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铁佛映千年:探访高平“隐世古刹”的铸铁传奇——一份给古建迷与文化寻根者的深度攻略

“敲之铿然若铜鸣,观之凛然似铁铸。”站在山西晋城高平市米山镇米西村的铁佛寺前,72岁的古建专家李会智轻抚殿门,声音里难掩

“敲之铿然若铜鸣,观之凛然似铁铸。”站在山西晋城高平市米山镇米西村的铁佛寺前,72岁的古建专家李会智轻抚殿门,声音里难掩激动。这座藏在太行山褶皱里的“袖珍古刹”,因一尊4米高的宋代铸铁弥勒佛闻名,更因全寺16尊铸铁造像、30余吨铁铸构件,被称为“中国古代铸铁艺术的活化石”。2024年中秋假期,铁佛寺单日游客量突破8000人次,其中60%为专程探访“铁佛秘境”的文博爱好者与非遗研究者。

“它不是普通的寺庙,是宋金时期晋东南冶铁业与佛教艺术融合的巅峰见证。”高平市文物局局长王俊杰介绍,铁佛寺始建于金大定七年(1167年),现存大雄宝殿为元至正年间重修,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多数古寺“木构为主”不同,铁佛寺以铁为魂——从殿顶脊饰到佛像基座,从供桌香炉到门窗格栅,处处可见铸铁工艺的巧思,堪称“铁铸的宗教艺术博物馆”。

历史溯源:从“铁佛显灵”传说到冶铁文明的缩影

铁佛寺的故事,要从一则民间传说讲起。

北宋末年,米山镇频发山洪,百姓苦不堪言。一日,有渔夫在丹河打捞出一尊铁铸弥勒佛,佛身刻“大宋政和年造”铭文。村民将铁佛供于临时草棚,次年洪水竟未泛滥。为感恩,乡绅牵头建寺,取名“铁佛寺”。虽为传说,却暗合高平“煤铁之乡”的历史——自战国起,高平便是上党冶铁中心,《山海经》载“虎尾山多铁”,宋金时期更因铁矿资源丰富,成为北方铸铁业的“技术高地”。

铁佛寺的“铁”,远不止传说。大雄宝殿内,一尊高4.2米的铸铁弥勒佛结跏趺坐,左手抚膝,右手持念珠,衣纹如铁水流动,面部因千年氧化呈深褐色,却依然慈眉善目。经检测,佛像采用“泥范铸造法”,分7段浇铸后拼接,总重约8吨,是目前已知国内现存最早、最大的单体铸铁佛像之一。

“更珍贵的是寺内20余件宋代铁铸构件。”李会智指着殿顶的“铁莲花脊刹”介绍,这些构件与木构殿宇完美结合,既防锈又承重,“古人用‘生铁淋口’技术处理接口,让铁与木历经800年风雨仍紧密咬合,这种‘铁木共生’的智慧,至今值得现代工程借鉴。”

行前指南:如何解锁“铁铸古寺”的隐藏细节

铁佛寺位于高平市米山镇,距晋城市区约40公里,适合与“羊头山石窟”“开化寺壁画”“炎帝陵”组成“晋东南文化线”。

交通与入寺

公共交通:

晋城市区乘C2路公交至“米山站”,转乘当地旅游专线(约15分钟,票价5元);或打车(约80元,25分钟)。

自驾:

二广高速“高平出口”下,沿207国道向米山方向行驶(约30分钟),寺前有免费停车场(旺季需早到占位)。

入寺预约:

免费开放,需在“高平文旅”公众号预约(每日限额2000人);开放时间8:00-18:00(17:3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导览服务:从“看铁”到“懂铁”

基础导览:免费领取《铁佛寺导览手册》(含文物年代、铸造工艺解析);关注公众号可听“语音导览”(重点讲解16尊铁佛的故事)。

专业讲解:

人工讲解:中文150元/场(限15人),每日9:30、15:00各一场;

非遗体验讲解:每月第一个周六开设“古法铸铁”互动课(需预约,费用80元/人,跟省级非遗传承人学习泥范制作)。

核心玩法:四条路线,读懂“铁与佛”的千年对话

铁佛寺虽小(仅存大雄宝殿与东西配殿),却处处是“知识点”。根据兴趣,推荐以下路线:

1. 文物精华线:聚焦“铁佛与铁艺”

推荐时长:1.5小时

路线:山门→大雄宝殿(铁弥勒佛、铁观音、铁文殊)→东西配殿(铁质供桌、香炉、门窗格栅)→寺后“铁渣坡”(古代铸铁遗迹)。

亮点:

铁弥勒佛:近距离观察佛像衣纹的“锤揲纹”(用铁锤敲击模具形成的肌理),与木雕佛像的圆润感截然不同;

