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前10位“帝二代”排名,两人胜过唐太宗,比隋炀帝更悲壮又是谁?

自古有云“创业容易,守业难”,历朝历代的帝王当中,不乏开拓山河万里,横扫八方劲敌的雄主英君,如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自古有云“创业容易,守业难”,历朝历代的帝王当中,不乏开拓山河万里,横扫八方劲敌的雄主英君,如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宋武帝刘裕、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哪个不是以武立国,手创一代铁血江山。可到了他们命终寿尽之时,却无不为自己的“帝二代”(第二代)嗣君心碎不已。

汉惠帝刘盈、宋少帝刘义符、明建文帝朱允炆虽然都已忝居“二代”之帝位,却最终在史家眼里都成不了真正的“帝二代”,顶多也就是第二任君主而已。更有甚者,如秦长公子扶苏、汉东海王刘强、隋房陵王杨勇、唐隐太子李建成、宋武功郡王赵德昭,这本来都是第一代开国天子顺次排序,理所当然“非嫡即长”的储君或准太子,可结果他们都没有成为“二代”守成之君,还统统都命薄如纸,悲怆千古!

为何成为“帝二代”之君会如此艰难呢?甚至比创业之主还要步履维艰,今天小编就列举了华夏历史上最为知名的十位“第二代”天子,并斗胆给他们进行了一个名次排列,熟知历史的看官们,当好好试参详一番,评一评这十大“二代”帝王当中,谁高谁低,谁才是真正的王者呢?

第一名,“汉二代”汉太宗刘恒,一般被称之为汉文帝。他原本是汉太祖高皇帝(汉高祖)刘邦的庶子,在家中排行第四(庶长子齐王刘肥、嫡长子太子刘盈、第三子赵王刘如意),被封为代王,他的母亲原本是西楚霸王项羽所封西魏王魏豹的妃子薄姬。后来魏豹因助项羽对抗刘邦被杀,薄姬就落入了汉王手中,成为了刘邦的姬妾。

薄姬和他的儿子刘恒在刘邦、吕后在世时,都极为低调,从来没有受到过吕后的威胁。汉朝的第二位皇帝是汉惠帝刘盈,但他却并不是大汉的“帝二代”,这从庙号与谥号就可以看出来,刘盈连庙号都没有,在位七年,完全由生母吕后操控,最后郁郁而终。

刘盈原本名下有七个儿子,最出名的是前少帝刘恭与后少帝刘弘,刘恭是不知名的宫女所生,由于在吕后的安排下,汉惠帝曾迎娶了自己亲姐鲁元公主的女儿张嫣,并立为皇后(亲外甥女),张嫣终身没有子嗣,吕后则将刘恭送给张嫣抱养,并杀其生母。刘恭登基后,对亲奶奶吕后怨恨极深,并扬言长大亲掌大权后要清算吕氏,结果吕后听闻后立马先发制人将刘恭废杀,而后又扶立了刘弘为帝。

后来吕后驾崩,汉朝老臣周勃、陈平等与齐王刘肥的儿子刘章等宗亲诸王里应外合,将吕氏一门全部铲除,周勃、陈平等老滑头秘密商议之下,决定迎立素以老实仁厚著称的代王刘恒来长安承嗣汉高祖的帝业。刘恒到达长安之后,就拿出了天子的威仪,直接以“王者无私”的派头拒绝了周勃的攀附,这使得这班老臣惊诧之下,暗呼后悔,都没想到刘恒这小子平日里全是装的。

刘恒又与周勃等大臣以“汉惠帝无子”为由,将刘弘在内的惠帝诸子全部当作“吕氏血脉”尽数诛杀,可见这个千年以仁孝著称的汉文帝手段何其凌厉!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开创了著名的“文景之治”,为后来的汉武盛世以及两汉四百年基业打下了牢固的基石。

汉文帝还被后世史家冠以“帝之太宗”之名,“文帝”的谥号也成为了后世帝王争向竞逐的殊荣,就连武功赫赫的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都在生前,想尽各种办法“预定”好与刘恒同款“太宗文皇帝”的庙号与谥号,可见汉文帝对后世影响有多大。作为“帝二代”,汉文帝居首为冠应该毫无争议。

第二名,“宋二代”宋太宗赵光义。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亲弟,家中排行老三。由于他一直追随其兄赵匡胤,成功开创了北宋王朝,所以宋太祖年间的朝堂之上,晋王赵光义的地位超出了百官之首的宰相,与此同时,赵光义还被任命为京师汴梁的开封府尹一职,全权负责京城的治理与安全,到了宋太祖末期,朝廷百官几乎全都成了晋王赵光义的徒众。

