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李世民的曾孙,曾经官至宰相,才情与李白齐名,最终为何服毒自尽

在唐朝,有一位人物,他出身显赫,乃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孙;他官至宰相,位极人臣;他才情出众,与诗仙李白齐名,却最终以服毒自尽

在唐朝,有一位人物,他出身显赫,乃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孙;他官至宰相,位极人臣;他才情出众,与诗仙李白齐名,却最终以服毒自尽的悲剧结局落幕。

他,就是李适之。

李适之出生于公元 694 年,原名李昌,籍贯为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秦安)。他的家族背景可谓无比辉煌,其曾祖父李世民,是开创 “贞观之治” 的一代英主,将唐朝推向了繁荣昌盛的巅峰。

祖父李承乾,本是皇位的有力继承人,被立为太子,自幼备受宠爱与厚望。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随着年龄增长,李承乾行为乖张,做出诸多荒唐之事,还企图发动政变,最终被废,太子之位拱手让人。

这场变故,如同一场巨大的风暴,席卷了整个家族。李承乾的两个儿子,李象和李厥,原本美好的未来瞬间化为泡影。尽管他们身为李世民的嫡孙,身份尊贵,但父亲的被废让他们的仕途之路变得异常坎坷。李象终其一生,只做到怀州别驾;李厥也不过官至鄂州别驾。

这些职位,与他们的身份相比,实在是不相匹配。不过,换个角度看,他们也算是因祸得福。由于远离了权力斗争的核心政坛,且爵位较低,反而在武则天大肆诛杀李唐宗室的恐怖时期,幸运地躲过了一劫,得以保全性命。李象共有三个儿子,李适之排行第三。

李适之踏入政坛之时,已是神龙年间。彼时,武则天的统治接近尾声,唐朝政局正处于风云变幻之际。经过武则天一番残酷的诛戮,李唐宗室的人数锐减,有才能者更是寥寥无几。而李适之,凭借自身的才能与机遇,在这艰难的环境中崭露头角。他起初担任朝散大夫、尚衣奉御,这一职位虽不算高,但为他提供了进入官场的契机。

后来,他暂时代理金州别驾,在任期间,他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与务实的作风,政绩斐然,很快便得到了按察使毕构的赏识与推荐。经毕构举荐,李适之出任湖州别驾。在地方任职期间,他始终兢兢业业,致力于改善民生、发展经济,深受百姓爱戴。

正因如此,他的仕途一路顺遂,历任武陵太守,唐州、通州、梓州、陕州刺史,河南尹等职。每到一处,他都能迅速适应新环境,积极推行各项改革措施,使当地的社会秩序、经济发展都得到显著改善。

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李适之迎来了仕途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时,谷水、洛水年年泛滥,给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也耗费了大量的民力。

唐玄宗为此忧心忡忡,遂命李适之负责修筑堤防,治理水患。李适之接到任务后,立即全身心投入工作。他动用内库钱财,精心规划,组织人力物力,修筑了上阳、积翠、月陂三大堤防。这些堤防不仅设计科学合理,而且工程质量过硬,成功抵御了多次洪水侵袭,有效地解决了水患问题。

唐玄宗得知后,大喜过望,对李适之的才能与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为了表彰他的卓越贡献,唐玄宗特意为他勒石记功,并让永王李璘书写碑文,令皇太子李瑛题写碑额,随后拜李适之为御史大夫。这一举措,不仅是对李适之个人的认可,更是他在官场地位显著提升的标志。

三年后,即开元二十七年(739 年),李适之出任幽州大都督府长史,代理节度观察事务。在边陲任职期间,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与领导智慧,加强边防建设,积极抵御外敌入侵,为维护唐朝边境的稳定立下了赫赫战功。

