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达子
本文共3600字,阅读时长大约7分钟
前言古人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一砖一瓦皆根基”。可太平天国这场搅动晚清半壁江山的风暴里,冯云山应该是最懂砌砖的那个人。
很多人对太平天国的印象,停留在洪秀全的奉天承运石达开的英雄末路,却常常忽略一个关键人物,他就是冯云山。如果没有冯云山,拜上帝会不过是广东乡下几个秀才的宗教游戏,金田村的起义篝火根本烧不起来,他才是洪秀全的落地执行人。
他究竟有多厉害呢?今天老达子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隐形的定海神针,到底对太平天国有多重要呢~
冯云山有啥本事冯云山和洪秀全一起离开本乡外出传教,冯云山用了三年时间,就把紫荆山的烧炭工、金田村的农民、平南的猎户、贵县的客家人,全拧成了拜上帝会的基本盘。到1847年洪秀全来广西时,冯云山已经拉了3000多个信徒了,这些可不是凑数的,是愿意跟着拼命的。
有了人以后,就得立规矩,而冯云山的本事就是能给人立规矩,他把松散的宗教团体,改成了能打仗的军队。
他干了两件影响太平天国命运的事:
第一件是写《十款天条》。
这东西不是照搬基督教十诫,是冯云山结合中国农民的生存痛点改的:一不拜邪神(比如观音、关公),二不拜假神(清朝皇帝、地主牌位),三不妄言,四不奸淫,五不偷盗,六不杀人,七不贪财,八不说谎,九不饮酒,十不懒惰。(《十款天条》原文)
可别小看这十条,它可是拜上帝会的军纪。就这么着,一群泥腿子被管得令行禁止,后来金田起义时,能一下子拉出两万能打的兵。
第二件是参与制定了《太平礼制》。
冯云山给拜上帝会搭了个金字塔架构:洪秀全是天王,自己是南王,杨秀清是东王,萧朝贵是西王,韦昌辉是北王,石达开是翼王。
这些都不是拍脑袋排的,每个位置都对应着相应的资源:杨秀清管烧炭工的人力,韦昌辉管钱和武器,石达开管客家人的江湖关系,冯云山把这些资源串成了闭环。
再往深了说,冯云山是太平天国里最懂现实的人,他从不让宗教迷信盖过务实生存。
洪秀全一辈子沉迷天父下凡,比如1851年金田起义后,洪秀全说“天父告诉我,要在永安建国”,冯云山没跟着喊天父圣明,而是转身对杨秀清说:“别等天父帮忙,咱们得自己打永安,先占个城,才有根据地”。
于是他带着几千会众,用了三个月攻永安,终于把永安打下来了(这是太平天国第一个都城)。
如果没有冯云山,拜上帝会可能就是个跳大神的邪教,太平天国就是群打家劫舍的土匪。
1852年的蓑衣渡之战,冯云山被清军的炮弹炸伤了,他死的时候,太平军里的烧炭工哭了,猎户哭了,连韦昌辉这样的地主都哭红了眼。
后来的事儿我们都知道了:冯云山死后,杨秀清开始跋扈了,而洪秀全也沉迷宗教,韦昌辉经常乱杀人。可以说,太平天国的基本盘,从冯云山死的那天起,就开始裂了。
如果说太平天国是一栋楼,洪秀全是屋顶,杨秀清是柱子,那冯云山就是地基。一旦地基没了,屋顶再华丽,柱子再结实,也得塌。
太平天国的内斗台阶太平天国最致命的矛盾,就是天父代言人杨秀清与上帝次子洪秀全的权力争夺了。一个是掌握军权的实际话事人,一个是掌握神权的精神偶像,两人的冲突早有苗头。
杨秀清的天父附身是冯云山当年默认的,1848年,冯云山被清军抓进桂平监狱,拜上帝会群龙无首,杨秀清突然倒在地上抽搐,嘴里喊我是天父,来救你们的,靠这招稳定了人心。冯云山出狱后,没拆穿这个骗局。
因为他懂,杨秀清的天父身份是烧炭工的精神锚点,拆了它,几千烧炭工就会散伙。但冯云山也给杨秀清划了条红线:天父可以骂会众,但不能骂洪秀全。因为洪秀全是上帝次子,骂他就是骂上帝,天父会不高兴的。
所以,冯云山在世时,杨秀清的天父附身从来都是点到为止,比如洪秀全偷懒不想管政务,杨秀清就天父附身说洪先生要好好管军队,别偷懒。
可冯云山一死,这条红线就没了。
1856年,杨秀清打下江南大营,觉得自己功高盖主,居然天父附身骂洪秀全:“你这昏君,我帮你打了这么多胜仗,你为什么不封我万岁?”洪秀全忍无可忍,密令韦昌辉杀杨秀清,天京事变也就此爆发了。
如果冯云山还在的话,这事儿根本闹不到杀人的地步。他会先拽着杨秀清的袖子说:“东王,你犯傻啊?你是天父代言人,没错,但洪秀全是‘天下主’。你逼他封万岁,等于告诉天下人‘天父要取代上帝次子’,烧炭工跟着你,是因为你能打胜仗,不是因为你要当皇帝。如果你们俩闹起来,清军肯定会乘虚而入,咱们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京,眨眼就会被清军占了。你想当‘万岁’,等咱们打下北京再说,到时候洪秀全亲自捧着重印给你封,比现在闹僵强十倍!”