而面对久未立储之事,宋太祖也有自己的考量,因为在北宋之前,五代当中的后晋、后汉、后周都是因为后继之君年幼,主少国疑,最终酿成了朝代更替的惨剧。鉴于这一点,赵匡胤才迟迟没有确立太子的名位。可当他看见亲弟赵光义在朝野的势力越来越大,心中不免慌张起来,开宝六年的时候,也就是他在位已经十三年,他最年长的儿子赵德昭也已二十二岁(十三岁就加冠出阁,被认定为成人),比起唐太宗李世民十六岁就已带兵征伐,此时的赵德昭断不能说是年幼不懂事的孩子了。

然而不知出于何种考虑,宋太祖在这个时候都没有为这个孩子封王,更别提册立为太子,但在这一年却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个职位就相当于宰相了,李世民没有做成太子的时候,也曾被父亲唐高祖李渊任命为尚书令,形同宰相。

宋太祖为了扶持这个儿子,却总是小心翼翼,在四方基本平定之后,他就在朝议时提出迁都关中长安,一来汉唐都是因定都长安而兴盛久安的,二来汴梁地势平坦,四面环水,无险可依,却还要养着百万禁军来拱卫京师,这样下来百年之后,百姓的膏血都会被掏空,不如迁居长安,凭险而守天下。

这两个理由都是相当合算合理的,但赵光义为了一己之私,裹挟着自己拉拢的一众文官群臣全力反对,他们反驳的理由就只有一条,圣人云“守江山在德不在险”,如果大宋天命所归,又何须大费周章西迁国都呢?宋太祖无言以对,开国之初他就立下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誓言,所以他的迁都计划只好作罢。原本为了这个计划可以实施,他还提前任命赵德昭为兴元府尹、山南西道节度使,也就是地近长安的汉中地方与军队一把手。

可却被赵光义轻而易举挟众给破灭了。后来赵匡胤又想着慢慢收回权力,哪怕挪一个窝,将皇弟赵光义排出权力中心也好,便又提出迁都附近的洛阳,理由是洛阳夹马营是自己老家,也是汉唐古都,比汴梁风水好,迁过去也不会大费钱财与民力,后来还是被赵光义带着文官们给顶回去了,气得赵匡胤当庭震怒,可赵光义自恃百官为助,完全不惧怕兄长的雷霆大怒,最后只是为了不彻底翻脸,才做出了一个小小的让步,说是可将洛阳作为汴京的陪都,设为西京这才让彼此不再红脸下了台阶。

赵匡胤郁闷至极之下,又亲自前往洛阳巡视,并在洛阳附近“射箭择陵”选好了万年吉地。再后来就是那个千年悬案“烛影斧声”,赵家兄弟雪夜对饮,是夜宋太祖驾崩,次日宋皇后命宦官王继恩传召太祖第四子赵德芳入宫治丧,早被赵光义笼络的王继恩故意误传晋王前来,最终赵光义先入为主,做了皇帝。

这里有人就会有疑问了,宋皇后为何不传德昭,反传年幼的德芳,这是因为宋皇后是太祖的第二位继后,即第三位皇后,比太祖小二十五岁,比德昭还小一岁,宋皇后素来与这个年龄相仿皇次子避嫌保持距离,反而与比自己小七岁的德芳情同姐弟或母子。

宋太宗做皇帝的依据,则是后来老丞相赵普出来替他诠释的,就是太祖太宗的老妈杜太后在世时,害怕赵家走五代幼主失国的老路,就命赵匡胤立下了一个金匮之盟,就是在他驾崩后,兄终弟及,光义驾崩后再传给四弟廷美,廷美之后又传还给德昭,这样赵家的江山就可以一直国赖长君,永不丢失了。这件事恐怕赵匡胤生前自己都不知道。但是赵普替赵光义祭出的这个金匮之盟,足以压服当时的群情。

宋太宗赵光义登基之后,彻底开启了大宋三百年重文抑武的绝世风貌。同时还发动了两次征伐辽国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不过两次都失败了,第一次他御驾亲征,先灭了北汉,接着乘胜进兵,围攻了辽国南京,但因为连续作战的缘故,宋军协调不足,最终被辽军击败在高粱河畔,宋太宗本人股上中箭,驾着驴车仓皇逃跑才捡回了一条小命。

