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智贤在《暴风圈》中说出 "中国偏好战争" 这句台词时,屏幕内外的中国观众感受到的不仅是错愕,更是一种被熟悉面孔背后的

当全智贤在《暴风圈》中说出 "中国偏好战争" 这句台词时,屏幕内外的中国观众感受到的不仅是错愕,更是一种被熟悉面孔背后的文化偏见刺痛的复杂情绪。而林允儿主演的《暴君的厨师》中,明朝御厨跨海向朝鲜偷学辣椒种植技术的荒诞剧情,则让这种文化冒犯从现实抹黑延伸到了历史篡改。两位曾承载着中国观众 "童年记忆" 与 "青春情怀" 的韩流女神,在 2025 年的秋天以这样的方式 "联手出击",不仅将个人演艺生涯推向争议漩涡,更折射出韩剧创作中日益露骨的文化霸权倾向。当限韩令松绑的传言尚未平息,这两部剧集的密集 "踩雷",恰似一面棱镜,将韩国流行文化输出中的傲慢与焦虑照得无处遁形。一、《暴风圈》的抹黑三重奏:从地理错认到文化亵渎

《暴风圈》对中国形象的扭曲呈现堪称系统性工程。剧组将香港老旧棚户屋区的镜头刻意标注为 "2025 年大连",画面中斑驳的墙体、横亘的电线与污水横流的街道,构成了对中国城市发展现状的恶意篡改。这种张冠李戴的取景策略绝非简单的地理知识匮乏 ——2025 年的大连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其城市建设水平早已跻身世界前列,即便追溯至十年前的 2015 年,也绝无剧中呈现的破败景象。这种刻意制造的视觉谎言,本质上是对中国发展成就的选择性失明,暴露出创作团队根深蒂固的偏见滤镜。
更为直接的冒犯来自台词设计。全智贤饰演的总统候选人在剧中将中国描述为 "好战国家",这种毫无事实依据的指控,不仅与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完全相悖,更无视了中华文明 "以和为贵" 的千年传统。值得玩味的是,当这句台词引发中国观众强烈反弹时,部分韩国网民竟将其辩解为 "剧情需要",这种将政治抹黑合理化的逻辑,恰恰印证了偏见如何在创作自由的名义下被正当化。

文化符号的滥用则构成了更深层次的冒犯。剧中出现的黄色五角星地毯,将中国国旗的核心元素降格为装饰图案,这种对他国国家象征的轻佻处理,在任何文化语境下都应被视为严重失礼。而发音蹩脚的中华古诗词被用作接头暗号的情节设计,则暴露了创作团队对中国文化的浅薄认知 —— 当 "床前明月光" 被剥离其文化内涵沦为猎奇符号时,这种所谓的 "文化挪用" 实则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化霸凌。二、《暴君的厨师》:历史虚无主义的烹饪术

如果说《暴风圈》的抹黑尚披着政治惊悚剧的外衣,那么林允儿主演的《暴君的厨师》则将文化掠夺的野心暴露得更加直白。这部以饮食文化为背景的剧集,构建了一套完全颠倒的历史叙事:明朝御厨跨海向朝鲜偷学辣椒种植技术,川菜大师需赴韩取经方能成名,世界最早的温室被安到韩国历史中 —— 这一系列荒诞设定,本质上是韩国文化产业 "起源神话" 制造术的延续。
辣椒原产地的篡改堪称典型案例。历史事实清晰显示,辣椒原产于美洲,明代中后期经海路传入中国,随后才逐渐传入朝鲜半岛。剧中却将这一传播路径完全逆转,通过 "明朝厨师偷辣椒" 的剧情设计,试图构建韩国作为辣椒文化源头的虚假叙事。这种对饮食史的粗暴改写,不仅激怒了四川民众 —— 当地饮食文化中辣椒的核心地位已有数百年历史,更暴露了创作团队对基本历史事实的漠视。
温室起源的虚构则触及了更深层的历史认知问题。据《汉书》记载,中国汉代的 "扶荔宫" 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温室建筑,用于在寒冷季节栽培热带植物。这一历史事实在考古学界早有定论,而《暴君的厨师》却将这一科技史成就归于韩国,这种明目张胆的历史挪用,与韩国学界近年来试图将中医改为 "韩医"、将端午节申报为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做法一脉相承,构成了系统性的文化记忆篡改工程。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创作倾向已引起部分韩国观众的警觉。有韩网评论指出,剧中对中国文化的歪曲 "过于明显",担心此类情节会 "损害韩国文化的国际形象"。这种来自内部的理性声音,恰恰反衬出创作团队在文化自信缺失下的焦虑 —— 当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感需要通过篡改历史来维系时,这种自信本质上不过是脆弱的自卑投射。三、文化输出背后的霸权逻辑

