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反驳型人来说,你的每一句话,都是对方开启辩论的开关。
比如,你说:“今天天气真好啊,太阳晒得暖洋洋的,带宝宝出去转转。”
对方答:“好什么呀,紫外线那么强,对皮肤不好,一会儿就得晒黑。”
你说:“那我们中午做红烧排骨吧?”
对方答:“排骨多油腻啊,现在提倡清淡饮食,而且现在的猪肉都不好。”
你和他们说:“崽会叫爸爸妈妈了,太聪明了。”
对方答:“别家的都会说一整句话了,路还长呢,现在说聪明还早。”
……
不管和对方说什么,对方的第一反应就是反驳,就连你兴冲冲的分享,也能给你泼凉水。
如果你遇到过这样情况,那么恭喜你,你可能遇到了一个拥有 “反驳型人格” 的公婆。
他们几乎会本能地、不假思索地否定或反驳他人的任何观点、提议或陈述,无论事情大小,也无论是否重要。
对他们而言,对话不是交流,而是一场必须赢得的辩论赛。
1、什么是“反驳型人格”?
想象一下,你手里拿着一个遥控器,无论按哪个键,电视的反应都是“不对”、“不行”、“不是这样的”。
这就是与“反驳型人格”相处的日常体验。
典型特征包括:
① 习惯性否定:无论你说什么,他们的第一反应通常是“不”、“不对”、“不是这样的”。
② 爱挑刺:总能从你的话里找到可以攻击的点,哪怕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细节。
③ 强行纠正:即使你的方法也能通,但他们一定要你按照他们的方式来,以证明“我才是对的”。
④ 话题终结者:愉快的聊天常常因为他们的反驳而瞬间冷场,让人失去分享的欲望。
和这样的人相处,会身心俱疲。网友说她家公婆就是如此,简直是扎心了,每次都让她无语。
为何会这样?
首先,很消耗情感。
每一次交流都像一场需要全神贯注的考试,你得字斟句酌,预判她所有可能反驳的点,精神长期紧绷。回家不再是放松,而是上岗。
你不敢想说啥就说啥,因为你以为的分享,随便说两句,可能会演变为冲突,而这显然超出你理解的范围。
其次,自我怀疑与价值感降低。
长期被否定,你会开始不自觉地问自己:“是不是我真的什么都做不好?”“难道我的想法总是错的?”这会严重打击你的自信和判断力。
最后,是对夫妻关系的巨大考验。
公婆的问题,最终都会成为夫妻的问题。是的,因为你可能因为看公婆不顺眼,从而觉得另一半也不顺眼。
毕竟,老公是他们的儿子,身上多多少少有他们的影子。
因此,另一半的态度至关重要。如果他选择沉默、逃避甚至站队母亲,那你们的亲密关系将面临严峻考验。
言归正传,继续来聊聊反驳型人格背后的原因。
2、为什么要无理由反驳?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种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强烈的控制欲。
随着年纪增长,公婆可能会感到自己在社会、家庭中的话语权和价值感正在流失。
通过反驳,他们像是在宣告:“我还在,我的意见很重要,你们必须听我的。”这是一种对失控感的过度补偿。
一个内心自信、充盈的人,不需要通过不断否定他人来确认自己的价值。
相反,低自尊的人需要通过“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这种方式来获得短暂的优越感和安全感,以此弥补内心的自卑与脆弱。
此外,就是“固定型思维”,认为人的能力是固定的,他们更倾向于证明自己聪明、正确,而把别人的不同意见视为对自己权威的挑战。
因此,反驳成了他们维护自我形象的本能手段。
所以,当你不断被否定,不是你不够好,而是否定你的那个人,正在通过否定你来寻找自己的存在感。
3、我们该如何应对?
硬碰硬地反驳回去?那你只会陷入无限循环的争吵地狱,需要更有智慧的应对方式。
① 设立边界,物理隔离
如果条件允许,分开住是最高效的解决方案。距离产生美,减少了日常摩擦的频率,能大大降低伤害值。
平时电话问候,逢年过节客气相聚,反而更容易维持良好的关系。
② 调整心态
如果不能分开住,就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
你要清醒地认识到,你的目标不是在一场场辩论中胜出,而是保护自己的情绪能量。
理解对方行为背后的恐惧和脆弱,把其看作一个需要确认自身价值的“病人”,而非一个充满恶意的“敌人”。
之后就是敷衍式回应:“嗯嗯,您说得对。”“哦,原来是这样的。”
或是直接不回应、不吭气,把对方说的话当成杂音。
主打一个不接招,不争论,不试图说服。
③ 团结队友,争取丈夫的理解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必须和丈夫进行有效沟通,不是抱怨“你妈怎么这样”,而是陈述感受:
“老公,当爸妈一直否定我的时候,我感到很难过,对我们的关系也有影响。我希望我们能一起想想办法。”
让他明白,支持你并不意味着背叛母亲,而是守护你们这个小家的安宁。
面对“反驳型人格”的公婆,我们要明白,这不是你的错,也很可能不是她故意的“坏”,而是她内心不安、思维模式僵化的外在表现。
与其耗尽心力去改变一个很难改变的成年人,不如改变自己的应对策略:理解其源,慈悲于心,敷衍于口,远离于身。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