然后他会转身找洪秀全,递杯茶说:“天王,你也消消气。东王是有点跋扈,但他能打胜仗啊!江南大营是他拆的,江西是他打下来的,没有他,咱们连天京都守不住。你给他个‘万岁’的虚衔又怎么样?反正实权还在你手里”。等将来打下北京,你封他个‘并肩王’,比现在杀了他强。杀了他,烧炭工肯定会反,韦昌辉、石达开也会跟着乱,咱们都得死!
就这么两句话,洪杨的矛盾就能有了台阶下了,冯云山的厉害,从来不是压服,而是用共同利益绑住所有人:你要权力?行,咱们一起打北京,打完了给你;你要面子?行,咱们一起演场戏,让天下人都服。
冯云山不死,太平天国的军事战略会怎么调整?那如果冯云山不死,太平天国的军事战略会怎么调整?毕竟,他可是能把紫荆山的烧炭工变成十万大军的人,他的战略眼光,比杨秀清、石达开都要毒。
首先,冯云山会给太平天国安个稳定的后方
历史上的太平天国,最致命的问题是没有根据地。金田起义后一路冲永安、打桂林、攻长沙、占武汉,直到定都天京,每占一座城都是打下来就走,从没想过守住它、经营它。
永安半年的设官理民是太平天国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系统经营地方。冯云山若在,极有可能把这一模式扩大到湖南、江西,而不是像历史上那样得城即走。
这样一来,太平天国就有了稳定的后方:江南的粮、江西的钱、武汉的兵,全归太平军所有。清军想围天京?太平军从江西调粮、从武汉调兵,分分钟就能把江南大营端了。
第二点、冯云山的稳扎稳打北伐路线
1853年,洪秀全派林凤祥、李开芳带2万人北伐,没有后方补给,没有援军,连地图都没带全,一路从江苏打到天津,最后被清军围在山东高唐州,全军覆没。
李秀成后来说“北犯无援,最是大错”。以冯云山在永安时期“先积粮、后出兵”的作风推断,他如果主持军事,大概率会要求“先清两湖,再图中原”,至少不会令2万精锐孤军深入。
冯云山的北伐逻辑,肯定是先巩固南方,再稳步推进。北伐不是赌运气,而是拼资源。没有南方的粮、南方的兵、南方的根据地,北伐就是送人头。他的北伐路线肯定是这样的:
第一步先占江南,控制住长江。第二步:打河南,进中原。最后一步就是攻北京,灭清朝。
这条路线可以说是稳得像老狗,有后方补给(江南的粮从长江运到河南),有援军支持(石达开守湖南、杨秀清守湖北),还有民心基础(河南农民盼太平军像盼救星),这样的北伐,清军根本挡不住。
就像李秀成在《自述》里说的:南王要是在,北伐不会败,他从不让我们裸奔打仗。
第三点、冯云山会让军队越打越富
定都天京后,韦昌辉的家财用完了,石达开的江西地盘丢了,杨秀清的烧炭工兵源没了,最后只能靠抢维持军队。冯云山最懂资源整合,他不会让资源一次性消耗,而是让资源滚雪球。
韦昌辉把钱全买了刀,可冯云山会让他投资。然后让石达开好好经营好江西的地盘,然后又有可能的话,冯云山还可能在占领的地方建太平天国炭厂,让烧炭工变成产业工人。
这样一来,太平军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兵源越来越多,粮袋子越来越满。而清军呢?他们的钱靠摊派(强迫地主交钱),兵靠抓壮丁(把农民绑来当兵),粮靠抢(抢农民的粮食),根本没法和太平军比。
第四点、就是冯云山的农民式军事智慧
杨秀清就喜欢强攻硬拼,打江南大营时,用10万人强攻,虽然赢了,但损失了3万人。打镇江时,用5万人爬云梯,死了1万人。冯云山可不会这么傻,他的战术全是农民式的聪明:饿肚子比死还可怕断粮道比打城墙管用伏击比强攻损失小。
当时打长沙时,冯云山不会强攻城墙,而是围长沙三个月,断清军的粮道。最后,长沙的清军饿了三天,主动开城投降。打南京的时候也是用的这招,打江南大营的时候就更聪明了,他采用了围点打援的战术。
这些战术看起来土,但很管用。就像李秀成说的:南王的战术,不是打敌人,而是熬敌人。熬到敌人饿了、怕了,自然就赢了。
老达子说如果冯云山不死,太平天国也许能横扫清王朝,中国的历史会是另一种样子:没有半殖民地的屈辱,没有辛亥革命的血与火,没有军阀混战的混乱,有的是农民有田种国家有工业外交有尊严的太平盛世。
当然,这只是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