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秸秆还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在农业生产的循环体系中,秸秆还田作为一项重要的农业措施,正日益凸显出其不可替代的价值。长期以来,农作物秸秆的处理方式备受

在农业生产的循环体系中,秸秆还田作为一项重要的农业措施,正日益凸显出其不可替代的价值。长期以来,农作物秸秆的处理方式备受关注,焚烧秸秆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而秸秆还田则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成为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

一、提升土壤肥力,保障养分循环

秸秆富含大量的有机质以及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是天然的有机肥料。当秸秆还田后,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逐步分解转化为腐殖质,显著提高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据科学测定,每亩玉米秸秆(干重以300公斤计)中,含有3 - 5公斤的氮、1 - 1.5公斤的磷以及5 - 8公斤的钾 。全国众多田间试验数据表明,秸秆还田平均能够使土壤全氮及有效氮含量提高10.3%和9.6%,土壤全磷及有效磷含量提高5.9%和15.2%,土壤全钾及有效钾含量提高1.9%和9.5% 。这种养分的补充和循环,使得土壤的供肥能力得到极大加强,为农作物的持续生长提供了稳定的养分来源,减少了对外部化肥的依赖,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也避免了因过度使用化肥导致的土壤板结、酸化等问题,维护了土壤的健康生态。

二、优化土壤结构,改善物理性状

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作用十分显著。一方面,秸秆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这些有机质在土壤中参与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促进了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全国绝大多数田间试验显示,秸秆还田平均能降低3.9%的土壤容重,增加10.2%的土壤孔隙度以及16.1%的土壤团聚体含量 。土壤变得更加疏松多孔,通气性和透水性增强,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和伸展,使其能够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另一方面,秸秆还田还能增强土壤的保水能力,据测算,秸秆还田地块比传统翻耕地块的土壤含水量高出2 - 3个百分点 。秸秆在土壤表面形成一层覆盖层,有效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和流失,在干旱时期为作物提供了更充足的水分保障,提高了作物的抗旱能力。

三、促进微生物繁衍,优化田间生态

秸秆还田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碳源和能源,极大地促进了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在高肥土壤中,秸秆还田可使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约50%,在瘦土中更是能增加2倍之多 。微生物数量的增加和活性的增强,加速了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矿物质养分的转化,进一步提高了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同时,秸秆还田对田间微生态环境的调节作用也十分明显。在冬季,5厘米厚的秸秆覆盖层可使地温提高0.2 - 0.5℃,有助于保护作物根系免受低温伤害;在夏季,又能使地温降低2.5 - 3.5℃,避免土壤温度过高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秸秆覆盖还能减少杂草生长,减少杂草与作物争夺养分、水分和阳光,降低除草成本和化学除草剂的使用,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四、实现节本增效,助力增产增收

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秸秆还田具有明显的节本增效作用。一方面,秸秆还田减少了化肥的施用量,每亩大约可节省尿素5 - 8公斤 ,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秸秆还田能够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其中氮肥利用率可提高15% - 20%,磷肥利用率提高约30% ,使得有限的肥料资源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大量实践表明,秸秆还田对农作物产量提升效果显著,第一季作物平均增产5% - 10%,第二季作物平均增产5% ,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增收效益。此外,秸秆还田避免了因焚烧秸秆可能引发的火灾隐患以及环保罚款风险,减少了相关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成本。

秸秆还田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优化田间生态环境以及节本增效等方面都展现出巨大的优势,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施秸秆还田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如秸秆还田量的控制、还田方式的选择以及病虫害的防治等 。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才能充分发挥秸秆还田的效益,让这一古老而又现代的农业技术在新时代的农业生产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评论列表

凤趐天翔
凤趐天翔 6
2025-10-05 11:06
这小编在放屁,草木灰还田才是最好的。
简单的幸福
简单的幸福 3
2025-09-20 14:25
人家外国地多,可以轮种,咱们北方秸秆还田后,腐烂不了,庄稼太容易倒了

万家植保 回复 09-20 20:16
秸秆还田后腐烂慢、易导致庄稼倒伏,主要是北方秋冬降温快、微生物活性低,秸秆分解周期长,还田后若翻埋不深或粉碎不细,不仅会影响土壤透气性,还可能在作物扎根期形成“架空层”,遇上风雨就容易出现倒伏情况。 不过现在也有不少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比如秸秆还田时搭配腐熟剂加快分解,或者采用“秸秆粉碎+深耕还田”的组合方式,让秸秆更贴合土层;部分地区也在探索“粮豆轮作”“油粮轮作”等小型轮种模式,既能兼顾产量,也能慢慢改善土壤状况。

老农民
老农民
2025-10-08 12:10
理论与现实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