与此同时,他还上疏皇帝,请求将祖父李承乾与父亲李象归葬于昭陵。这一请求,饱含着他对家族先辈的深厚情感与敬重之心。唐玄宗被他的孝心所打动,不仅批准了他的请求,还追赠李承乾为恒山愍王,李象为会稽都督、郇国公,同时对他的伯父李厥、兄长等人也进行了追赠。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让李适之的家族荣耀得以恢复,也让他在朝廷中的声望进一步提高。不久之后,李适之被拜为刑部尚书,兼任亚相,在朝廷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天宝元年(742 年),对于李适之来说,是命运发生重大转折的一年。这一年,左相牛仙客去世,李适之凭借自己多年来积累的政绩、才能与声望,接任左相之职,同时还被授予渭源县开国公的爵位。

昔日因祖父被废而前途黯淡的李适之,如今竟成为了唐朝的丞相,达到了仕途的巅峰。这一巨大的转变,无疑是他个人能力与努力的最好证明,也让他成为了当时政坛上备受瞩目的焦点人物。

然而,官场之路向来充满了变数、危机。李适之虽然登上了宰相之位,但很快便陷入了与李林甫的激烈权力斗争之中。李林甫,这个在唐朝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人物,以其奸诈狡猾、诡计多端而闻名。

他在朝中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极力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而李适之,生性豁达豪爽,为人正直坦率,不擅长玩弄权术与阴谋诡计。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与处世方式,使得他们二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可避免。

李林甫深知李适之的性格弱点,于是处心积虑地设计陷害他。有一次,李林甫故意对李适之说:“华山有金矿,开采可以富国,主上未之知也。” 李适之为人单纯,没有察觉到李林甫的险恶用心,信以为真。

他一心想着为国家谋福祉,便在一日上朝时,将华山金矿之事奏知唐玄宗。唐玄宗听后,果然十分感兴趣,随即询问李林甫的意见。李林甫却装出一副忠诚谨慎的样子,说道:“臣久知之,但华山陛下本命,王气所在,凿之非宜,故不敢言。”

唐玄宗听了李林甫的这番话,顿时觉得他考虑周全,对自己忠心耿耿;而反观李适之,却认为他虑事不周,办事鲁莽。从此,唐玄宗对李林甫越来越信任,对李适之则越来越疏远。李适之就这样轻易地落入了李林甫精心设下的圈套之中,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此后,李林甫更是变本加厉地对李适之进行打压。与李适之关系密切的皇甫惟明、韦坚、裴宽、韩朝宗等人,先后遭到李林甫的中伤构陷。这些人都是朝中的正直之士,与李适之志同道合,他们的被贬谪,让李适之感到无比痛心与恐惧。

李适之终于明白自己在这场权力斗争中已经处于劣势,继续留在宰相之位上,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危险。于是,他主动上疏,请求辞去宰相之职。然而,李林甫并未就此放过他。对于李林甫来说,只要李适之还在朝廷中,就始终是他权力道路上的一个潜在威胁。

天宝六年(747 年),李林甫的爪牙御史罗希奭奉其命令,前往各地将韦坚等人害死。李适之得知罗希奭即将到来的消息后,内心充满了恐惧与绝望。他深知自己已无路可逃,在李林甫的步步紧逼之下,等待他的必将是悲惨的命运。

在极度的恐惧与无助之中,李适之最终选择了服毒自尽,时年五十四岁。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唐朝宰相,就这样以一种悲剧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他的死,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唐朝政治黑暗、权力斗争残酷的一个缩影。

李适之一生,充满了戏剧性起伏,出身于显赫的皇室家族,却因祖父的变故,早年历经坎坷。凭借自身的努力与才能,他在仕途上逐渐崭露头角,最终官至宰相,达到人生巅峰。

然而,却又因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遭到奸相李林甫的陷害,最终落得个悲惨的结局。他的遭遇,令人感慨万千。同时,他作为 “酒中八仙” 之一,与李白等文人雅士交游甚广,在文学领域也有着一定的成就。

他的诗作虽流传下来的不多,但从仅有的作品中,仍能感受到他豁达豪放的性格与才情。他的故事,成为了唐朝历史中一段令人唏嘘的篇章。