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柴米油盐酱醋茶”,勾勒出一幅寻常人家的生活图景。然而,在我童年记忆里的政和山村,这个排序却有着微妙的差别,更准确的顺序是——柴、米、油、盐、茶、酱、醋。
这细微的差别,恰恰揭示了茶在我们生活中最真实的地位。柴是燃料,米是主食,油盐是烹调的基石,这三样是顿顿离不开的生存根本。而茶,则紧随其后,是每天清晨就必须备好的“日用饮料”。至于酱和醋,反倒是节庆日子里荤菜多了,才需要偶尔登场提味的“配角”。
那时的日子,充满了烟火气。清晨,母亲用柴火灶做饭,米粒在大铁锅里沸腾。饭捞起后,趁着灶膛里的余温未散,锅内无油气,立刻烧上一大锅开水。滚烫的水,首先便冲入那个拙朴的粗陶大茶壶里,抓一把自家晾晒的白茶,茶香瞬间随着蒸汽弥漫开来。剩下的开水灌进保温瓶,而那一大壶茶,便是全家一天的解渴之物。
夏天劳作归来,汗流浃背,没有什么比一碗温凉的茶水更解渴的了。若是茶壶见了底,便用保温瓶里的开水续上。有时候,大人干活累了,胃口不佳,便会直接用清香的茶水泡着米饭,简单吃下一餐。在我们的认知里,喝“水”就是喝茶水。白开水?那是只有在感冒发烧,需要吞服药片时,才会偶尔喝上一杯的“药引子”。
直到后来离家求学,我才惊讶地发现,原来很多人日常解渴,喝的竟是淡而无味的白开水。那一刻我才深切地意识到,对于茶乡长大的人来说,茶从未是什么高雅的消遣,它就是生活本身,是融在血液里的习惯,是和柴米油盐一样,平凡、温暖而又不可或缺的生命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