全智贤与林允儿两部剧集的密集 "踩雷",并非孤立的创作失误,而是韩国文化产业长期以来形成的叙事惯性的集中爆发。近年来,随着韩流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扩大,一种微妙的文化霸权心态逐渐滋生 —— 既希望通过输出流行文化获取经济利益,又无法摆脱对中国文化的复杂心理,这种矛盾状态最终演变为创作中的双重标准:一方面要求他国尊重韩国文化特殊性,另一方面却肆意歪曲他国历史文化。
这种双重标准在文化争议事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当中国将朝鲜族农乐舞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韩国舆论一片哗然,指责中国 "文化掠夺";而当韩剧公然篡改中国历史时,部分韩国网民却以 "艺术创作自由" 为由为之辩护。这种对文化尊重原则的选择性适用,本质上是文化霸权思维的体现 —— 只有我的文化需要被尊重,你的文化不过是可以随意取用的素材。
更深层的动因源于韩国文化产业的结构性焦虑。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韩国流行文化在中国市场的优势地位正逐渐削弱。数据显示,2016 年 "限韩令" 实施前,韩剧在中国视频平台的播放量已呈现下滑趋势,而同期国产剧集的质量显著提升。在这种背景下,部分韩国创作团队试图通过构建 "文化优越性" 叙事来维持心理优势,历史篡改与文化掠夺本质上是对竞争力衰退的应激反应。

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文化霸权倾向正通过影视产品向全球扩散。当《暴君的厨师》在海外播出时,不了解东亚历史的观众很可能接受其构建的虚假叙事,这种潜移默化的认知塑造,比直接的政治抹黑更具隐蔽性和危害性。正如韩国学者李御宁在《日本人的缩小意识》中所分析的,当一个文化体缺乏足够广阔的历史纵深时,往往会通过 "微型化" 和 "独占化" 来构建自我中心的世界图像,当前韩剧中的文化歪曲现象正是这种心理机制的产物。四、市场反噬与文化自觉

两部剧集在中国市场遭遇的滑铁卢,某种程度上是市场机制对文化不尊重行为的自发矫正。《暴风圈》的豆瓣评分直线下滑,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 10 亿,中国观众用鼠标和键盘表达了明确态度:文化产品可以有立场差异,但不能突破尊重底线。这种自发形成的舆论监督,本质上是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 —— 当中国观众开始用批判性眼光审视外来文化产品时,简单的猎奇心理已让位于更成熟的文化判断力。
"限韩令" 的再次被提及具有象征意义。2016 年因萨德事件引发的民间自发抵制,本质上是对文化交流平等性的诉求。近年来随着中韩关系缓和,文化交流出现回暖迹象:韩国艺人登上中国时尚杂志封面,韩国女团筹备来华演出,中韩影视合作项目启动 —— 这些积极变化本应成为文化互鉴的契机。但《暴风圈》与《暴君的厨师》的争议表明,当文化交流失去平等尊重的基础时,市场自然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
两位主演的个人形象崩塌提供了典型个案。全智贤曾因《来自星星的你》等作品在中国积累大量好感,林允儿作为少女时代成员也拥有众多中国粉丝。但这种跨文化的喜爱,本质上建立在文化尊重的基础之上。当她们参与的作品公然冒犯中国文化时,粉丝滤镜的破碎几乎是必然结果。这提醒所有跨国文化从业者:市场可以跨越国界,但情感共鸣的基础永远是相互尊重。

当前的争议也为中国文化产业提供了反思契机。当韩剧在构建虚假历史叙事时,我们是否能用更生动的方式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当韩国影视在争夺文化话语权时,我们是否建立了足够强大的文化阐释体系?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比简单的抵制更有建设性。毕竟,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屏蔽异质声音,而在于用事实和逻辑构建不可动摇的文化主体性。五、超越抵制的文化对话

面对韩剧中的文化歪曲现象,简单的情绪宣泄和抵制行动固然解气,却非长久之计。文化交流的本质是心灵的相遇,当这种相遇遭遇障碍时,更需要理性对话而非情绪化对抗。我们需要明确区分个别作品的偏见与整个文化体系的特质 —— 不能因为少数韩剧的不当表达而否定韩国文化的全部价值,正如不能因个别中国网民的过激言论而否定中国文化的包容品格。
建立明确的文化交流底线至关重要。影视作品作为文化载体,天然具有价值观传播功能,这种传播应当遵循基本的真实性原则和尊重原则。当创作自由被用作歪曲事实的挡箭牌,当文化交流沦为单向的偏见输出时,市场的自我净化机制启动实属必然。中国观众对两部争议剧集的抵制,本质上是在捍卫文化交流的健康生态 —— 没有尊重作为基础,任何文化输出都只会沦为文化霸权的工具。

历史早已证明,文明的繁荣从来不是独舞,而是合唱。中韩作为东亚文化圈的重要成员,在漫长历史中曾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今天的文化争议,或许正提醒我们需要重新找回那种平等互鉴的智慧。当韩国影视人能够客观看待中国的发展成就,当中国观众能够理性分辨个别作品与整体文化,真正的文化对话才会成为可能。
站在 2025 年的时间节点回望,全智贤与林允儿的剧集争议或许会成为中韩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 不是走向隔绝,而是迈向更成熟的相互认知。毕竟,文化的魅力不在于虚构的优越性,而在于真实的多样性。当每一种文明都能坦然面对自己的历史,尊重他人的成就时,人类文明的花园才能真正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