第二次他派出大将潘美、先锋杨业等数路兵马进攻辽国,结果杨业深入敌境被围,潘美按照宋太宗事先规划好的阵图进军,结果出师不利,又不及救援杨业,杨业负伤被俘,三日绝食而亡,雍熙北征以败告终,之后宋太宗转向巩固北宋内部,继续掌权十一年之久,辽国上下对他还是非常忌惮,就连著名的辽国承天萧太后都说他是“好战之主”。

在第一次高梁河之战后,赵德昭曾经向三叔赵光义请求封赏有功将士,当时负伤且心情极为沮丧的宋太宗当场指着德昭骂道:“竖子!待你做了皇帝再行封赏也不迟吧!”德昭吓得回到家就横剑自刎了,宋太宗听说后大哭道:“痴儿!何至于此!”(貌似明成祖哭建文帝同款台词)赵光义在位期间,也曾以唐太宗自诩,他对喜欢进谏的名相寇准曾说:“卿做魏征,寡人为文皇也!”文皇指的就是唐太宗。

不过后来他还是达不到唐太宗那种气度,最终还是将寇准贬官外放了,当然他在武略方面也与唐太宗相差甚远,但作为宋朝的“第二代”天子,确实比他的大侄子赵德昭要适合百倍。赵德昭太过纯粹,又不够成熟与隐忍,最终对不住自己的父亲赵匡胤,只能提早到黄泉相见谢罪了。

在历朝历代所有“帝二代”当中,赵光义稳固江山的手段还确实棋高一招,除了汉文帝之外,恐怕武略非凡的李世民都要退避三舍,自叹不如,不然光靠一个文治就能让士大夫替他赵家坐守江山三百余年,国祚还超过了大唐,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事情。

第三名,“唐二代”唐太宗李世民。他是唐高祖李渊的嫡次子,又是隐太子李建成的同胞二弟,他的亲爸爸李渊又是隋炀帝杨广的亲表哥,这是因为李渊与杨广的亲妈是同父异母亲姐妹,所以李世民也得喊杨广一声表叔叔。隋炀帝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又喜欢大兴土木,他一直认为秦始皇可以一边建阿房宫,一边筑长城和骊山陵墓,一边修千里驰道,一边还能对六国开战,还能北击匈奴,南扫百越,没完没了,在王位二十六年,在帝位十二年,天下谁也不敢反他分毫。

杨广认为这是一个奇迹,但是这个奇迹他也能实现,于是大规模用兵和启动超级工程双管齐下,征天下兵讨伐高句骊,征天下役夫修京杭大运河,建极其奢华的洛阳行宫、江都行宫,又运用能工巧匠建造极为惊人的移动行宫,以供他多次巡边,威慑塞外的草原游牧部众,又在整个洛阳城搞各种铺张,以吸引万邦来朝。他觉得自己的功业一定要超过秦始皇和汉武帝,可最后惹得民不聊生,天下纷乱,他最后认怂躲到江都行宫不敢回家,还被近臣给活活缢杀了。

就这样一个烂摊子,他的表侄子李世民,一口气替他打服天下各路诸侯,然后扶着亲爹李渊在长安登基称帝,唐高祖李渊很倚重这个儿子,但却又不能把太子之位送给他,因为太子之位留给了才能尚可的嫡长子李建成。李世民则被封秦王,兼任统领百官的尚书令,又统领大唐兵马负责征伐的天策上将,甚至差点还要把陕东之地全封给他,让他在洛阳自己使用天子銮驾与旌旗。

甚至还有一次,李渊想要直接废李建成为蜀王,让他躲到西南巴蜀之地不要出来了,再将李世民立为太子,不过这可能就是随口一说,就像汉景帝说要在万年之后传位吾弟梁王一样。可李世民却当真了,自己功高盖世,为什么不能做太子,当皇帝呢?于是就有了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枉死宫门,李世民荣登大宝,成为了大唐的“帝二代”。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和汉文帝在位时间一样,他的功业也做得相当之大,天下四方的君长后来都一齐尊其为“天可汗”,这是整个华夏历史上都绝无仅有的,这个称号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宗李豫还曾号令过西北诸夷。但为何李世民作为“帝二代”却要屈居赵光义之后呢?小编认为唐太宗武功固然超凡,宋光宗自然不如,但论固本定邦,唐太宗在位期间就给后来唐中后叶的纷乱埋下了伏笔,天下虽然设有十道,但地方藩镇在后来拥兵自重,要挟朝廷,历代史家一致认为这个恶习唐朝最甚!