铁质门窗:殿内槛窗以铁条编织成“步步锦”图案,既防盗又透光,是宋金时期“铁作装饰”的典型;

铁渣坡:寺后山坡散落的铁渣、炉砖,经碳14测定为金代遗存,还原了当年“炉火照天地”的铸铁场景。

2. 工艺探秘线:从“泥范铸造”到“铁木共生”

推荐时长:2小时

路线:大雄宝殿→文物修复室(需预约)→“铸铁工艺展”(寺内临时展厅)。

亮点:

泥范铸造体验:在修复室观看师傅用泥、草绳制作佛像模具(复制品),了解“分范、合范、浇铸”全过程;

铁木结合细节:观察殿内铁柱与木梁的连接节点——铁柱底部铸出“凸隼”,插入木梁卯眼,外缠铁丝加固,历经地震仍稳固;

工艺展文物:展出宋金时期铁犁铧、铁锅、铁佛残件,对比铁佛寺构件的铸造精度,感受古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 乡土文化线:铁佛寺与米山村的“共生记忆”

推荐时长:半天

路线:铁佛寺→米山村史馆→“铁佛庙会”非遗工坊→村头老槐树(传为铁佛“显灵”见证地)。

亮点:

村史馆:通过老照片、旧契约,了解铁佛寺与米山的“寺村共生”——寺内曾办义学,村民轮流护寺,铁佛生日(正月十八)全村吃“素斋”祈福;

非遗工坊:体验“铁佛酥”制作(米山传统点心,因形似铁佛衣纹得名),用铁范模具压出花纹;

老槐树:树龄800余年,树干需3人合抱,村民说“铁佛护树,树护铁佛”,是寺村的“双生图腾”。

文化解读:为什么说铁佛寺是“晋东南冶铁文明的精神图腾”?

“铁佛寺的价值,不在规模,而在‘技术史’与‘宗教史’的双重实证。”山西大学考古系教授赵杰指出,宋金时期,晋东南因铁矿、煤炭资源丰富,成为北方铸铁业中心,铁佛寺的铁铸构件,正是这一时期冶铁技术“民用化”“艺术化”的代表。

更动人的是寺内一块金大定十年的《建寺碑记》,碑文记载:“铁佛者,非金非玉,取其坚也;寺者,非土木不可,取其久也。铁与木合,刚与柔济,如佛法之包容万物。”这种“刚柔并济”的哲学,不仅体现在建筑材料上,更融入了米山村的民风——村民既保留着冶铁的刚毅,又传承着礼佛的温润。

温馨提示:做有敬畏的“铁文化探访者”

最佳参观时间:春秋季(4-5月山花点缀寺墙,9-10月秋高气爽);避开暑期暴雨(7-8月)与冬季大风(12-2月)。

穿搭建议:穿防滑平底鞋(殿内地面为青砖,部分区域有坡度);勿穿高跟鞋敲击地面(可能损伤铁构件)。

文物保护:禁止触摸铁佛与铁构件(表面有千年包浆,油脂会加速氧化);寺内禁止使用三脚架(防震动)。

延伸体验:参观后可前往“高平铁器博物馆”(市区),对比古代与现代铸铁工艺;品尝“铁佛酥”“高平烧豆腐”等特色美食。

游客说:“原来铁也能这么‘温柔’”

“本以为是座普通的乡村小庙,却被铁佛的细节惊到了——衣纹是锤出来的,窗格是铸出来的,连香炉上的莲花瓣都有‘锤揲纹’。”郑州大学艺术系学生小吴边拍照边感叹,“古人用铁表达信仰,不是冰冷的技术,而是把温度融进了每一锤、每一范里。”

结语

铁佛寺很小,小到藏在米山村的巷陌里,不仔细找很容易错过;铁佛寺又很大,大到装得下800年的炉火、千吨铁水的淬炼,以及中国人“以铁为媒,敬佛敬心”的智慧。

当你站在铁弥勒佛前,看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佛身上,铁锈色的表面泛起暖光;当你触摸殿门的铁格栅,想象800年前匠人如何用泥范浇铸出细密的纹路;当你离开时回望,青瓦红墙与铁铸构件在秋阳下相映成趣——你会懂得,所谓“文物”,从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祖先用技术与情感,为我们留下的“可触摸的历史”。

下一次来晋城,别只打卡皇城相府或王莽岭。来高平铁佛寺吧,看一尊铁佛如何用千年时光,诉说中国人“刚柔并济”的哲学,与“铁打江山,佛佑众生”的浪漫。

(注:寺内部分文物修复区域暂不开放,具体以现场公告为准;铸铁体验项目需提前3天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