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听说AI要消灭多少工作岗位,我就知道又有人要来收"认知税"了。
你们仔细品过没有?火车刚出现时被骂破坏风水,纺织机普及后工人砸机器,现在轮到AI抢饭碗。
有意思的是,闹得最凶的往往是被替代风险最低的群体——那些天天嚷嚷AI威胁论的专家教授,从来不说自己会被ChatGPT取代。
咱们倒回1840年的伦敦街头看看。蒸汽机轰鸣声里,上百万马车夫担心失业,结果五十年后,汽车产业直接创造了300万新岗位,薪水还翻了三倍。
现在每个担心失业的年轻人,用的手机里装着的半导体技术,淘汰了当年90%的无线电技工,但培育出整个互联网产业。
这些剧本其实都在说同一件事:真正被替代的从来不是人类,而是低效的劳动形态。
就像你家祖传的磨豆腐手艺,真被工业化淘汰了该认就得认。非要抱着石磨批判电动机没有"工匠精神",那是脑子没转过来。
我们得看清楚本质矛盾。AI真正在消灭的是什么?
是重复三次以上就能被标准化的动作,是价值密度低于电费的劳动。
我最近见过最荒诞的事:某电商公司养着200人的数据录入团队,还大谈"保就业"战略。这就像开着特斯拉参加马车拉力赛,跑最后一名还怪观众没品味。
创业者更应该看到硬币的另一面。
当AI接管基础客服,团队突然能腾出精力做用户体验创新;当自动报表生成替代财务文员,分析决策效率反而提升二十倍。
深圳有家做外贸的中小企业最聪明,他们用省下的50%人力成本,养了个用户行为实验室,三个月做出跨境选品的独家算法。
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所谓"稳定工作"正在成为最大的职业风险。
当你的岗位完全能被流程拆解,被数据量化,被算法复现,本质上就和流水线上的螺丝钉没区别。我们该担心的不是AI抢饭碗,而是自己的思维还停留在工业时代。
看看那些活得很滋润的手艺人。故宫修文物的师傅从不担心被机器人替代,因为每次下笔都是不可复制的判断;头部直播操盘手把AI当数据分析器,自己专注设计人性化交互细节。
他们的共同点是:在确定性环节用机器,在模糊性领域发力。
创业者想要破局,得想透三件事:
第一,你团队80%的精力是否耗在重复劳动?
第二,现有业务是否存在可建模的决策环节?
第三,释放的人力能否转化为创造性实验?
北京有个做餐饮供应链的兄弟,把中央厨房交给AI质检后,研发团队终于有时间搞出独家的冷链优化模型,反而拿下美团战略投资。
对抗焦虑的最好方式,是亲自拆解AI工具链。
试试用GPT分析用户评论情感倾向,让MidJourney生成产品包装草图,训练专用模型预测库存周转。你会发现根本不存在"替代"这回事,只有认知升级的速度竞赛。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淘汰你的从来不是新技术,而是旧认知。
当AI在算力层面碾压人类,人最大的优势反而凸显了——不确定性中的创造力,矛盾需求中的平衡力,灰度地带的判断力。这些能力,恰恰是商业世界最贵的筹码。
下次再有人推销AI威胁论,建议直接回他:
别拿马车时代的思维,指导汽车时代的竞争。你不需要成为最懂AI的人,但要成为最会用AI创造价值的人。
敲重点 :
想从 “创业业余玩家” 进阶成专业选手吗?关注「硬核创业者」
星主林雨是资深创业者、商业咨询师,30万+学员的营销课导师。
这里聚焦 3大核心痛点:帮你端正创业态度、补全商业硬核能力、明确可落地的战略方向,让事业基本面更扎实。
会员还能享 5 大专属服务:
日更创业实战经验,增长商业智慧;
每周1期《精品商业案例解析》,拆解全球优质案例拓宽认知
每周 1期《创业灵感点子库》,提供带数据支撑的商机线索;
每周1期上市公司商业模式解读,拓宽商业认知;
每年 1次免费商业模式评估,少走弯路。
关注「硬核创业者」,都能获取更多创业干货,和同频创业者一起用专业认知落地理想,不做迷茫试错的 “业余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