这一点就难比宋朝了,宋朝虽然武力稍弱,但到南宋初年,宋高宗进行改制之后,边镇节帅还是能有极大的机动性御敌作战的,甚至到了宋理宗时还能灭掉世仇金国。除了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耻,与元世祖灭宋之战,南北两宋三百余年内部还是相当稳定的,反观唐朝从武周篡唐,到安史之乱,再之后河北、淮西等藩镇作乱此起彼伏,愈演愈烈,到后来黄巢等义军突起,唐朝廷内忧外患,形如空壳,再加上从唐肃宗时起的宦官弄权,多位晚唐天子都是任由阉宦废立,女主、宦官、藩镇、权臣、宗室之乱,在宋朝统统没有。

唐太宗作为开基之主,难道没有责任吗?宋太宗以文风养士,寇准救宋真宗于澶渊,范仲淹、韩琦都是以文臣御边,威震敌胆,南宋则有状元宰相赵汝愚、吴潜、文天祥先后尽忠竭力,力保赵氏半壁江山,文臣气节始终不衰,毫不逊色于赳赳武夫,以这一点而论,唐太宗恐怕就要逊色于宋太宗多矣!

第四名,“明二代”明太宗朱棣,又称明成祖。朱棣原本就是一介藩王,坐守燕地北平,后来他的大哥懿文太子朱标薨逝,加上大哥的长子朱雄英也早夭,剩下一个半生不熟且庶出的侄子朱允炆,后来被扶立为了储君,而后又做了皇帝,即建文帝是也。这个建文帝上台没多久,就完全不把这些既不亲也不熟的皇叔父们放在眼里,还听信几个文臣的蛊惑,想要做成汉景帝当年冒险做成的壮举,削藩定天下。

可当年汉景帝手下还有梁王刘武、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这样能打胜仗的武将。建文帝能有啥呢?一个善守不善战的老将耿炳文,一个夸夸其谈,纸上谈兵的李景隆,加上自己迂腐可笑的指令,教军中诸将莫使寡人担负杀叔之名,于是燕王朱棣手举靖难勤王的义旗,一口气杀向金陵,盛庸、铁铉空负一腔忠义,也难敌燕王之师锐不可当。建文帝接棒亲爷爷洪武大帝,原本要做“帝二代”,结果最终搞得不知所终,连年号都被取消了,建文四年改为了洪武三十五年。

朱棣上位称帝之后,又想走秦始皇、隋炀帝的老路,而且原本想要玩得比秦隋还要波澜壮阔,重修更加坚固的万里明长城,这个要赛过秦始皇那土长城。迁都北平,兴建北京皇宫,也就是如此的紫禁城前身,还有隋炀帝搞的那个千里运河,在“帝二代”朱棣眼中,如同儿戏,明成祖直接派出三保太监郑和建造数以百计、惊世骇俗的越洋大宝船,七下西洋,宣扬国威,使万国来朝。另外,为了超过始皇帝的巡游和隋炀帝的巡边,明成祖直接御驾亲征,五次深入大漠,把卫青、霍去病的赫赫军功,自己亲身体验一番,这一点就连汉武帝、唐太宗都不曾做到过。

朱棣在位二十二年,之所以没有像隋炀帝那样玩脱了,引火自焚,也没有像秦始皇那样,玩到最后撂下个烂摊子,搞得二世而亡。这是因为他还能听得进大臣们的谏言,比如有一个职位不大的文臣叫作李时勉的,经常进谏规劝他,朱棣甚至多次发怒将他的奏章摔在地上,可后来冷静下来又自己拾起来给准奏了,对这个李时勉还多次将他关起来,不久又放他出来继续由着他对自己发难,除了唐太宗善纳谏外,朱棣在这一点上也是难能可贵的。

另外就是朱棣还有一个好儿子,也就是明仁宗朱高炽,作为监国太子,一直为明成祖坐守京师,打理财务,稳定人心,这才使得朱棣在外打仗从来不愁粮草辎重,也没有后顾之忧,最后朱棣自身也是极有征战韬略的将帅,不像隋炀帝除了平定南陈捡了个漏,自己从来不敢身陷战阵,所以最后才会被宇文化及架空弑杀。明成祖比起唐太宗,可能武功不相上下,朱棣没有像李世民那样亲自开基,但李世民做皇帝后,也没像朱棣那样常年亲自征伐。论文治,贞观之治肯定稍胜永治盛世。

李世民除了晚年征高句骊外,一直还是比较爱惜民力的,而朱棣五次北征,从永乐八年到最后二十二年贯穿始终,其间永乐四年到五年,还遣将出兵号为八十万征讨了一次安南。所以朱棣驾崩后,他的继任者明仁宗、明宣宗先后将下西洋与征讨漠北这些大型活动果断中止并取消,国力渐弱,防线收缩。而唐太宗驾崩后,表面仁懦的唐高宗李治,居然再接再厉,完成了其父和表叔公杨广平定高句骊的大业,同时还将大唐的国力推向了更高的巅峰。因此,朱棣与李世民,谁强谁弱呢?

