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有一点要肯定的是刘邦与萧何绝对是顶级人才。
只有顶级人才,才能识别跟自己同频的俊杰。
所谓英雄相惜,傻子共振。
作为顶级人才,刘邦跟萧何有着共同的特征,他们会承认别人的能力,这是容人的雅量。
在互联网上经常会看到一句话:“承认别人的优秀有这么难吗?”
其实真的很难!大部分人都不会承认别人的优秀!
很多人会通过贬低别人获得某种快感或优越感。
与无法承认别人优秀更可怕的是泛饭圈文化,非黑即白!
根据史料的记载夸刘邦两句,就容易被冠上邦吹的名号,替韩信美言两句就成了信吹,反之就是邦黑,信黑。
它们可能忘了最早的“信吹”是萧何:
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然后是张良:
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接下来是刘邦: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最后是英布:
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也。
对于韩信的认可,是全方位的,有推荐者萧何,同僚张良,对手英布,领导刘邦,而刘邦更是直接将其拉到人杰的地位,这还不是顶级人才吗?别说我是信吹,这是他们说的。
再看张良!
鸿门宴之前,项伯夜访张良,把项羽准备第二天一早攻打刘邦的行动透露给了张良,张良又转告刘邦,刘邦连问两个:“为之奈何?”
刘邦彭城大败,在下邑,刘邦下马踞鞍问:“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
固陵大败后,韩信、彭越都没有如期而至,刘邦问张良:“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
打败项羽封赏完二十几位功臣后,刘邦面临余下功臣互相争功的情形,甚至会激起谋反,刘邦再次询问张良“为之奈何?”
刘邦问张良的还有很多,张良主动干预的也不在少数。
每一次基本上都涉及到刘邦以及西汉的生死存亡!
张良给刘邦提供的不是上中下的选择题,也不是虚无缥缈的情绪价值(当然,也有),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可实施落地的解决方案,这不是顶级人才吗?
刘邦没有因为胯下之辱而歧视韩信。
没有因为韩地得而复失而轻视张良。
因为刘邦有过雍齿的背刺,有过三攻丰邑的窘境,他比谁都知道,至暗时刻之后便是高光时刻!
再说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顶级人才,张苍。
张苍在算术,音律,历法上都有极高的造诣和成就。
张苍为计相时,绪正律历。吹律调乐,入之音声,及以比定律令。至于为丞相,卒就之,故汉家言律历者,本之张苍。--《史记·张丞相列传》
为什么张苍这种顶级人物被很多人忽视呢?
究其根本,是因为战略与谋术更为人津津乐道,而张苍这种高屋建瓴式的人才以及职业属性,不管是在概念理解上还是传奇故事的传播上都不及前两者,但是却绝对是国家治理不可或缺的人才,而这必须是顶级人才,否则难堪大任。
要知道,历法与农时直接影响农业生产,这是国之根本!
音律与朝堂奏乐、祭祀用乐相关。
而算术又涉及到经济,人口,赋税等经济命脉。
像这样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建设,非顶级人才进行顶层设计不可,否则国家怎能做到长治久安!
还有制定礼仪的叔孙通,外交家郦食其、提倡文治的陆贾。
这些人虽然没有萧何、张良、韩信有名,但都是使国家趋于稳定,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