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好杂粮,兴县种 —— 尝过才知不一样

晋西北的吕梁山余脉,环抱着兴县的黄土坡地。这里的风带着山间的清爽,阳光来得直接,昼夜温差拉得开,独特的自然条件,让兴县的

晋西北的吕梁山余脉,环抱着兴县的黄土坡地。这里的风带着山间的清爽,阳光来得直接,昼夜温差拉得开,独特的自然条件,让兴县的杂粮有了 “尝过就忘不掉” 的底气。小米、黄芯黑豆、糜子、荞麦…… 这些在田埂间生长的作物,不只是农人的收成,更是藏着兴县土地味道的 “特色名片”。

兴县的杂粮,先赢在 “扎根的地方”。这里的黄土层深厚,虽不如黑土肥沃,却透气性好,能让杂粮的根系扎得深。加上全年光照足,作物光合作用充分,积累的养分更扎实;昼夜温差大,白天积攒的糖分、淀粉,晚上消耗得少,慢慢沉淀在颗粒里。农人们种杂粮,大多顺着坡地的走势开田,不刻意平整土地,也很少用大型机械,保留了土地原有的肌理,让杂粮顺着自然的节奏生长。

就说兴县的小米,和别处比有明显不同。颗粒圆润,颜色是自然的金黄,不是那种刻意提亮的色泽。煮的时候,不用放太多,水开后下米,煮上二十分钟,粥就变得浓稠,表面会浮起一层薄薄的米油,不是刻意熬煮出的厚重感,而是自然散发的绵密。吃起来,米香很正,带着点淡淡的甜,不粘牙,咽下去后,嘴里还留着粮食本身的清香。农人们说,这是因为小米在地里长够了天数,积累的 “底气” 足,才会有这样的口感。

黄芯黑豆也是兴县杂粮里的 “代表”。外壳深褐,咬开后,内里是饱满的金黄豆芯,这是它最显眼的标志。干吃的时候,能尝到豆子本身的脆感,没有杂味;用来煮粥,煮到豆粒开花,口感粉糯,却不烂成泥,还能保持完整的形状。磨成粉做面食,掺在面粉里,蒸出的馒头、烙出的饼,会带着黑豆特有的香,不冲,和面粉的味道融合得刚好。因为辨识度高,不少人吃过一次,再看到这种 “黑壳黄芯” 的豆子,就知道是兴县来的。

还有兴县的荞麦,大多种在海拔稍高的坡地上。荞麦颗粒小,颜色偏暗,磨成粉后,颜色是浅灰带点黄。用荞麦粉做面条,不用加太多碱,煮出来的面条筋道,不容易断。吃的时候,哪怕只配简单的醋和蒜末,也能尝到荞麦的清香,没有涩味,口感爽滑,和普通白面面条比,多了一份粗粮特有的 “扎实感”,却不粗糙。农人们秋天收荞麦,会把荞麦秆一起运回家里,晒干后当柴烧,烧火时也会飘出淡淡的荞麦香,连带着做饭都多了几分烟火气。

兴县的杂粮,不追求 “精致”,却赢在 “本真”。农人种它们,不用复杂的管理,靠天帮忙,靠地滋养,保留了作物最原始的味道。这些杂粮,有的被农人家自己留着吃,清晨煮一锅小米粥,配着自家腌的咸菜,就是一顿踏实的早饭;有的被打包好,运出大山,走进城里人的厨房。吃过的人都说,兴县的杂粮,吃的是 “实在”—— 没有花哨的包装,没有刻意宣传的噱头,就凭着本身的口感和味道,让人记住 “兴县种的杂粮,确实不一样”。

其实,兴县杂粮的 “不一样”,说到底,是土地、阳光、雨水和农人用心的结合。它们在这片黄土坡上自然生长,带着兴县的风土气息,走进餐桌,也让更多人通过这一口粮食,感受到晋西北大地的质朴与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