第五名,“东汉二代”汉显宗刘庄,又称汉明帝,原名叫作刘阳。他是汉世祖光武帝皇帝刘秀的第四子,也算是嫡长子。刘秀早年的时候爱慕过南阳郡新野县的美女阴丽华,还扬言说道:“当官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后来昆阳大战,刘秀以三千兵马大败王莽四十二万大军,一时间威震天下,不久便得偿所愿,他迎娶了阴丽华为妻。

可好景不长,刘秀和他的大哥刘縯由于功高震主,汉更始帝刘玄斩刘縯,并准备将刘秀一并铲除,刘秀忍辱偷生,委曲求全,最终获得了刘玄的宽宥,将他派到兵荒马乱的河北去工作,刘秀也只好暂将阴丽华送回新野老家,自己独自前往河北。为了平定河北,刘秀不得已与真定王刘杨结亲,娶了他的外甥女郭圣通,于是获得了许多兵马与资助,这才拿下了这片龙飞之地作为基业。

很快刘秀在河北鄗县称帝,后来一路冲杀,攻下了洛阳和长安,就成了“汉室中兴”的大业,而为了稳固人心,刘秀在做皇帝后,也只好册封郭圣通为皇后,圣通所生长子刘强为太子,被接回到身边的原配夫人阴丽华只封了一个贵人,其子刘阳则被封建为东海王。然而刘秀始终眷恋和恩宠的都是阴丽华母子,加上郭圣通的舅舅真定王刘杨后来反叛被斩,郭圣通内心非常不安,所以对刘秀也颇多怨言,最终刘秀实在忍不了她了,在建武十七年将其废黜,同时又将阴丽华扶上了皇后之位。

太子刘强则是一个非常贤德的好孩子,他做储君近十八年,从来没有任何过错,见到母亲被废,曾多次向刘秀表示自己要辞去太子之位,刘秀也实在不忍心,直到建武十九年,在刘强的坚持之下,再加上阴丽华之子刘阳实在是聪睿过人,于是就降封刘强为东海王,刘阳改名为刘庄坐上了太子之位。后来刘秀驾崩,第二年即汉明帝永平元年,东海王刘强就薨逝了,实在也是一个不解之谜!刘强虽然谦让贤德,但却始终没有成为“帝二代”。

他的同父异母弟刘庄就不一样了,做上皇帝之位后,全力压制功臣、外戚、宗亲诸王以及不法官吏,对百姓也多有惠泽,与民休养,同时又对四方边境用兵,积极驱逐外敌,巩固东汉社稷,并打造了著名的“明章之治”。他在位十八年,终年四十八岁,实在有点可惜!假设当年光武帝没有废黜刘强,而是让他坐上龙椅,成为“东汉二代”,这位宽和谦逊的皇长子能强压天下豪强,严苛驭下,延祚汉室么?

第六名,“北魏二代”魏太宗拓跋嗣,又被称之为魏明元帝。拓跋嗣是北魏开国太祖皇帝道武帝拓跋珪的长子,他的亲妈妈刘氏,是按照北魏鲜卑部众的老规矩,储君一定要“去母留子”,刘氏被赐死的时候,作为太子的拓跋嗣极为悲痛,甚至跑到父亲面前去哭骂,从而触怒了道武帝,拓跋嗣于是逃身在外。

性情残暴的道武帝在晚年因为压力极大,又喜好服食寒食散,性情就变得越来越暴戾。早年因为好色,他强娶了自己的亲姨母贺氏,生下了次子拓跋绍,并封为清河王。拓跋绍长大之后,也是个残暴的家伙,他与长兄拓跋嗣的关系不好,也没有得到父亲的垂爱。后来贺夫人得罪了“外甥丈夫”道武帝,被关起来就要被斩杀了,她想尽一切办法通知自己的儿子前来救她。

拓跋绍于是联合宫中早就笼络的宦官,一同在夜里翻墙入宫进行了行刺,最终道武帝被自己的亲儿子所弑杀。后来拓跋嗣得到消息,联络宗亲大臣们勤王平叛,将拓跋绍母子斩杀,他自己这才做了北魏的第二代皇帝。拓跋嗣在位期间功绩还是非常可以的,他的继承人就是更为可怕魏太武帝拓跋焘。拓跋嗣三十二岁驾崩,在位十四年。他在“帝二代”中存在感不是太强,但他确实做到了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不失为一代明主,排行第六,当之无愧!

