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今日话题:经常拍CT、核磁,对身体的伤害大吗?

“医生,我今年刚做过一次CT,现在又让做,辐射会不会超标?”“核磁共振听起来就有辐射,能做吗?”在医院门诊,每天都会听到

“医生,我今年刚做过一次CT,现在又让做,辐射会不会超标?”

“核磁共振听起来就有辐射,能做吗?”

在医院门诊,每天都会听到这样的担忧。事实上,CT和核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技术,不能一概而论。这份“大实话”指南,将带您走出误区。

一、 一句话分清CT和核磁

CT (Computed Tomography) : 计算机断层扫描

原理:利用X射线穿透人体,可以理解为一种“高级的、立体的X光”。

关键:有电离辐射。

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核磁共振成像

原理:利用强大的磁场和射频脉冲,让身体里的水分子(氢质子)振动起来,接收其信号来成像。

“核” 是指氢原子核,不是核辐射!

关键:完全没有电离辐射。

所以,问题就变成了:我们该担心的是CT的辐射,而不是核磁。

二、 核磁共振(MRI):一个安全的“巨无霸”

核磁共振仪就像一个强大的磁铁,它的工作流程是:

把你送进一个强大的磁场中(比地球磁场强数万倍)。

发射无线电波(和你手机、收音机的电波类似),让体内的水分子“兴奋”一下。

关闭电波,接收水分子“归位”时发出的信号,从而绘制出图像。

所以,核磁共振没有辐射,没有辐射,没有辐射!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它的“风险”在于:

噪音大:需要佩戴耳塞。

时间长:扫描一个部位通常需要15-30分钟。

有禁忌症:体内有某些类型的金属(如老式动脉瘤夹、心脏起搏器)的人不能做,因为强磁场会导致其移动或失灵。

三、 医生为何明知有辐射,还让你做CT?

这是一个关于“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医学决策。

场景1:急诊

患者因车祸送医,怀疑有颅内出血、肝脾破裂。此时,时间就是生命。CT检查速度快(几分钟就能完成全身扫描),对急性出血、骨折等病变极其敏感。这时,抢救生命的重要性,远远超过那一次CT辐射可能带来的、微乎其微的远期风险。

场景2:肿瘤诊断与随访

对于癌症患者,CT是评估肿瘤大小、位置、有无转移的最主要工具。通过定期复查CT,医生可以判断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方案。这里的风险对比是:“不检查,肿瘤复发或转移可能致命” VS “接受辐射,有极低概率在多年后诱发新癌症”。 前者是迫在眉睫的威胁,后者是小概率事件。

四、 作为患者,我们应该怎么做?

信任医生的专业判断:医生会严格掌握检查的“适应证”,不会随意开具检查。

主动告知病史:特别是女性,如果已怀孕或可能怀孕,必须提前告知医生。

遵循“防护最优化”原则:

在检查时,可以要求放射科技师为您提供铅衣、铅围脖等防护工具,遮盖不需要扫描的敏感部位(如甲状腺、性腺)。

配合技师的指令,如“屏住呼吸”,以避免因运动伪影导致重复扫描,增加不必要的剂量。

不必“谈辐射色变”:因为恐惧辐射而拒绝必要的检查,可能导致漏诊、误诊,延误病情,这带来的危害远大于一次CT检查。

核磁共振(MRI):无电离辐射,非常安全,主要看软组织、神经、关节等。

CT:有电离辐射,但诊断价值巨大。其辐射剂量在安全可控范围内,且为了救命和诊断重大疾病,这点风险值得承担。

科技的进步是为了守护健康,请相信科学,理性看待影像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