,薛蟠一样配药,就花了上千两?薛蟠固然是大手大脚、挥霍无度的,可宝玉又是什么勤俭节约、精打细算了?

一料药的成本,一会儿是三百多,一会儿是一千多,相差两三倍,已经是不靠谱了。再看看宝玉这句话:“前儿薛大哥哥求了我一二年,我才给了他这方子。”这话更奇怪了。宝玉是那小气的人吗?他很注重“知识产权”吗?为什么要薛蟠“求了我一二年”,才肯给这方子?这样拿乔,这样“囤积居奇”,完全不符合宝玉的为人。

除非是宝玉知道这药方不靠谱。也是的,如果靠谱,如果真能治好黛玉的病,宝玉怎么会迟到如今才向王夫人提起?他应该早就跟贾母说,让贾母安排了。难道宝玉不急着治好黛玉的病?

宝玉“每日家杂学旁收的”,对医理药理有一定的认识。大夫给晴雯开的药药性太猛,他一眼就看出来了。偶然得到一个极其豪华奢侈的药方,他能够看出其中的夸张与不合理,也知道这方子不会有什么实效,这才不肯给薛蟠的——虽然鄙薄薛蟠的为人,毕竟是嫡亲表兄弟,他要是给了薛蟠,就是撺掇着薛蟠乱花钱,有捉弄戏耍的意味了。

既然知道不靠谱,为什么这天宝玉又会说出来?这要看前面发生了什么事。

前一天宝黛发生了小争执,来不及和解,宝玉就被薛蟠叫出去吃酒了。回来已晚,黛玉去看他,又被晴雯假传圣旨、拒之门外,黛玉就记在了宝玉身上。第二天宝玉来找黛玉,黛玉不理,却躲在角落里念《葬花吟》。宝玉恰好听到,深受感染,以至于“真不知此时此际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始可解释这段悲伤。”

在内心中经历了这么大的波澜起伏之后,宝黛终于和解,宝玉高兴得几乎要手舞足蹈起来。调侃母亲“金刚丸”“菩萨散”“太太倒不糊涂,都是叫‘金刚’‘菩萨’指使糊涂了”,正是这种心态的体现。接下来说出那个花费无数、却不靠谱的药方,也是“手舞足蹈”的体现。

宝钗呢,一定早就知道哥哥兴师动众配药的事,也早就知道这方子不可靠、哥哥是上了当受了骗。问题是,不是别人骗薛蟠,而是薛蟠上赶着、“求了一二年”、求来的上当受骗。宝钗要承认这事,岂不是帮着别人笑话薛蟠了?于是用“我不知道,也没听见。你别叫姨娘问我”来推搪。

她不能昧着良心帮哥哥说话,也不至于当着众人义正词严地批判哥哥的挥霍与荒唐吧?推说不知道,是最合理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