第七名,“辽二代”辽太宗耶律德光。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开国的时候,作为嫡次子的耶律德光就经常随父出征,屡立战功,后来在老妈述律皇后的助力下,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又号“元帅太子”。他的亲大哥、真太子兼东丹王耶律倍就没怎么得到老妈的青睐。后来辽太祖驾崩,述律皇后为了压服群臣,让次子德光即位,果断砍断自己的手腕,以此殉葬,这才震慑往了辽国的宗亲大臣,耶律德光顺利称帝。

可德光并不喜欢自己这个强悍的老妈,他为了摆脱述律太后的控制,便毅然带着大哥的儿子耶律兀欲,以寻兄为名(耶律倍没做上皇位,后逃往后唐投靠唐明宗李嗣源),挥兵南下,援助向他求救的唐明宗女婿石敬瑭。可大哥耶律倍很快被后唐末帝李从珂所杀,李从珂自己也带着秦始皇的传国玉玺登楼自焚,耶律德光于是封石敬瑭为契丹晋王,后又扶立他做了中原皇帝,即后晋高祖。

石敬瑭称帝后,这了报答辽太宗,于是将燕云十六州送给了辽国,同时还拜比自己小整十岁的耶律德光为义父。这使得辽太宗在辽国的威望大大上升,可依旧没有摆脱述律太后的掌控。后来石敬瑭驾崩,其侄晋出帝石重贵即位,这位出帝不想做辽国的傀儡和辽太宗的义孙,于是拿出了中原天子的威仪,全力对抗辽国。辽太宗怒不可遏,决计再次带着大侄子一同南征后晋,最后目标就是占据中原,自己来做华夏天子,这样就完全不用再害怕老妈述律太后了。

晋出帝果真不敌辽军,辽军进入汴梁后,俘虏了石重贵,并将他迁往辽境。耶律德光于是在汴梁穿上中原皇帝的冕服,举行了盛大的登基大典,并改原“契丹”国号为“大辽”。可由于是中原诸藩镇和军民的反抗此起彼伏,耶律德光冷静下来,他也意识自己孤军深入,辽军面对中原如此强大的反抗,如果再不北撤就会陷入极其危难的困境。德光也认为自己能取中原天下的能力,已向老妈和全天下人展示和证明了,可以踌躇满志地班师了。

辽太宗从汴梁北退,到河北栾城杀胡林的时候,病重不治而崩。临终前怀着对大哥的愧疚之心,把军队和皇位都还给了侄子耶律兀欲,也就是后来的辽世宗。辽太宗死后,述律太后因路途太远,命人将他腌制成“帝羓”才得以归葬。后来他一辈子都打败不了的老妈,却被侄子辽世宗所败,可见他一生还是对得住老妈与大哥的。在江山与亲情之间,他是有多难才得以维持了这个局面,他的结局虽说有点悲情,但位列第七,也是得其所哉!

第八名,“隋二代”隋世祖明皇帝杨广,又称隋炀帝。他是北周大丞相、隋高祖文皇帝杨坚的嫡次子,杨坚代周称帝后,就想挥兵平定南陈王朝。于是就派出杨广作为名义上的主帅,给足了他所有的精兵强将,很快大军攻克陈都金陵,陈后主陈叔宝在胭脂井底被俘,天下从西晋永嘉之乱后再一次复归一统。

杨广有了这样的战功,心中就有了自己的小九九,因为他头顶上还有一个同母同胞的亲大哥,太子杨勇。为了达到易储夺位的目的,他百般巴结自己的亲妈独孤皇后,又在她耳边各种诋毁自己的亲大哥杨勇,甚至买通太子身边的近臣和朝廷的元老大臣一同为他助力,最后将自己的兄长杨勇扳下了太子的宝座。

后来让杨家父子都害怕的孤独皇后驾崩,年迈多病的隋文帝杨坚开始这才开始享乐人生,他很快宠幸了陈后主的妹妹宣华夫人。可作为新太子的杨广也对这位庶母颇有意思,这事很快就传到了隋文帝的耳中,杨坚也在宣华夫人那里得到了“太子无礼”的证词,气得他立马发了疯,叫骂道:“独孤误我也!”也就是他的亡妻独孤皇后全力支持杨广这个不肖之子上位,如今才发现全是一场可怕的阴谋。

