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5J战斗机降落在英国科宁斯比空军基地时,掀起的不仅是草皮上的气流,更是地缘政治棋盘上的又一缕硝烟。
近期,日本和英国防务互动频次明显增加,协作范围不断扩大。从战斗机跨洲际部署到航母联合巡航,从卫星合作到下一代战机研发,两国军事合作看似如火如荼。
但有分析认为,日英防务合作升温是“北约印太化”策略与日本自卫队外向化发展趋势引发的连锁反应。不过,受多重因素限制,双方合作呈现造势大于实质的特点。

01 军事串门: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秀恩爱”
日英近期防务合作的密集程度堪比热恋中的情侣,互动频率令人眼花缭乱。
日本航空自卫队完成了代号“大西洋之鹰”的跨洲际部署行动,首次向欧洲派驻了4架F15J战斗机、2架C2运输机及2架加油机。这场远赴英国的“相亲之旅”被包装成对2016年英国“台风”战斗机访日的回访,实则暗藏玄机。
海上协作更是早已先行一步。8月,英国海军“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打击群停靠日本横须贺港,与日方展开联合演习。随后,日本海上自卫队“曙”号导弹驱逐舰加入英国航母编队,进行远海部署,俨然一副“蜜月期”的架势。
英国第一海务大臣詹金斯甚至已经规划好了未来:两国海军互动将 “更趋紧密、更注重细节” ,并计划建立航母互访机制。
02 军工联姻:下一代战机与卫星星座的诱惑
在军事演习的背后,日英国防工业的合作也在同步深化,涉及领域之广令人惊叹。
在航天领域,日本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公司与英国萨里卫星技术公司等企业达成合作,计划构建由100颗观测卫星组成的星座系统,主要用于地表情报采集。
在战斗机研发领域,两国共同表示将加快新一代战斗机项目(GCAP)研发进程。英国方面已明确将在今年底前敲定项目首批合作方案,推动项目进入设计开发与制造阶段。
更引人注目的是,日本首次对英国航母执行“武器等防护”任务。这是自2016年日本《新安保法》实施后,继美国和澳大利亚之外第三个享受此待遇的国家,标志着两国防务关系的质的飞跃。
03 各取所需:一场精心算计的地缘政治交易
日英两国在军事领域的持续走近,本质上是一场基于各自利益的相互利用。
对英国而言,拉近与日本的关系是其介入印太地区事务的捷径。日本拥有完备的机场、港口及后勤设施,能够显著降低英国介入该地区的军事成本。
更有趣的是,在美国战略重心向印太地区转移的形势下,英国希望通过加强军备态势巩固自身在北约的地位。
对日本而言,与英国合作是其实现所谓“国家正常化”目标的手段之一。通过与英国等域外国家加强合作,日本试图为自身军事扩张行动营造“符合国际主流”的舆论氛围。
同时,日本也希望通过与英国合作“融入北约军事合作框架、逐步降低对美国的单一依赖”。
04 合作瓶颈:同床异梦的战略盟友
尽管表面热络,日英防务合作存在先天不足的合作黏性问题。
最核心的矛盾在于两国的战略重心不同——英国关注欧洲及大西洋,日本则聚焦东亚及西太平洋。这种地缘战略差异使得双方缺乏向对方核心利益区域投入大量资源的足够动力。
实际合作中的问题也已经暴露。例如,日本舰艇随英国航母编队完成2个月部署后便返回母港,未参加后续协同行动。“大西洋之鹰”行动中,日本机群在欧洲实际飞行次数有限,且未开展实质性联合训练。
两国军事能力本身的短板也制约了合作深度。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打击群由多国海军舰艇共同组成,暴露出英国海军兵力不足的现状。而日本海上自卫队缺乏独立作战指挥体系,难以在高端战术协同中承担主导角色。
05 幕后推手:美国因素与北约的阴影
日英防务合作的升温,背后离不开美国的影响和北约“印太化”的战略布局。
日英防务合作升级部分源于两国需要深化合作以对冲特朗普第二任期带来的不确定性。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各国担忧美国能否继续维持全球安全体系,因此推进“以防万一”的策略。
同时,北约与日本等“印太四伙伴”已在海牙峰会发表联合声明,确认将加强在防务产业等领域的合作。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强调:“共同评估我们面临的安全威胁这一点极其重要。”
有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日英防务合作具有明显的遏华倾向,加剧了亚太地区的紧张局势。
当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停靠在横须贺港,当日本F15J战斗机降落在英国空军基地,表面上展现的是军事合作的热络,实则暴露了两国各自的能力缺陷与战略焦虑。
这场“秀恩爱”式的防务合作,犹如两位舞技不佳的舞者相互搀扶——步伐看似一致,却难免彼此踩脚。英国想借日本之船驶入印太,日本想借英国之桥联通北约,最终却发现,两人都是想借对方的翅膀飞升,却忘了自己身体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