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氢春号启程:中国氢能轨交的零碳突破

2025年,中国氢能轨道交通领域迎来里程碑事件——全国首列氢能文旅列车“氢春号”在长春正式发布。这一突破不仅填补了国内氢

2025年,中国氢能轨道交通领域迎来里程碑事件——全国首列氢能文旅列车“氢春号”在长春正式发布。这一突破不仅填补了国内氢能动力列车在文旅应用场景的空白,更以“零碳排放、无接触网运行”的技术特性,为全球低碳交通提供了创新样本。在“双碳”目标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氢能轨交的落地标志着清洁能源替代进入实质性阶段。

01 技术攻坚:破解低温环境下的氢能应用难题

“氢春号”由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其核心突破在于解决了氢燃料电池在严寒环境下的性能衰减问题。通过创新研发的低温自适应系统,列车可在-25℃的极端气候中稳定运行,电池能量转换效率保持在60%以上,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该列车采用模块化氢动力架构,单次加氢续航里程达600公里,每百公里能耗较传统内燃机车降低40%。

技术团队针对文旅场景的特殊需求,开发了智能温控储氢装置与多级安全防护体系,实现了氢燃料从储存、输送至转化的全链条闭环管理。列车运行噪声控制在65分贝以下,较常规轨道车辆降低15分贝,为游客营造静谧的观光环境。这些技术突破使得氢能轨交在安全性、经济性与舒适性方面达到商业运营标准。

02场景创新:文旅融合驱动交通能源变革

“氢春号”的创新价值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在于其开创了“交通+文旅”的融合模式。列车支持1至6辆灵活编组,可根据客流需求动态调整运力,既能满足高峰期大批次游客接送,也可适应淡季小规模专线运营。车厢内部采用定制化设计,配备全景车窗与沉浸式导览系统,使交通动线本身成为旅游体验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种模式有效破解了传统轨道交通“投资大、运营成本高”的困境。据测算,氢能列车全生命周期成本较电气化铁路降低30%,且无需建设接触网等基础设施,特别适合景区、城市观光线路等分散性场景。目前已有十余个旅游城市开展应用调研,未来有望形成“以站聚产、以线促游”的绿色发展新模式。

03 产业协同:氢能生态链的闭环构建

“氢春号”的落地推动了中国氢能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中国中车副总裁表示,企业正通过“制、储、加、用”四大环节的联动,构建氢能交通生态闭环。在制氢环节,东北地区丰富的风电、光伏资源为绿氢制备提供了清洁能源基础;储运环节中,新型有机液体储氢技术将运输成本降低40%;加注环节则通过模块化加氢站建设,实现景区基础设施的快速部署。

这项创新更带动了相关标准的建立。国内首部《氢能轨道交通技术规范》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涵盖燃料电池系统、氢安全监控等52项技术指标。产业协同效应初步显现:2025年上半年氢能装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50%,预计到2030年将带动万亿级市场规模。

“氢春号”的启程,是中国交通能源转型的一个缩影。当氢能动力从概念走向实践,当零碳出行与文旅体验深度融合,一条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新路径正在清晰。随着技术迭代与成本优化,氢能轨交有望成为连接城市与自然、现在与未来的绿色纽带,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