正当他还要遣人传旨将废太子杨勇追回宫中,杨广通过宫里的耳目早知道了一切,于是果断采取了无情且严厉的行动,是日隋文帝驾崩于仁寿宫。隋炀帝杨广很快登上宝座,尽诛同母的所有兄弟,然后开启了东征西伐,大兴土木,四方巡游的疯狂生涯。隋炀帝在位总共十四年,年号大业,结果隋室杨家的帝业全给他败光了,这应该是最败家的“帝二代”了。

第九名,“南朝刘宋二代”宋文帝刘义隆。堪称低配版的“汉文帝”,刘义隆是宋高祖武皇帝刘裕不起眼的第三子,他的亲妈妈胡氏还因获罪被杀。刘裕自称是汉高祖刘邦异母弟楚元王刘交之后,在东晋末年,他从军参与平定了许多叛乱,最后做到了太尉的高位,后来取代权臣桓玄成为了东晋最后的权臣,被封为了宋王。刘裕还曾北征中原,一度收复长安、洛阳两京,擒杀了许多割据中原的夷狄天子,一时间威震四方,后因后方出事,他急于返回东晋朝廷夺权,最终竟将收复中原的硕果又丢失给了兴起的北魏。

在生命最后两年的岁月当中,刘裕眼见天下一统的大业难以骤成,于是抢先灭了东晋,受禅之后,就立马诛杀掉了司马氏一族,自己做了南朝第一帝。他不以先祖的汉为国号,反而以司马家所封“宋”为国号,这是为了体现这江山是靠自己打下来的,和刘邦、刘秀的汉室没有任何关系,另外也是他残忍杀害司马氏一族,心虚不敢妄立国号的表现,只能对外宣称自己是正当承袭晋室江山。他做皇帝不到三年就驾崩了,他的长子刘义符很快即位,是为宋少帝。

可这个刘义符却一点也没有当皇帝的一样子,整天各种玩耍,刘裕生前托孤的四位心腹大臣徐羡之、傅亮、谢晦还有带兵在外的檀道济于是一同商量,要废黜这个贪玩的天子。这四个顾命大臣做起事来,比汉朝的周勃、陈平,曹魏的司马懿父子简直凶狠百倍,一点也不顾念先帝对他们的知遇之情,废黜刘义符之后,又很快将他与二弟刘义真一并杀掉。这样残杀先帝之子,不知刘裕泉下有知会怎么想?不过恐怕这也是效仿他杀司马氏一样吧!

毕竟王莽、曹操、司马懿篡权之时,也都没有如此迅猛地进行杀戮,更何况刘裕生前将徐羡之等人当成是萧何、诸葛亮一样百般信赖。在杀掉刘裕长子、次子后,百官本来要拥立刘裕第五子刘义恭为帝,因为他有点像刘邦第三子刘如意那样,年幼却最受刘裕宠爱,一开始百官觉得他应该易于控制,可徐羡之却反对,因为刘义恭看起来都是个聪明的孩子,将来他长大要为大哥、二哥报仇怎么办?

而如今只有一个宜都王,刘裕第三子刘义隆平素就不受先帝待见,且一贯以敦厚老实著称(几乎与汉文帝如出一辙),将他迎来建康做了皇帝,他一辈子只会拼了命地感激徐羡之等人,哪里还会想到替兄长们报仇?反过来他还要感谢徐某等人,替他铲除了几个哥哥,他才有做皇帝的机会!

最后群臣只好迎来了刘义隆称帝,改年号为元嘉,这就是宋文帝了。不过这个表面老实的“刘宋二代”,实际和汉文帝一样“腹黑”,经过三年的稳固皇位之后,他就将徐羡之、傅亮、谢晦这三位顾命大臣治以“弑君、擅杀亲王,背负先帝”之罪,尽数斩杀。后来他又将自己的四弟刘义康扶起来做宰相,制衡带兵在外的檀道济,最终也将檀将军斩杀。

后世有人说檀道济死得冤枉,并说刘义隆这是自毁长城,主要是檀道济并没有像徐羡之他们三位那样内心恶毒,他只是顺从了前三人的意见,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可毕竟他也以实际行动参与其中,始终没办法洗脱罪行的。刘义隆依靠刘义康清除檀道济之后,又忌惮刘义康会篡权夺位,最后也将他废杀。

