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是正当自卫,还是蓄谋已久的夺权?太宗迷要破防

这是“太宗迷”们替李世民辩白的一个“铁证”:人家连玄武门之变都承认了,还有必要篡改历史吗?我忍不住啐小蠢萌们一口,提起裤

这是“太宗迷”们替李世民辩白的一个“铁证”:人家连玄武门之变都承认了,还有必要篡改历史吗?我忍不住啐小蠢萌们一口,提起裤子就不认账太低级,人家李二玩的是高端局:俺确实做了坏事,但那是正当防卫。

于是性质变了,你不光不好意思指责一个“受害者”,甚至会对这家伙表示了极大的同情,这手段咱就问你服不服吧?

毫无疑问,玄武门之变是秦王集团蓄谋已久的事件,所谓正当防卫,就是李世民用来迷惑世人的谎言。其实这段历史隐藏得并不算深,只是由于手段太高明,以至于很多人宁愿做睁眼瞎也不愿意接受事实。

实际上,秦王集团的夺权行动蓄谋已久,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思想准备阶段,房玄龄的“造神运动”;纲领确立阶段,三巨头的“先发制人”;方案实施阶段,秦王府的“玄武门之变”。

第一阶段:思想准备阶段,房玄龄的“造神运动”

要论才具,房玄龄绝不是秦王集团中最出色的那一个,可他却是李世民最信赖的幕僚,几乎达到了寸步不离的地步。

后人无法理解,因为史书刻意淡化了房玄龄的隐形贡献。为何要“隐”,因为桌面下的东西见不到光,只能点到为止,一般人很难发现。

第一个挑明要跟太子集团决裂的人就是房玄龄,他曾经怂恿长孙无忌跟他一起去劝李世民“行周公事”。

啥叫“行周公事”?

但凡熟悉历史的朋友就会敏感地心里一紧。周武王去世后,遗诏弟弟姬旦为顾命大臣,辅佐尚未成年的幼子周成王。周公姬旦代行王权,他文治武功,为周王朝的繁荣发展,乃至中华文明的繁衍立下了不朽功勋,因此周公被后人默认为“权臣”的代名词。

由此形成了一个惯例,历史上一旦遇上幼主时期,满朝上下都期盼出现一个或者一群代行皇权的“权臣”,比如汉昭帝时期的霍光、康熙初年的鳌拜、遏必隆、苏克萨哈等。

可是房玄龄这话有点让人莫名其妙,彼时谁是“周成王”?没有嘛,太子李建成已经成年,他不需要“周公”。再说了“周武王”李渊还健在,有“周公”什么事?

别人听不懂,长孙无忌听得懂,房玄龄这个看似不伦不类的比喻其实暴露了他赤裸裸的野心:谁是周武王、周成王不重要,重要的是李世民必须是“周公”,必须掌权,哪怕靠“夺”!

如果不是文人特有的谨慎,或者史书的收敛,我觉得房玄龄很可能没那么斯文地借“周公”说事,而是很直白地说:“干了那爷俩,让秦王当皇帝!”

房玄龄这么嚣张?没什么奇怪的,事实上早在武德四年之前,他已经在展开造神运动。空口无凭,我们举几个例子。

房玄龄曾经四处宣扬:“国难当头唯有圣人克难,咱秦王功盖天下,一定是有神相助的。”把李世民与“圣人”强行画等号,还用了“神助”这样的论断,这还不够明显吗?

李世民对这个赤裸裸的舆论宣传一点都没有惶恐感,反而很高兴地夸房玄龄是他的“邓禹”。邓禹,那可是光武帝刘秀的“张良”,你李世民弄个张良、邓禹在身边,想干嘛?

在引荐杜如晦时,房玄龄说得更直白:杜如晦这个人有王佐之才,您要是当个藩王,此人可有可无,您要是想“志在四方”,此人您找不到第二个。

“王佐之才”配什么样的主人?“志在四方”的又是指什么人?肯定是奔着皇位去的雄主嘛。

就这样,李世民和房玄龄一唱一和,在秦王集团里进行潜移默化的舆论渗透,并且悄然统一了思想:咱秦王爷可不是一般的藩王,那是神,拯救天下的雄主,身担大任的圣人。

这就是房玄龄的价值,绝不在那些鸡毛蒜皮的文案工作,而是在秦王集团的顶层设计。

第二阶段:纲领确立阶段,三巨头的“先发制人”

思想统一后,就是确立秦王集团的行动纲领,完成这个工作的是秦王集团的“三巨头”: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

随着太子集团与秦王集团摩擦的加剧,某一天三巨头又搞了一次秘密聚会,在那次会议上,房玄龄再次抛出他的“周公论”,而长孙无忌则顺势提出了他的观点——先发制人。

我高度赞同你的意见,但皇位这东西不是毛毛雨,不能自己从天下掉下来,咱得主动争取,先下手为强。

他的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房玄龄、杜如晦的一致认同,从时间推断,这件事大约发生在武德四年至六年间。

由此,房玄龄为秦王集团提出了长远目标,即替李世民谋求皇位,长孙无忌又进一步提出了行动纲领,那就是“先发制人”,主动夺取。

有这两步棋在先,您还敢说“玄武门之变”是防卫?那仅是实施方案而已,没有玄武门之变也会有其他某个方案,一切都围绕“夺权”和“先发制人”这两个核心。

所以,“玄武门之变”毫无疑问是一个蓄谋已久的、精心策划的夺权。

第三阶段:方案实施阶段,秦王府的“玄武门之变”

为什么后人总是感觉“玄武门之变”是秦王集团迫不得已的正当防卫呢?这就是李世民的可恶之处,篡改历史呗。

总有人说,他都承认了“玄武门之变”,还篡改个球啊?直接删掉不就行了?

