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的两大爱将——外长苏杰生和外交秘书唐勇胜,竟然遭到了大规模网暴,被14亿印度人连着骂了两周,而莫迪自己倒是做起了“缩头乌龟”,一言不发。

事情的导火索,源于印度外长苏杰生在一次媒体采访中的惊人言论。
当地时间5月17日,苏杰生面对镜头,直言不讳地透露,在印度发起“朱砂行动”之前,印军曾主动向巴基斯坦军方通报,明确表示此次行动仅针对巴基斯坦境内的恐怖分子,绝对不会对巴方军队采取行动。
他试图以此说明,印军的出发点是为了精准打击恐怖组织,避免印巴局势进一步恶化。

然而,苏杰生的这番解释,非但没有平息争议,反而在印度国内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一时间,网络上骂声一片,民众纷纷指责苏杰生的行为不可理喻。
反对派们更是迅速抓住这个把柄大做文章。
国大党领导人拉胡尔?甘地率先发难,他言辞激烈地批评莫迪政府,称提前向巴方通报军事行动,无疑是泄露军事机密,这一愚蠢举动直接导致“朱砂行动”失去了应有的突然性,使得印军在战场上陷入被动,最终吃了大亏。

拉胡尔?甘地不是第一次针对莫迪政府的军事行动发表质疑。
早在之前的一些边境冲突事件中,他就多次站出来,指责政府在军事决策上存在重大失误。
这一次,苏杰生的言论无疑给了他一个绝佳的攻击机会。
他在社交媒体上连续发文,要求苏杰生给出印度在与巴基斯坦冲突中损失战机的具体情况。
他强调,印度人民有权利知道真相,政府不能再这样遮遮掩掩。

在5月17日对苏杰生提出质问未得到回应后,拉胡尔?甘地再次喊话,态度坚决地称印度人民“需要知道真相”,并在社交账号上指控印度政府提前通知巴方的做法“不是过失,而是犯罪”。
面对拉胡尔?甘地的指责,印度外交部急忙回应,称其说法是“歪曲事实”,并解释通知巴方是在军事行动开始后做出的,并非事前。

但这样的解释显然无法让民众信服,网上的质疑声和骂声依旧此起彼伏。
普通民众也被反对派的言论煽动起来,他们纷纷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留言,疯狂质问莫迪政府。
在他们看来,“朱砂行动”本应是一场能够彰显印度军事力量的行动,如今却因为政府的决策失误,导致印度在国际上颜面扫地。

苏杰生也因此被骂成“叛徒”,各种难听的话语铺天盖地向他袭来。
这些骂声在网络上持续发酵,热度居高不下,苏杰生瞬间成为众矢之的,而莫迪政府也因为此事陷入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与此同时,印度外交秘书唐勇胜宣布印巴停火的消息,本是出于平息战火、减少人员伤亡的善意初衷,却没想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在印度国内,有那么一部分被莫迪政府长期宣传洗脑的“爱国网民”,他们深受政府此前宣扬的“印度军事无敌”等观念影响,坚信印军在战场上一直处于节节胜利的状态。
所以,当停火消息传来时,他们完全无法理解,在他们眼中,这简直就是“对巴妥协”,是懦弱、没骨气的表现。

这些激进的“爱国网民”不依不饶,开始对唐勇胜展开了深入的“调查”。
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深挖唐勇胜的背景信息,结果发现他的女儿迪顿长期居住在英国,而且迪顿还曾为罗兴亚穆斯林难民提供法律援助。
这些极端网民开始肆意脑补,毫无根据地猜测迪顿有“亲巴倾向”,进而连带着怀疑唐勇胜里通外国。
很快,网络暴力如汹涌潮水般向唐勇胜涌来,甚至唐勇胜家人的安全也受到了严重威胁。

其实,明眼人心里都清楚,无论是在行动前向巴军方通报,还是最终宣布停火,如此重大的决策,绝不可能是苏杰生和唐勇胜这两位官员能够擅自决定的,背后必然有着莫迪政府的指示。
然而,如今两位下属被民众骂得狗血淋头,深陷舆论的漩涡之中,作为决策者的莫迪却选择了沉默,对这一事件不闻不问。
这不禁让人感到十分疑惑,莫迪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呢?

有政治分析人士指出,莫迪之所以选择沉默,很可能是出于自保的考虑。
毕竟,一旦他站出来为苏杰生和唐勇胜发声,那么舆论的矛头极有可能会立刻转向他。
在当前这种民众情绪极为激动的情况下,莫迪很清楚自己一旦卷入这场舆论风暴,将会面临怎样的压力。
但他的这种沉默,并没有让事态平息,反而起到了反作用。
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愈发强烈,他们开始对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和责任感产生了更多、更深的质疑。

回顾莫迪执政这些年,他一直在国内大力渲染民粹情绪,通过各种宣传手段,让民众产生一种盲目自信的心理,仿佛印度已经成为了世界强国,在军事等各个领域都无所不能。
在这次印巴冲突中,政府的宣传部门更是不遗余力地宣扬所谓的“印度式赢学”,营造出一种印军在战场上战无不胜的假象,暂时糊弄住了不少民众。

然而,停火消息的突然传来,瞬间打破了这种虚假的繁荣,现实与宣传之间的巨大反差,让民众如梦初醒。
这种强烈的心理落差,直接导致了民粹情绪的反噬。
而苏杰生和唐勇胜,就这样不幸地成为了莫迪政府民粹政策的替罪羊,承受着本不该由他们独自承担的巨大压力和骂名。
参考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