他在位三十年,还发动了三次北征中原,讨伐北魏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结果都是一开始气吞万里如虎,最终草草收场。后世有人说是北魏正值英主太武帝拓跋焘在位,非常难以对付,另外刘义隆自身没有作战经验,所以遥制诸军,难免失利,他也只能勉强做个半壁江山的守成之君了。魏宋两败俱伤,暂时休战之后,刘义隆还是打造了一个相对长久平稳的“元嘉之治”。

后来他的太子刘劭喜欢做许多不好的事情,惹得他经常责骂他,这就使得太子内心非常不安,有点像清康熙帝的太子胤礽那样。刘劭最后还搞出了一个“巫蛊之祸”,不过他是真弄了这些东西,当年汉武帝的卫太子刘据反而是被人冤枉的。刘义隆得知后,就准备废太子。刘劭得到消息,当即立断,带兵闯宫,直接砍杀了父亲,然后举丧称帝,并给刘义隆庙号为“中宗”。

不久之后,刘义隆第三子刘骏和六叔刘义宣相继起兵勤王,刘劭战败被斩,刘骏称帝后改刘义隆庙号为“太祖”。宋文帝刘义隆的帝王生涯与汉文帝刘恒多少有点相似,但从细节与结局上看,他与汉文帝相比实在是相差太远了!如果没有三十年勉勉强强的“元嘉治世”,恐怕他都很难在“帝二代”中立足成名。

第十名,“秦二代”秦二世皇帝胡亥。他是秦始皇的第十八子。可能始皇帝对他的人生规划是想让他做宗正或司寇一类的官职,于是命他拜中车府令赵高为师,学习刑狱律令,从而他与赵高成为了好朋友。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的时候,将胡亥带在了身边,后来走到故赵旧地沙丘的时候,始皇帝病得很厉害,于是写下遗诏,命在北方做蒙恬监军的长公子扶苏回到咸阳来主持他的身后事,然后将这道诏书交给了赵高,有待发送,自己很快就驾崩了。

赵高于是拿出遗诏品读了一番,便有了自己的想法,他找来丞相李斯,叫他一并篡改遗诏,将帝位传给胡亥,并赐死扶苏、蒙恬兄弟,李斯最后成了他们的帮凶。扶苏得到假遗诏之后,却信以为真,立马就要自尽,蒙恬还劝他不要着急,一向以贤德仁孝的扶苏这时却迂腐至极,不待蒙恬好好替他开解一番,就横剑自刎了。蒙恬、蒙毅兄弟曾经得罪过赵高,如今没有扶苏这个主子,所以也都死于非命。

胡亥登基之后,号为秦二世皇帝,很快他又听从赵高之言,将自己所有的兄弟姐妹全部以最酷烈的刑法一并处死,只有一个公子高说自己愿意去殉葬先皇,这才死得体面与温和一点,胡亥还赏给了他家人十万钱。坐稳江山之后,在赵高的帮助下,胡亥又诛杀掉了丞相李斯父子,并以指鹿为马的高招铲除了朝堂上的一切反对势力。接着他又效法秦始皇到处游巡,后来天下纷乱,赵高怕出事,同时又不想胡亥听到有关他的坏话,于是就劝他深居后宫享乐即可。胡亥从此沉溺于其中,再不问国事,赵高则自封为丞相,总揽大权。

后来反秦义军都快打到关中来了,赵高这才慌张起来,胡亥也得到了这个可怕消息,百般责备赵高误国,赵高吓得不敢上朝,并与亲弟赵成、女婿阎乐一起商量杀胡亥,另立公子婴为帝。最后阎乐带兵入宫弑君,胡亥临终前要求到一个郡王来保命被拒,他又提出做一个万户侯来求饶,还是被拒,最后又乞求做平民百姓来活命,依旧被拒,绝望之下他只好自尽了。

赵高于是扶立始皇帝之侄子婴称帝,子婴寻机杀了赵高,然后自降为王,最后向沛公刘邦投降,秦朝就此灭亡。由于子婴只做了四十六天的秦王,所以后世史家基本不将他作为“秦三世”,且秦亡与他也没有直接的联系,断送强秦江山的仍旧是那二世胡亥也!胡亥在后世又被称之为“二世祖”,不过他在“帝二代”中应该是最可怜也最无奈的一位吧!以德才气度而论,他完全比不了杨广、刘义隆,所以只能忝居末位了。至此,看官朋友们,你们认为这十位天子,谁才是“帝二代”中最为傲人的大赢家呢?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06
用户10xxx06 2
2025-10-06 15:06
朱棣到死多没有想到。自己的太宗让嘉靖改成了,成祖[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史魔南歌子 回复 10-09 13:56
成祖已非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