这种观点太粗暴,要知道,唐初时期的文化高度发达,除了官修历史,个人的笔记、民间私人修史比比皆是,“玄武门之变”这么大的事件根本不可能隐瞒得住。

就算李世民强行删除了记录,请问他是如何替代李建成的?李建成、李元吉又是怎么死的?李渊为何要禅位?还有太子集团那一大群幕僚哪儿去了?李世民根本不可能将这些真相都掩盖了。

所以,最聪明的做法就是“承认历史”,但却在“小处”动手术,悄悄改变事件的性质,比如将“主动出击”改成“正当防卫”。作为胜利者,李世民有这个能力,包括魏徵等太子旧臣也不会反对。

我曾经撰写过专栏《唐史探秘之:玄武门上空的疑云》,详细分析了秦王集团的策划,以及行动的全过程,限于篇幅,只作如下简略陈述。

其一、李建成、李元吉策划在昆明池杀害李世民就是个谎言。

二人借出兵为由,分化秦王集团是可能的,但绝不敢,也没必要,甚至没能力在出征仪式上公然杀害一个亲王。

事实上,李建成之所以失败,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他一直坚持不伤害李世民的性命,所以他主张削弱秦王集团,将李世民圈养,结果低估了李世民的毒辣。

其二、诱发“父子对质”的傅奕就是李世民的人。

“玄武门之变”导火索的点燃需要一个契机,这个契机就是太史傅奕提供的,这家伙对李渊说:天象示警,秦王捣鬼,对您不利……

李渊大怒,将李世民招进宫中一顿臭骂。李世民却借机引开火力:肯定是太子诬陷我,他和齐王其实才是坏人,我都不好意思说,他俩污秽宫闱……

这太炸裂了!李渊立刻被牵着鼻子走,下意识地指令明天一早你们哥仨当众对质,老子受够了,明天就是你们哥仨最后的决战。如果你说的是真的,太子完了,如果是造谣,你完了,争斗了好几年,也就此一刀了结。

这个是多么完美的方案,从傅奕告黑状,到李渊发怒,再到李世民三言两语成功地带偏李渊。

其三、长孙顺德等人的反水,表明秦王集团做了大量策反工作。

事变中,玄武门守卫常何、敬君弘、吕世衡集体站在了李世民一边,而不是忠实地替李渊守大门。同样,大将军长孙顺德突然倒戈,使得李渊在自己的甘露殿成了俘虏,这些倒反天罡的事难道会从天而降?

不可能的,一定是秦王集团提前数年就做了策反工作,为此,他们应该有一个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秘密组织,而这个组织的掌舵人就是侯君集、张亮。

你能想象,一个“正当防卫”会提前几年预知,并且动用这么人力提前准备?分明是蓄谋已久嘛。

第四、李世民还为“玄武门之变”的失败准备了后手。

事变开始前,张亮奉命率领一千名侠客前往洛阳,秘密联络当地豪侠。这个记载有点含糊,其实说白了就是联系并控制当地的豪门大族,万一玄武门之变失利,秦王集团将逃往洛阳,控制关东,与李渊、李建成武装争天下。

事变中,李世民令长孙皇后的舅舅高士廉率领一支由囚徒构成的敢死队,守在芳林门,这支队伍就是接应李世民的,万一失败了,高士廉将保护他逃往洛阳。

第五、玄武门之变的其它细节都表明这不是防守战,而是蓄谋已久的先发制人。

这场事变中,每一个细节的安排都非常精细,战场就预设了七处,进攻路线、撤退路线;如何控制李渊,如何诱骗李建成;万一李建成不走玄武门的预案;如何迫使李渊低头……等等,都精细到令人毛骨悚然。

总之,如果您不花精力从史书中大海捞针,很难还原真相,很容易被李世民牵着鼻子走。如果“太宗迷”们不服,就请将两唐书读十遍再来讨论。

评论列表

突突突
突突突 3
2025-09-09 12:28
简直乱弹琴,粉丝们的天可汗,七世纪最强生物,六边形战士,怎么会是一个蓄谋已久杀兄弟的牲畜呢,分明是他们逼得,李唐也是李世民打下来的,李渊没有李世民是个啥。粉丝粉,说的对不。

来杯烤鸡翅土豆红豆冰 回复 10-04 23:17
没办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两者之间的矛盾又不是一天造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